Loading...

美歐Q3經濟表現優於預期
在美國方面,根據商務部10月30日公布美國Q3國內生產毛額(GDP)初值,Q3 GDP年增率由Q2的3.0%縮減至2.7%,觀察成長貢獻度細項,消費支出依然強勁,年增率穩定在 3%(Q2為2.7%);進出口成長部分反映了消費韌性,也受10月初港口罷工影響。Q3進口年增7.2%(Q2為5.6%),出口增長4.5%(Q2為3.5%),主要因東岸和墨西哥灣港口工人罷工,提前運送貨物所致。罷工僅持續三天,工人和港口方達成加薪協議並計劃談判勞動條件,包括增加自動化設備。
Q3聯邦政府消費和投資年增3.4%(Q2為3.5%),可能是拜登政府加快基建、半導體生產和綠能投資計畫支出的結果。拖累經濟成長主要反映在民間投資,從Q2的5.6%縮減至3.2%,其中住宅負貢獻擴大,這些對利率敏感的行業放緩可能會繼續拖累經濟成長,不過預期進入降息循環後,建商建設有望回暖。鑑於實際利率仍處於高水準以及即將到來的選舉的不確定性,Q3數據顯示出美國經濟強勁表現。
在歐元區方面,根據歐盟統計局於10月30日公布,歐元區19國Q3 GDP年增率由Q2的0.6%擴增至0.9%,創2023年第一季來最高。以各個成員國表現來看,德國經濟Q3經濟成長仍呈現衰退,法國經濟成長表現穩健,西班牙持續強勁成長,Q3年增3.4%,在移民、財政支出、外國投資和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的支持下,西班牙今年將成為成長最快的歐元區主要經濟體。歐盟最新10月經濟景氣指數顯示,消費者信心逐漸復甦,但仍低於疫情前的水準,消費者選擇儲蓄而非消費,然10月歐盟工業信心進一步下滑。
自民黨選舉失利加劇日本政治不確定性
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及其夥伴公明黨在10月27日的大選中失去眾議院的簡單多數席位。自民黨和公明黨總共贏得215個席位,比2021年選舉中贏得的293個席位大幅下降,遠低於簡單多數所需的233個席位。這意味著自民黨雖然仍是眾議院第一大黨,但仍需要吸收更多政黨才能繼續執政,這將削弱該黨的政治影響力及其推動改革議程的能力。
一系列醜聞導致自民黨及其盟友公明黨支持率大跌,自民黨自2009年以來首次失去多數席位,讓9月才剛上任的首相石破茂的領導能力遭受質疑。選舉慘敗後,自民黨內部鬥爭預計將加劇。依日本憲法,眾議院須在選後30天內召開特別國會,新一屆議員將於11月11日投票選出新首相。石破茂已表明不會辭職,但是否能順利連任尚未確定,可能成為二戰後任期最短的首相。在政府層面上,多黨聯盟更容易出現政策僵局和混亂,導致有利於成長的改革不太可能實施。
根據經濟學人(EIU)分析,自民黨將在未來幾天內努力組建新聯合政府,因為它仍是眾議院最大黨。雖然主要反對黨立憲民主黨(CDP)在選舉中大勝,議席從2021年的96席增至148席,但EIU認為CDP不太可能領導新政府。自民黨的選舉挫敗主要反映出選民對行賄醜聞的失望,而非對政策的不滿。日本維新會(38席)和國民民主黨(DPFP,28席)將成為自民黨的新潛在聯盟夥伴,但他們要求在政治融資、稅收及公共支出方面進行更大改革。
自民黨將與其他政黨和議會議員進行談判,組成一個擁有足夠多數席次的聯合政府,然聯合政府將導致自民黨的政治影響力下降,從而削弱投資者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前景的信心。自民黨推動改革的能力將會下降,導致其改革議程被稀釋,特別是在增加國防和社會福利支出的計劃方面。政治不確定性的上升也將削弱家庭和企業的信心。
主計總處公佈Q3 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31日公布Q3 GDP概估值,雖然政府與民間消費表現不如預期,但出口和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優於預期,使Q3 GDP成長率達3.97%,比8月預測的3.21%高出0.76個百分點。若Q4 GDP維持原預測不變,2024年全年GDP成長率將從1.61%上修至4.10%。
在對外貿易方面,由於AI應用與資通產品需求維持強勁,Q3按美元計價商品出口年增8.04%,三角貿易及航運服務表現亦佳,商品及服務輸出實質成長8.67%(較預測數增加1.74個百分點)。在進口方面,出口及投資衍生需求帶動廠商備料及資本設備購置增加,Q3進口年增14.95%,服務輸入也隨國人出國熱潮而續增,商品及服務輸入實質成長13.33%(較預測數增加0.28個百分點)。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1.16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2.14)時改善0.98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受新興科技需求強勁帶動,企業投資動能回升,Q3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年增29.56%,國內投資財生產量增19.80%,機械設備、營建工程及智慧財產投資均成長,併計存貨增加並剔除物價因素後,資本形成實質成長約15.27%(較預測數增加0.18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達3.67個百分點,比8月預測高出0.04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受惠於就業市場穩健與調薪的所得效果,以及股市上漲的財富效果,國人購物、聚餐與出遊熱潮持續,第三季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增2.47%和0.87%。金融市場交易活絡,證券與基金手續費續增,境外旅遊也推動國人海外消費。由於比較基期高,增幅趨緩,剔除來台旅客消費和物價因素後,第三季民間消費實質成長1.92%(較預測數減少0.39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0.92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減少0.19個百分點。

美國聯準會開啟降息循環
聯準會於2022年初開始提高借貸成本,以遏制疫情引發的物價飆升。供應鏈中斷和消費者疫後需求大爆發加劇通貨膨脹,最終攀升至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2023年7月,聯準會總共升息11次,基準利率升至二十年高點。此後,通膨大幅降溫,目前為2.5%,已接近聯準會2%的目標。
自聯準會於7月上次政策會議以來發布的數據證實,勞動市場已從疫情期間的緊張狀況中回落。目前失業率為4.2%,高於2023年3.4%的低點。過去三個月,企業增加就業的速度是疫情爆發以來最慢的,職缺與失業人口的比率(2022年高達2比1),現在約為1比1。儘管勞動市場已經疲軟,但並沒有明確跡象顯示美國經濟即將陷入衰退,失業保險申請人數仍低,消費者仍在消費,經濟表現仍具韌性。
聯準會9月會議以11比1的投票結果將基準利率下調2碼,來到4.75%~5%的區間,這是聯準會四年多來首次降息。預計利率到2024年底還會進一步下調2碼,到2025年底預估將達到3.25%~3.5%的區間。同時,聯準會亦更新季度經濟預測,將2024年底失業率預測中位數從6月的4%上調至4.4%。這將比目前4.2%的水準略有惡化。2024年底通膨預測中位數下降至2.3%,經濟成長預測中位數下降至2%,聯準會仍認為通膨要到2026年才能回到2%的目標。此外,會後的聲明稿新增堅定致力於「支持最大化就業」論述,反映聯準會轉向更關注就業市場放緩的訊號。
中國推出多項大規模經濟支持政策
中國國務院於9月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行行長和其他高級金融官員公布一系列寬鬆措施。在貨幣政策方面,人行行長潘功勝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視市場流動性狀況,可能再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將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0.2個百分點,從1.7%降為1.5%;人行授權貸款機構將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下調約0.5個百分點,將使許多現有抵押貸款的利率降至4%以下。
在股市方面,人行首創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是互換便利操作,允許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和滬深300成份股作為抵押,從央行換入國債和央行票據,首期規模5,000億元;二是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由銀行向上市公司和大股東提供3,000億元貸款,用於回購股票。兩項措施總計8,000億元人民幣。
在房地產政策方面,將存量房貸利率平均下調0.5個百分點,預計每年減少家庭利息支出1,500億元人民幣,並將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由25%降至15%,統一首套與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為15%。央行對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的支援比例從60%提高至100%。同時,將部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於土地儲備基礎上,允許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貸款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市場化收購房企土地,緩解房企資金壓力。
本次中國三大金融監管部門同步公布支持金融與經濟發展的政策,顯示官方提振經濟的緊迫性。短期有助於提振
金融市場信心,然實際經濟效果仍要看是否有辦法將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在房地產政策方面,儘管今年已多次調降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但這些措施尚未顯著推動房屋銷售或提升市場流動性,此次房貸利率調整旨在減輕房主負擔,刺激消費並促進房市回暖。不過,在消費者信心疲弱與整體經濟壓力仍大情況之下,房市是否能夠止跌仍有待觀察。
央行祭出第七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
台灣央行於9月19日召開今年第三季理監事會議,會後新聞稿表示,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國內通膨緩步回降趨勢,預測2024年與2025年CPI年增率分別為2.16%與1.89%;此外,預期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國內經濟持續溫和成長,今明兩年產出缺口皆為微幅負值,故央行理事會認為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及調升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將有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
在經濟成長方面,受惠於AI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熱絡帶動民間投資成長,民間消費動能延續,使得內需成為驅動今年經濟成長之主力,內需對GDP貢獻度高達3.81個百分點。在外需方面,儘管輸出穩健成長,惟輸出與民間投資帶動相關進口引申性需求成長,加以國人出國旅遊熱絡,輸出入相抵後之淨外需對GDP貢獻度僅0.0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上半年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故央行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從6月原估的3.77%上修至3.82%。展望未來,受惠於2025年全球貿易持續擴張,加以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擴增,輸出可望持續成長,且受惠於民間投資穩健成長,加以民間消費溫和成長,故央行預測2025年經濟穩健成長3.08%。
自2023年下半年起,房市交易熱絡,房價漲幅擴大,帶動購置住宅貸款年增率持續上升,至2024年8月底為11.0%,係2006年5月以來新高,另建築貸款年增率亦回升,至8月底為5.0%,致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居高,至2024年8月底為37.5%,已接近歷史高點37.9%。有鑑於當前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相關部門傾斜之情勢更加嚴峻,故央行為進一步強化管理銀行信用資源,抑制房市投機與囤房行為,於9月理監事會議決議祭出第七波的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其中包括二戶以上之房貸成數下降一成並擴及全國以及名下有房屋者新增無寬限期等。

美國近期數據顯示經濟軟著陸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近期發布的兩項官方數據顯示,美國經濟繼續強勁成長。第一項數據將第二季的GDP季增年率修正為3%(先前預估2.8%)。第二季美國經濟表現強勁擴張,遠超第一季的1.4%。第二季成長主要來自個人消費支出(PCE),其成長率達到2.9%,而PCE佔GDP的近70%。消費支出在商品和服務領域均有所成長,商品成長3%,服務成長2.9%。私人投資雖成長7.5%,然高利率影響開發商和購房者的需求,令住宅(-2%)和非住宅建築(-1.6%)這兩個子類別轉為衰退。不過,隨著市場利率的近期放緩以及一般預期聯準會將於9月開始的政策利率下調,這些領域將會復甦。
第二項數據顯示,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在7月按月成長0.16%,與6月增幅相同。第二季PCE價格指數成長2.5%(先前預估2.6%),而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指數上升2.8%(先前預估2.9%)。7月PCE價格指數顯示,核心PCE年增2.6%,連續第二個月維持在這一增幅。整體PCE亦保持穩定,年增2.5%,同樣連續第二個月保持不變。按年化計算,整體和核心PCE的月度變化均低於聯準會設定的2%目標,有助於聯準會轉向較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
此外,近期非農就業人數遭勞動統計局(BLS)大幅下修,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由原先估計的290萬人下修至208.2萬人,每月新增就業人數平均值由24.2萬人下修至17.4萬人。儘管修訂幅度較大,但並不代表勞動市場疲弱,只能說勞動市場不如之前數據顯示的強勁。
中國製造業活動指標表現依舊疲弱
中國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發布的訊號好壞參半。官方PMI進一步下跌,從7月49.4跌至49.1,已連續第五個月下降,並連續第四個月落入衰退區間;非官方財新PMI卻從7月49.8上升至50.4,轉為擴張區間。官方 PMI 調查中的新訂單分類指數有所下降,然財新數據中的新訂單分類指數有所上升。相反,官方 PMI 調查顯示出口訂單有所改善,而財新數據則顯示出口訂單惡化。
由於官方與財新PMI調查的樣本量和組成部分有差異,官方PMI調查全國3,000多家企業,而財新PMI僅調查400多家企業。一般認為官方PMI主要是對全國範圍內的國有企業進行抽樣調查,而財新PMI調查側重於中小企業。此次結果相互矛盾,顯示部門分化嚴重。由於資本投資不足,上游產業表現不佳。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的需求疲軟導致鋼鐵產能利用率急劇下降。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高能耗產業(尤其是鋼鐵業)對官方製造業PMI造成重大拖累。相比之下,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需求則保持穩定。
此外,官方和財新PMI調查均顯示,受工業金屬價格下跌以及企業透過提供折扣來爭取有限市場需求的影響,產出價格分類指數顯著下降。這將進一步影響生產者價格,進而影響工業利潤。房地產行業的嚴重下滑對消費者支出造成巨大壓力,由於房地產佔家庭財富的70%,高峰期佔經濟的四分之一,消費者開始緊縮開支。恢復信心的房市政策幾乎未見成效,7月中國新房價格出現九年來最快跌幅。
經濟學人智庫(EIU)表示,中國經濟在2024年8月觸底。從9月起,耐用品消費和公共投資將在政府債券資助下支撐經濟,多個城市已推出耐用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且極端天氣造成的工作中斷也將恢復。然而,由於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缺乏額外刺激,經濟可能更趨於穩定而非反彈。
主計總處微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6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民間投資步調加快,然第二季出口表現不如預期,加上輸入成長幅度較預期為高,使得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率下滑,故主計總處微幅下修2024年經濟成長表現,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3.90%,較5月預測數3.94%下修0.04百分點。202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17%,較5月預測數2.07%上修0.1個百分點,連續第三年超過通膨警戒線2%。
在民間消費方面,國內景氣持續回溫,2024年1~7月零售與餐飲表現仍強,加上就業市場穩健與股市交易活絡,均可望帶動民間消費動能延續,故預測2024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2.78%,較上次預測上修0.01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半導體廠商為應對AI商機及高階終端產品需求回升,正加速擴充先進製程和高階封測產能。此外,多家國際大廠宣布增加對台灣的投資,如設立研發中心和資料中心,這將進一步提升國內的產能與研發能力。同時,房市近期升溫,建商推案變得更為積極,隨著建案陸續開工,將帶動營建投資的成長,預測2024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3.89%,較上次預測上修2.37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隨全球需求回升,加上AI應用浪潮帶動我國優勢之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出口擴增,惟傳產貨品回溫尚緩,隨來旅客持續回升,加上國人出國熱度不減,推升旅行收支續增,併計商品與服務並剔除物價因素後,2024年輸出實質成長7.76%,較上次預測下修0.68個百分點,輸入實質成長9.54%,較上次預測上修1.01個百分點。由於輸入成長幅度較預期為高,使得國外淨輸出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0.10個百分點,較上次預測減少0.94個百分點。

美國總統大選將對全球政經發展帶來關鍵性影響
隨著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宣布退出年底總統大選,民主黨預計於8月正式推舉參選人,黨內重量級人士已紛紛表態支持副總統哈里斯(Kamala Harris)出面競選。共和黨則已經完成總統、副總統提名人選過程,市場預期美國總統大選局面最後將由共和黨川普和民主黨哈里斯來對決。
哈里斯堅決捍衛墮胎權,並在拜登政府中負責處理移民和邊境安全事務。然而,選舉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對此她的立場和政策目標尚不明朗。但從過去經歷來看,哈里斯較關注於低收入工人、女性、小企業和中產家庭。由於民主黨在臨近選舉時更換參選人,一般認為哈里斯不太可能大幅改變拜登競選團隊的政策立場。
若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美國政策可能會在外交、貿易、能源、移民、氣候變遷和對外援助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在外交方面,拜登的多邊主義和傳統盟友的深入接觸將被川普的孤立主義和交易性做法取代,歐洲特別容易受到川普削弱長期安全聯盟的威脅,他對俄羅斯更寬容的態度將增加歐洲的安全風險,可能減少對烏克蘭的財政和軍事支持,迫使烏克蘭接受不利的停火條件;在貿易方面,川普將集中精力提高進口關稅,以減少美國長期的商品貿易逆差;在能源方面,川普長期以來一直是化石燃料的倡導者,故拜登的綠色政策將不再被優先考慮,西方大國將不得不應對美國在全球氣候問題上缺乏領導力的問題。
中國維持寬鬆政策來應對經濟成長乏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GDP年增率為5.0%,儘管與政府目標持平,但房地產市場疲弱和消費復甦緩慢,內需表現依舊疲弱。中國人民銀行資料顯示,6月份社會融資總額(TSF)僅增加3.3億元人民幣,創近年新低,TSF存量年增8.1%,為2017年以來最慢的信貸擴張速度。這反映了中國在尋求新成長動力過程中進行的繁瑣重組工作導致信貸成長乏力。在信貸結構持續調整的背景下,市場信心仍低迷。儘管6月新增貸款反彈至2.1兆元人民幣,主要集中在企業貸款,尤其是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小企業貸款成長顯著,但整體貸款總額較2023年同期減少9,200億元人民幣,突顯出內需不足的問題。
此外,看似強勁的經濟成長並未與財政收入的成長相符合。2024年1-5月一般政府收入較2023年同期下降2.8%,預算預測成長3.3%。然增值稅(-6.1%)、個人所得稅(-6%)和企業所得稅(-1.7%)三大稅種收入在同一時期均出現下降。為應對這一挑戰,使其官方仍維持寬鬆政策以維持經濟動能。7月22日,人行將7天逆回購利率調降10個基點至1.7%,並下調企業貸款基準利率和其他相關利率,透過增強市場流動性和降低借貸成本來刺激信貸需求。
然而,考慮到當前的高債務水準和房地產市場風險,大規模刺激措施並不在計畫之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積累,已成為中國經濟的兩大風險。房地產開發商減少購置土地,導致地方政府失去重要資金來源。根據中國財政部的資料,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在2021年至2023年間驟降33%,2024年前五個月又下降14%。許多地方政府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難以償還債務,並影響對基本公共服務和其他優先事項的支援能力。儘管政府採取多項措施試圖提振經濟,但這些措施能否成功仍有待觀察。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2024年第二季GDP概估值
儘管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轉為負貢獻,然受惠於資本形成項目表現優於預期,民間消費與政府消費維持穩健,抵銷部分降幅。故主計總處於2024年7月31日公佈台灣今年第二季GDP概估值為5.09%,較5月初預測數微幅下修0.09個百分點,上半年經濟成長率5.81%。
觀察此次今年第二季GDP表現,在資本形成方面,隨需求增強,企業投資意願回升,第二季新臺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轉為年增15.92%,國內投資財生產量亦增18.62%,機械設備投資、營建工程與智慧財產投資均呈成長,加上廠商備料及回補庫存需求增加,併計各項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資本形成實質成長15.34%(較預測數增加10.49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3.87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2.65個百分點)。
在外需方面,儘管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持續熱絡,及終端需求逐漸回溫,然商品出口擴增力道不如預期,第二季商品及服務輸出成長7.87%(較預測數減少3.35個百分點),出口及投資引申需求推升廠商備料及資本設備需求,加上基數較低,服務輸入亦隨國人出國熱潮而擴增,令輸入成長10.62%(較預測數增加1.71個百分點),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第二季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39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拖累國內經濟成長表現,較先前預測表現為差(較預測數減少2.93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受惠於就業市場穩健與調薪的所得效果,以及股市屢創新高的財富效果,第二季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增2.68%及3.81%,跨境旅遊熱絡帶動航空客運與國人國外消費續增,金融市場交易升溫也挹注證券、基金等交易手續費。故主計總處上修第二季民間消費表現,從2.59%調整為2.71%,對經濟成長貢獻1.33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0.06個百分點)。

G7峰會重申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
2024年6月13~15日,義大利主辦第50屆七國集團(G7)峰會。在峰會期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美國及日本簽署了一份為期十年的安全協議,旨在加強三國間的軍事合作。這一協議得到G7其他成員國的一致支持,他們同意將俄羅斯凍結的資產作為抵押,提供給烏克蘭500億美元的貸款,幫助其重建和抵抗俄羅斯的侵略。這些措施表明國際社會在支持烏克蘭方面採取更加堅定和具體的行動,意在為烏克蘭提供長期的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
500億美元貸款將用於軍事和發展需求,金額相當可觀,根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歐洲和美國自俄烏戰爭開始至2024年4月底分別撥款的1,020億歐元(約1,110億美元)和740億美元。該協議還包括向烏克蘭提供新的軍事援助、擴大對俄羅斯金融基礎設施的制裁,以及在峰會上簽署的為期十年的美烏安全協議。這些額外資金將支持烏克蘭修復能源基礎設施和滿足持續的軍事需求,但不足以讓烏克蘭在衝突中佔據上風。
經濟學人(EIU)認為西方國家未來擴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在政治上將是困難的。由於戰場上沒有重大進展,徹底沒收俄羅斯主權資產或將烏克蘭納入北約等提議都不太可能達成。對其凍結資產的制裁需要得到歐盟成員國的一致支持,每六個月更新一次,歐盟的做法面臨政治風險。此外,美烏安全協議僅在兩國政府間達成,未經國會批准,若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最後由川普勝選,恐將危及進一步的援助。
歐中貿易摩擦升溫
歐盟於2024年6月中旬宣布,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將徵收高達38.1%的臨時進口關稅,先前美國和土耳其也分別宣布了類似的關稅措施。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3年歐盟市場的電動車中約有20%來自中國,包括特斯拉(美國)、達契亞(法國)和寶馬(德國)等西方品牌,中國品牌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市佔率約為7.6%。
歐盟此舉旨在保護本土汽車製造業,自2020年至2023年間,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車價值成長15倍。目前的關稅措施尚未最終確定,歐盟和中國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進行進一步的談判。目前,關稅僅針對完全組裝的電動車,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一個機會,可以透過投資更廣泛的電動車供應鏈(包括電池)來繼續擴大在歐盟的影響力。事實上,中國企業一直在增加對中國投資更友善的成員國的投資。跨國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已宣布達成協議,在其沙龍銷售中國製造的電動車,而匈牙利將設立比亞迪的電動車電池工廠。
新關稅將抑制中國生產的組裝電動車的競爭,但由於其在電池生產方面的全球主導地位,中國仍將在歐洲電動車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已經在歐洲生產設施和供應鏈進行投資的中國品牌可能會繼續投資歐盟市場,也可能增加中國境外工廠的出口,例如泰國。
為了反擊歐盟,中國隨後宣布對歐盟豬肉發起反傾銷調查。中國是歐洲豬肉產品的主要市場,特別是來自西班牙的豬肉產品(根據中國進口統計,2023年將達到9.987億美元)、丹麥(2.889億美元)、荷蘭(2.673億美元)和法國(1.528億美元)也是重要的出口國。這次調查顯然是中國精心策劃的,針對的是最近對中國貿易採取強硬立場的歐盟國家。西班牙和法國支持歐盟行動,而荷蘭則限制向中國出口光刻機。相對而言,對中國抱持較溫和態度的德國則不會受到影響。
央行上修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
台灣央行於6月13日召開今年第二季理監事會議,考量全球製造業和服務業持續擴張,但主要經濟體的貨幣緊縮政策和地緣政治衝突仍在抑制全球經濟成長,而通膨在服務類別方面仍然堅挺,緩慢降溫。美國聯準會維持政策利率不變,歐洲央行則轉向降息,日本央行正朝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發展,而中國人行則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不同的調整步伐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故央行決議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同時強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和提高新台幣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以應對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的變化。
在經濟成長方面,第一季台灣經濟成長率表現優於預期,考量AI熱潮持續,相關產品出口強勁,加上來台旅客增加,有助強化輸出成長。製造業展望樂觀,部分科技業上調資本支出以滿足需求,民間投資回升和消費動能持續增強,故央行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率從3月原估的3.22%上修至3.77%。
在物價方面,國際機構預測2024年平均油價將高於2023年,導致國內商品價格溫和上漲,而服務類價格受到高基期影響,預期漲幅將縮小。此外,由於4月國內電價調整方案略有不同於央行上次理事會會議時的假設方案,令央行稍微調整今年通膨率的預測,CPI年增率預測值從2.16%調降至2.12%,但仍持續緩慢下降的趨勢。
在房市方面,全體銀行購置住宅貸款及不動產貸款年增率,自2023年7月之4.7%、5.3%,呈逐月走升趨勢,至2024年4月分別為9.1%、7.6%,加上自然人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之撥款金額,自2023年第三季以來,逐季增加。故央行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調降自然人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上限為6成,並且調升存款準備率一碼,透過加強貨幣信用之數量管理,以強化本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成效,將有助進一步減緩信用資源流向不動產市場。

全球海運價格在短暫穩定後再次攀升
最近幾週全球海運價格一直在上漲。自4月底以來,歐洲、美洲航線運價漲幅普遍達到兩位數,部分航線運價暴漲近50%。據Drewry公布的世界貨櫃指數資料顯示,截至5月底為止,每只40呎貨櫃運價比5月初跳漲55%到4,226美元,為2022年9月來首度漲破4,000美元。
需求增加是運費重新攀升的主要動力。全球貿易成長的復甦給海運成本帶來上行壓力,尤其是亞洲出口成長的復甦是這些趨勢的主要推動力,連接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航線價格出現自農曆新年結束以來的最大漲幅。
其他地緣政治事件也可能推動近期的價格趨勢。美國將於8月對中國徵收新關稅,以及先前豁免的產品在未來幾週內到期,促使中國出口貨物提前裝載。儘管受影響的貿易額並不大,但對於美中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促使企業提前備貨,進而削弱為其他亞洲海上航線提供服務的貨櫃供應量,同時加劇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主要區域樞紐的港口擁塞。再者,歐盟即將公布先前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結果,也可能引發另一波提前裝載浪潮,對中歐航線和鄰近地區海運價格造成上行壓力。
此外,氣候變遷造成的破壞仍將是全球性威脅,乾旱對巴拿馬運河水位下降的影響大,過去每天經過巴拿馬運河的船隻數量逾37艘,如今只剩下27艘,巴拿馬運河的航運運輸在2025年初之前不太可能完全正常化。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
隨著中國電動車在國內市場趨於飽和,當地車廠競爭激烈,多以降價方式鞏固市場份額。一些新創廠商甚至面臨破產危機,因此拓展海外市場成為當地車廠主要目標。202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出口國,其中出口至歐洲的比例最高。由於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售價較當地品牌明顯較低,影響歐洲當地車廠的表現。為因應這一挑戰,歐盟於2023年9月宣佈對來自中國的純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並評估是否徵收補償性關稅以保護當地汽車產業競爭力。
雖然美國進口中國電動車的金額很少,2023年中國直接向美國出口的純電動車僅3.68億美元,主要是因為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汽車徵收27.5%的關稅以及其他限制。然而,拜登政府於2024年3月宣佈中國電動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同年5月14日,美國宣佈將把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提高至100%,並將中國產鋰離子電池的關稅提高至25%,新關稅將於8月1日生效。
歐盟和美國限制中國電動車的目的有著根本的差異。歐盟的目的是維護歐元區市場秩序,而美國則希望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保持領先地位。美國政府認為中國電動車的作業系統可能向中國政府傳輸敏感資訊,因此採取更強硬的措施。美國的做法是如同針對中國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平台或電子商務,均強調與資料安全相關的風險。
雖然美國政府進一步提高中國電動車的關稅,然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對此已有預料,加上中國對美國出口僅占其海外市場的一小部分,故對中國電動車影響較小。此外,中國電動車產業幾乎獨立於美國的技術和原料,因此美國的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策略對遏制中國電動車全球出口效果有限。不過透過徵收這些關稅,美國可能會鼓勵其他經濟體對中國產品採取類似的高關稅,導致各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升溫。
主計總處上修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
受惠於AI人工智慧、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帶動出口表現,令輸出入表現優於原先預期。故主計總處於5月30日更新國內經濟成長預測,2024年GDP成長率為3.94%,較2月的3.43%上修0.51個百分點。物價方面,因服務類物價具僵固性,外食費與房租漲勢延續,醫療費用走高,預測2024年CPI上漲2.07%,較2月預測上修0.22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國內就業市場穩健、薪資提升,帶動所得效果,以及股市創高挹注財富效果,加上國人跨境旅遊熱潮延續,可望維繫消費成長動能。故主計總處預測2024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2.77%(上修0.13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1.28個百分點上修0.07個百分點來到1.35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國內半導體廠商為維持技術領先優勢,持續擴充先進製程與高階封測產能,並延續擴大研發規模,加上運輸業者提升運力,均支撐投資動能,惟部分企業資本支出仍顯審慎,以及近年比較基期相對較高,整體民間投資成長幅度有限。故預測2024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1.52%(上修0.0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0.30個百分點上修0.02個百分點來到0.32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近期AI、HPC等新興科技應用蓬勃發展,帶動我國商品出口成長,2024年1-4月我國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合併出口951億美元,年增25.1%,遠高於整體出口增幅10.6%,出口占比從2016年的44.1%,提高至64.4%,增逾20個百分點,大幅成長態勢料將延續,故預估2024年輸出實質成長8.44%(較前次上修2.54個百分點);受到出口及投資引申需求影響,加上國人出國逐漸回復至疫情前水準,推升旅行支出續增,輸入實質成長8.53%(較前次上修2.29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0.59個百分點上修0.45個百分點來到1.04個百分點。

美國聯準會放慢縮表步伐
儘管美國今年Q1經濟成長率由上季的3.1%略降至3%,但內需表現仍穩健。占GDP比重七成的個人消費支出(PCE),2024年Q1年增率由2023年Q4的2.7%下降至2.4%,主要來自商品消費年增率下滑(3.3%→2.0%),服務消費仍較去年Q4成長(2.4%→2.6%);民間固定投資年增率由2023年Q4的1.5%增加至2024年Q1的4.7%,主要因住宅投資年增率大幅成長(0.4%→5.1%)、非住宅投資年增率則上升(3.6%→4.2%),其中結構投資由上季16.9%下滑至9.4%,設備投資由負轉正及智慧財產權投資(3.2%→3.6%)則高於去年Q4。
整體來看,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雖放緩至仍然穩健的步伐,而通膨加速,強化了金融市場對聯準會將推遲降息至9月的預期。近期聯準會承認在打擊通膨方面遭遇挫折,聲明稿表示更有可能將利率維持在當前水準較長時間,但不可能再度升息。故聯準會近期會議維持利率在5.25~5.5%不變,並正式宣布於6月將縮減縮表規模。在放緩縮表內容上,將美債自每月600億大幅下調至250億,並維持抵押擔保證券(MBS)350億規模,抵押貸款上限沒有改變,主要是因為高利率導致抵押貸款還款額降低。目前聯準會總資產規模7.4兆美元,公債、國庫券及MBS占比分別為53%、3%及32%,聯準會這次放慢縮表步伐有助於減少貨幣市場的壓力。
中國因國內需求不振導致產能過剩
近年來中國因國內需求不振面臨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引起國內外決策者的關注,因此導致貿易緊張局勢升溫的壓力上升。從中國決策者的角度來看,雖然一些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已經上升,但國內貿易順差的貢獻有助於減輕政策因應壓力。另外,綠色能源產品價格下降有助於全球能源轉型。
然而,許多國家對中國企業享有的競爭優勢表示擔憂,可能導致貿易壁壘的實施。這種擔憂主要來自於中國商品的低價競爭對其他國家的就業和投資產生威脅,並且削弱其他國家的供應鏈發展。據經濟學人(EIU)的研究,與房地產相關需求的結構性收縮,鋼鐵、水泥和建築機械是影響最大的產業。 2023年,水泥業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與工業整體復甦形成鮮明對比。國家驅動的基礎設施投資從公路和鐵路轉向能源基礎設施,但無法填補房屋建築商留下的爛攤子。目前,有相當大一部分過剩鋼材被轉向出口,促使全球反傾銷調查增多。鋼價下跌,產業整體獲利能力跌至歷史低點,但退出市場的企業寥寥無幾。2017~21年產業升級週期累積的利潤讓許多企業持續虧損經營。政府也缺乏讓更多鋼鐵廠退役的動力,因鋼鐵生產對一些省級經濟體也至關重要,強制關閉將對社會造成破壞。
此外,隨著國內需求放緩,中國電動車和綠色能源設備製造商受到經濟誘因向海外擴張。但全球旨在實現在地化生產的產業政策表明,中國產品的貿易壁壘日益增加。作為中國電動車最大的國際市場,歐盟可能在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泰國是中國電動車最大的單一國家出口市場,隨著時間推移,泰國要求汽車出口商在該國建造電動車工廠,最終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如果中國透過加速產業整合或提供需求面支援進行干預,貿易緊張局勢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嚴重,全球緩解氣候變遷的承諾也可能會加速。
出口復甦帶動台灣第一季經濟表現
主計總處於4月30日公布Q1 GDP概估值,儘管民間投資表現疲弱,然受惠於AI人工智慧、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股市交易持續熱絡,令出口成長與民間消費表現均優於預期,Q1經濟成長率概估6.51%,較2月預測值(5.92%)增加0.59個百分點,亦較2023年Q4的經濟表現更好(4.93%)。主計總處表示,若Q2~Q4成長率維持不變,全年經濟成長率將調整為3.57%,較2月預測上修0.14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受惠春節假期,購物及旅遊人潮湧現,Q1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較上年同季分別增3.10%及8.08%,航空客運、旅遊等相關服務消費亦持續成長,加上房市交易升溫帶動家居用品消費,以及股市熱絡,挹注證券交易手續費,Q1民間消費成長4.14%(較預測數增加0.2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2.10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0.12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企業投資仍顯保守,Q1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年減18.67%,機械設備投資持續縮減,惟航空業者擴增運力,加上營業用小客車購置增加,運輸工具投資延續成長態勢,營建工程與智慧財產投資亦呈成長,概估整體資本形成實質負成長4.47% (較預測數減少0.13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負貢獻1.24個百分點。
在外需部分,受惠於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揚升,傳產減幅亦有縮小,Q1按美元計價商品出口年增12.91%,概估商品及服務輸出成長10.21%(較預測數增加2.80個百分點),輸出對經濟成長貢獻6.42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1.75個百分點);進口方面,出口引申需求帶動部分原物料備貨需求增加,Q1按美元計價商品進口仍轉為年增2.95%,概估商品及服務輸入成長2.16%(較預測數增加2.22個百分點),輸入對經濟成長貢獻0.95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1.19個百分點)。輸出與輸入相抵,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5.46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0.55個百分點)。

中國房地產業仍深陷困境
中國四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報告稱,其不良貸款總額在2023年達到1.23 兆元人民幣,較2022年成長10.4%。其中,房地產開發商不良貸款從2022年的1,801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1,839億元,四大銀行的建築不良貸款(向建築材料或物業服務公司發放的貸款)較2022年成長 38.38%,達到335億元人民幣。整體來看,2023年不良貸款總額有所增加,原因是與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使得與其密切相關的領域信貸壓力上升。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控股,2024年3月合約銷售額較2023年同月下滑83%、銷售面積下滑85%。事實上,碧桂園在2023年全年銷售額下滑一半左右後,自2024年初以來收入一直保持穩定下降,今年第一季合約銷售額135億元,銷售面積138萬平方公尺,分別下滑81%和85%。碧桂園每月合約銷售額自2023年4月開始下滑,8月跌破100億元,趨勢進一步惡化。
自2023年底以來,中國官方已推出多項房產放鬆政策,包括商業銀行可發放經營性物業貸款,以及住建部積極推動房地產項目「白名單」,保障交樓工作,一線城市如廣州、上海,以及二線城市深圳相繼放鬆限購政策,並在2月份降低了5年期LPR利率,旨在提振房地產銷售,但在民眾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下,中國官方房市提振措施成效有限。近期房市銷售持續低迷,恆大和碧桂園面臨清盤風險,流動性緊縮情況嚴重。預期今年房地產業仍將是拖累中國經濟的主要項目。
日本央行宣布結束負利率政策
1990年代金融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歷長期的經濟停滯,被稱為「失落的十年」。 2013年,日本央行開始實施「定量定性貨幣寬鬆(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asing, QQE)」政策,以刺激企業和家庭增加支出。2016年,由於當時受到原油價格下跌和對中國經濟的不安影響,故日本央行決定實行負利率政策來挽救經濟。
然這些措施並未能使日本擺脫通貨緊縮,儘管近年來美國和歐洲央行開始升息,日本央行仍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日圓迅速貶值,日圓兌美元匯率從2021年1月的104美元跌至2024年3月的 151美元。日圓貶值給消費者帶來更昂貴的進口商品,對家庭造成沉重打擊,民眾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政府採取措施緩解通膨。
受惠於2023年日本經濟表現強勁、整體與核心通膨年增率截至2024年前三月都在2%以上,且近期日本春季勞資談判結果顯示,2024財年日企加薪幅度達5.28%,不僅遠高於2023財年的3.8%,更創下30多年來新高紀錄,進而產生比日本央行預期快達成薪資-通膨正循環現象。
故日本央行決定將隔夜貸款利率引導至0%~0.1%,17 年來首次提高基準利率,成為最後一個放棄負利率政策的主要貨幣當局。日本央行也結束了將10年期日本公債殖利率維持在0%左右的殖利率曲線控制(YCC)政策;風險資產購買亦將受到限制,央行將不再購買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日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J-REIT)。自2010年以來,它已購買總計37兆日圓(2,480億美元)的ETF和6,500億日圓的J-REIT。惟在債券購買上維持每月約6兆日圓購買量,以利在本次會議廢除YCC政策後調控長率、同時管控市場預期。
台灣央行升息半碼且微幅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
央行於3月21日召開第一季理監事聯席會議,央行表示預期今年台灣通膨率逐季緩步回降,全年將低於上年,國際機構預測本年油價略高於上年,國內商品類價格將溫和上漲,且國內服務類價格受高基期影響,漲幅可望縮小,台灣通膨率將較上年趨緩,惟考量4月國內電價全面調漲,故央行上修本年CPI年增率預測值至2.16%,較上年12月上修0.27個百分點。在本年經濟成長可望增溫下,為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故央行調升政策利率半碼,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125個百分點,分別由年息1.875%、2.25%及4.125%調整為2%、2.375%及4.25%。
在經濟成長率方面,央行表示受惠於新興科技如人工智慧和高效能運算持續發展,全球經貿環境優於2023年,帶動台灣輸出成長,終端需求回升;出口動能增溫,供應鏈庫存回歸正常水準,鼓勵企業加大投資,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企業轉型並投資新興科技,航空業者擴大運具購置,預計民間投資將重返成長軌道;基本工資和基本生活費調高、軍公教調薪,有助於提升民眾可支配所得,加上國內景氣逐步改善,股市活絡,消費者信心提升,促進國人外食、旅遊等消費意願,推動民間消費續強。綜上所述,央行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率從上次預測3.22%上修0.10個百分點至3.12%。
 
整體來看,儘管國內外主要預測機構皆預測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優於上年,然台灣經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美、歐央行預計於本年6月轉向限制性緊縮貨幣政策,以避免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氣候變遷、地緣政治風險和各國大選結果對全球經濟和大宗商品價格造成不確定性;美中角力和國家安全意識上升導致全球經濟零碎化發展,影響全球生產供應鏈格局,讓台灣廠商可能轉向海外設廠,減少在台投資,影響台灣出口和民間投資。這些都是影響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的重要不確定因素,須持續觀察。

聯準會謹慎對待美國降息時點
過去兩年,聯準會以40年來最快的速度升息,來應對通膨,通膨也躍升至40年來的高點。然自2023年7月以來,隨著通膨有所緩解,官員將基準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  5.5%的範圍內。該利率影響整個經濟的其他借貸成本,例如抵押貸款、信用卡和商業貸款,並且接近23年來的高點。
根據美國聯準會1月的會議紀錄顯示,儘管聯準會自2023年12月以來措辭變得溫和且與近期市場預期相反,但距離降息仍有一段路要走。投資人原本認為聯準會可能會在3月降息,但他們越來越認為聯準會會等到6月。
聯準會擔心過早降息可能會引發新的通膨壓力,最近的經濟數據凸顯了這一立場。例如,美國1月CPI較去年同期上漲3.1%,而12月份為3.4%。然而,備受關注的核心利率(排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仍維持在3.9%。交通、醫療和住房等行業的價格壓力仍然強勁。1月雇主也大量增加353,000個工作崗位,幾乎是預測的兩倍,這可能為消費者支出的激增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奠定基礎。
故聯準會主席在會後表示,若通膨持續加劇,可能會減緩或延後利率降低進程。他指出,若勞動力市場疲弱或出現「極具說服力的低通膨」,聯準會可能會更快地調降利率。儘管過去兩年借貸成本上升對許多家庭和企業造成困擾,但損失並未達到人們擔心的嚴重程度。2023年GDP成長2.5%,據EIU預測,2024年將進一步成長1.8%。特別是房地產產業,通常是對高利率最敏感的產業之一,一直保持相對穩定。
中國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月5日,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代表大會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作任內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4年主要經濟目標和政策重點。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以及當天提交給人大的政府預算案,2024年GDP成長目標、軍費增速、赤字率,都與2023年持平:2024年的GDP成長目標定在5%左右,與去年一致;軍費成長7.2%,超過GDP成長率,實際軍費成長超千億,但與去年持平;赤字率3%,依然與去年持平,同時宣佈今年計劃發行1兆元人民幣特別國債。
儘管2024年成長目標與2023年的成長目標相同,但從開年以來兩個月的經濟數據來看,春節假期的出遊人次、服務消費收入等創下歷史新高,然人均消費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1%;1-2月製造業PMI連續兩個月處於萎縮狀態;房地產銷售大幅下降,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前100家房企銷售總額1-2月下降51.6%,房地產行業仍是下行風險的主要來源;從生產端看,鋼鐵、瀝青開工率低於去年同期,預計2024年經濟成長率要實現5%目標將更加困難。
中國財政立場仍保持擴張性,雖然整體政府預算赤字目標較為溫和,但額外的刺激措施將包括發行1兆人民幣的長期特別國債。這些債券不計入官方預算赤字,預計在2024年後持續發行,以支持戰略和國家安全相關領域。此次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新興智慧、環保技術為核心的科技、數位化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和商業化,首次成為報告中政策優先事項的首位。
整體來看,報告的政策基調與先前的會議相比變化不大,政策仍然集中在城市層面的需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以及對房地產開發商的「無差別」融資支持。由於缺乏對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採取更迅速和更積極的救助措施,預示著2024 年前景黯淡,因為更多的公司將難以履行其財務義務。
主計總處小幅上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2月29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有鑑於國內的外食費、服務業價格居高不下,故主計總處預估CPI年增率上修至1.85%,雖仍在2%通膨警戒線下,但此次預測值並未考量電價調漲,待電價調漲確定後,今年CPI有機會再上修。因CPI上修,民間消費成長下修,且民間投資亦低於預期,所幸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較預期增加,故主計總處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為3.43%,較上次預測小幅上修0.08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儘管出口表現仍有一定水準,然國際貨幣基金(IMF)將2024年的世界貿易量預測值自3.5%調降至3.3%,全球貿易成長幅度不如原先預期,影響台灣出口回溫力道;受出口及投資引申需求影響,國人出國持續復甦,旅行支出有望回復至疫情前水準。故主計總處預測2024年輸出與輸入成長分別為5.90%與6.24%,分別較上次預測下修1.20個與2.46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59個百分點,較上次預測增加0.54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廠商為維持技術領先優勢,並因應數位與淨零轉型趨勢,持續投入研發及製程改善,以及運輸業者因跨境旅遊及貨運需求擴增運力,均支撐投資動能,惟全球景氣回升步調尚緩,地緣政治風險不確定性仍高,企業資本支出態度仍顯審慎,預測2024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1.45%,較前次下修1.7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30個百分點,較上次預測減少0.37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就業市場持續改善,薪資提升,推升家庭可支配所得,以及股市創高之財富效果,加上國人出國旅遊熱潮延續,可望維繫消費動能,預測2024年民間消費在上年高基期下,仍可實質成長2.64%,較前次下修0.24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1.28個百分點,較上次預測減少0.12個百分點。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汽車出口量為442萬輛,比上年成長16%。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為491萬輛,年增58%。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大動力是俄羅斯,俄羅斯於2023年成為中國汽油車的最大進口國,自俄烏戰爭爆發後,許多跨國汽車製造商退出俄羅斯,將市場留給中國製造商。另一個重要推動因素是中國電動車出口激增,中國電動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亞洲和歐洲市場。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2023年Q4總銷售首度超車特斯拉,搶下全球電動車銷售寶座,比亞迪2023年產能約為350萬輛,超過特斯拉235萬輛。
比亞迪的成功歸功於其更實惠的價格與政策支持,在歐洲,比亞迪的電動車價格比平均價格低20%~40%。在泰國,隨著比亞迪等電動車巨頭削弱日本汽車製造商的控制力,中國在泰國新車市場的份額到 2023年將增加一倍之多,達到11%。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積極推動國際銷售,以減少對國內市場的依賴,國內市場的供應過剩和價格戰正在擠壓利潤。
由於歐洲對電動車的需求高且進口稅低,約有一半的中國製造電動車出口到歐洲。為因應這一現象,歐盟委員會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然而,調查的目的可能是為了促使製造商在歐洲建廠,有助於歐洲經濟發展。因此,比亞迪計畫在匈牙利興建歐洲的第一座汽車工廠。
中國人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提振經濟成長
中國公布2023年Q4 GDP年增率由Q3的4.9%上升至5.2%,遜於市場預期,且年增率回升是因先前疫情管控所導致的低基期因素。2023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5.2%,表現雖優於2022年,但仍是數十年來最弱的成長表現之一(不包含疫情期間),事實上整體經濟數據仍顯示基本面疲弱。
故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宣布,計劃於2月5日下調銀行存款準備率50個基點。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是不到一年內所採取的第三次行動,繼2023年 3 月和 9 月分別下調25個基點。最新的降準將使所有銀行的平均存款準備率從先前的7.4%降至7%左右。這將是自2021年12月以來最大規模的下調。
儘管農曆新年期間中國人行都會維持寬鬆的貨幣環境,以滿足季節性高流動性需求。然而,考慮到現在的流動性狀況並不緊張。因此,在近期經濟普遍悲觀情緒引發外資拋售港陸股市,上證指數與香港恆生指數於今年以來已經下跌6.68%與6.97%(截至2月1日),相較於其他國際股市,中國與香港股市跌幅明顯較大。投資人擔心中國經濟面臨的一系列風險,包括外資流出、房地產長期低迷、通貨緊縮風險和經濟成長放緩等。故此次降息釋放中國央行積極寬鬆貨幣政策支持經濟、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強烈訊號。
降準的角色可能在中國央行的貨幣制度中變得更加突出。把1兆人民幣的法定準備金轉化為超額準備金,這本質上是銀行免費獲得的流動性,與政策性降息等其他工具相比,降準將更有效地緩解銀行本已狹窄的淨利差(已低於金融監理機構預期的水準)和降低借貸成本。同時,中國的存款準備率在全球範圍內處於較高水準,這表明未來降息的力度應該更大、更頻繁。
投資表現不如預期拖累2023年台灣經濟
主計總處於2024年1月31日公布2023年Q4 GDP概估值,儘管國外淨需求表現優於預期,民間消費仍穩健,然受到固定投資、存貨變動等不如預期影響,2023年Q4經濟成長率概估為5.12%,較11月預測數(5.22%)減少0.10個百分點;併計前三季後,2023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也降至1.40%,創下自2010年以來最低經濟成長表現。
在對外貿易方面,隨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等新興應用商機活絡,加上傳產貨類出口減幅收斂,使得2023年Q4出口年增率從上季-5.1%轉為3.4%。在進口方面,受半導體設備購置緊縮與廠商備料仍疲影響,2023年Q4進口年增率從上季-19.1%轉為-11.4%。此外,來台旅客大幅回升亦挹注服務輸出,惟三角貿易及航運服務持續走緩,而服務輸入亦隨國人出國增加而持續擴增。故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4.73個百分點,較11月預測時增加0.98個百分點,是拉抬Q4 GDP大幅成長的主因。
在資本形成方面,企業製造活動投資動能續呈保守,廠商去化存貨的狀況仍不如預期,加上比較基期較高,2023年Q4新臺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年減27.51%,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亦減1.49%,機械設備投資持續縮減,併計各項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資本形成實質負成長8.68%,較11月預測數減少3.86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負貢獻2.31個百分點,資本形成拖累經濟成長表現。
在民間消費方面,歲末年終節慶推升民眾消費動能,加上自用小客車與機車買氣持續熱絡,Q4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增4.42%及8.88%,陸空客運、旅遊、休閒娛樂等相關服務消費亦持續增溫,加上股市熱度延續,挹注證券交易手續費,Q4民間消費成長5.44%(較預測數增加0.17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2.57個百分點,較11月預測增加0.08個百分點。

紅海危機引發全球航運風險升溫
隨著以哈戰爭持續未解,且戰況逐步升級為伊斯蘭與猶太的戰爭。葉門青年運動組織為聲援哈瑪斯,於2023年11月19日在紅海劫持日本郵船公司營運的貨輪。青年運動揚言,將繼續針對以色列與相關船隻為目標,直到針對哈瑪斯的軍事行動結束。儘管隨後美國及其盟國發起「繁榮守護者」行動來確保該地區的安全,但陸續仍發生各國貨船遇襲事件。
紅海危機事件給全球海上貿易帶來了風險,風險升溫使得許多船隻望而卻步,包括馬士基(丹麥)和赫伯羅特(德國)在內的幾家全球航運巨頭已決定停止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航班。
更令人擔憂的是,聖嬰現象引發的乾旱導致另一條重要航運水道巴拿馬運河水位下降,每日船舶過境量減少,等待時間增加。這使得南非的好望角成為亞洲和歐洲之間運行的唯一替代路線,不過繞行好望角路線,會讓航行時間因此增加10-14天左右,導致航運費用飆漲、以及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貨物運輸延誤。根據每日貨運貨櫃指數Freightos Baltic Index 的數據,2023年11月30日至2024年1月4日期間,Drewry世界貨櫃運價指數(WCI)已飆漲93%。
蘇伊士運河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重要全球貿易路線。蘇伊士運河佔全球貿易量的12%,約佔所有貨櫃運輸量的30%。蘇伊士運河也是全球能源貿易的重要通道,約佔全球石油貿易的7-10%和液化天然氣(LNG)貿易的8%。不過經濟學人(EIU)認為儘管運費大幅上漲,但鑑於目前許多航線運力過剩以及消費者需求疲軟,對全球通膨和供應的影響有限。
聯合國氣候大會呼籲逐步擺脫化石燃料
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上,達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識」(UAE consensus),這是一項全球協議,呼籲以公平和規範的方式逐步從化石燃料過渡到再生能源。該共識旨在不晚於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並在本世紀末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事實上,自1995年柏林首次會議以來,化石燃料首次成為全球氣候會議最終文本的中心舞台。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被特別提到需要用更乾淨的替代品來取代。
由於有跡象表明最終停止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該文件已在會議上被宣布具有歷史意義。聯合國表示,這顯示化石燃料時代結束的開始。然而,最終文件包含許多令人擔憂的表達。軟化的術語為進一步使用化石燃料留下了空間,沒有提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而是使用“過渡離開(transition away)”。在最終版本中,該協議呼籲聯合國成員國逐步擺脫化石燃料,但並未要求它們完全放棄化石燃料,被廣泛認為比呼籲全面淘汰要弱,但這是氣候大會第一次明確主張放棄化石燃料的決定。COP28的談判代表也同意在2030年之前將再生能源產能提高兩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承諾。
此外,COP 28在其他目標上進展緩慢,尤其是融資。儘管會議確認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為因氣候變遷而面臨經濟損失的貧困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然而,該基金只收到了7億美元,與預計每年4,000億美元的需求相比,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此外,前幾屆氣候會議的目標——全球碳交易市場國際規則的最終確定也再次被推遲。
隨著應對氣候變遷所需的行動變得更加緊迫,更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仍將抵制具體目標,特別是在沒有增加國際融資的情況下,這將使達成共識變得更加困難,增加未來締約方大會無法取得進展或完全崩潰的風險。
台灣景氣燈號再度轉為黃藍燈
國發會於2023年12月27日公布11月景氣對策信號數據,景氣燈號11月由藍燈轉為黃藍燈,11月綜合判斷分數為20分,為2022年9月以來的最高,較上月增加4分,主因11月出口、批發業營業額轉呈正成長,加上零售及餐飲業持續熱絡所致。
從景氣對策信號中的9項構成項目(海關出口值、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貨幣總計數M1B、股價指數、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銷售量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來看,海關出口值、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均由藍燈轉呈綠燈,分數各增加2分,其餘7項燈號不變。而景氣領先指標續呈下跌,領先指標(不含趨勢)已連續8個月下跌,然跌幅已連續三個月收斂,而同時指標(不含趨勢)則連續8個月走高。
國發會表示領先指標跌幅縮小,同時指標維持上升,顯示國內景氣持續好轉。在外需方面,除了受惠基期偏低因素之外,11月出口與外銷訂單年增率轉正,加上WTO貿易領先指標持續好轉,配合新興科技應用需求仍大,有利極具競爭優勢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台灣出口成長可望漸入佳境;在內需方面,2023年受惠疫情解封紅利加持,不僅國人消費大爆發,外國旅客來台人次亦明顯攀升,都令台灣內需維持一定熱度,以2023年累計1~11月零售及餐飲營業額來看,零售銷售年增率7.5%,餐飲業年增率更達20%。2024年隨出口持續好轉,有助就業市場穩定,從而支撐內需消費市場穩健發展。整體而言,在外需回穩、內需有撐下,國內外主要機構預測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望逾3%。
展望未來,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向、國際原物料價格走勢,以及地緣政治情勢發展,仍須密切留意。近來紅海局勢緊張,影響歐亞航班及貿易,增加全球供應鏈壓力,可能延長全球製造業復甦的時程,衝擊國內製造業未來表現。

美國消費者財務壓力持續加大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最新調查顯示,2023年第三季美國家庭債務升至17.3兆美元,季增1.3%,年增4.8%。2023年第三季信用卡債總額達1兆800億元,金額創下新高。此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的財務壓力持續加大,不利於未來的消費動能。事實上,美國消費者支出在經歷了兩年的快速成長後,將於2024年開始放緩。2023第三季實質私人消費年增2.3%,是推動美國GDP成長的主要因素。
然而,近期支撐消費強勁成長的因素開始減弱。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0月的63.8下滑至11月的60.4,連續第四個月下降,反映當前經濟狀況和消費者預期的指數也較低。調查指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利率的影響,尤其是低收入和年輕消費者。隨著疫情期間累積的超額儲蓄逐漸被花掉,家庭的財務緩衝正在減少,但儲蓄率仍處於歷史低點。這顯示消費者支出以目前的速度持續成長的空間較小。除此之外,物價高漲以及學生貸款已於10月初恢復償還,借款人每月平均約需償還200美元至300美元,這使得部分消費者需要依賴信貸來支撐他們的支出。從商業銀行持有的逾期債務來看,2023年第三季信用卡拖欠率上升了21個基點,接近3%,是2012年第一季以來的最高水準。
鑑於債務水準上升和利率仍居高不下,美國10月消費者支出成長0.2%,較9月的0.7%增幅大幅回落。整體來看,收入成長放緩、利率和物價高漲、疫情導致的儲蓄減少以及學貸支付的恢復,這些因素加在一起,預期美國消費者將在2024年縮減支出。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著嚴峻挑戰。最近,香港法院再度宣布延後對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恆大集團的清算案,延後清盤聆訊至2024年1月29日再訊,這已是聆訊第七次延期。此一決定又給了恆大一個多月的時間與債權人制定重組計畫。恆大2021年出現違約,負債超過 3,000 億美元,成為中國長達數年的房地產危機的徵兆,並引發市場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亦凸顯中國房地產危機的嚴重性。
中國房地產業約占中國GDP的30%,對整體經濟和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然房價上漲的神話已經破滅,許多城市出現房價下跌的情況。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70座城市的新屋價格(不含保障房),較9月下跌0.38%,並且是2015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而中古屋房價跌0.58%,為2014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國房景氣指標再降至10月的93.40,1-10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9.3%,商品房銷售額及面積增速分別為-4.9%及-7.8%,皆創2023年以來新低。
房市問題不僅出現在未完工的項目,還有很多已售未交房的現象。這不僅打擊購房者的信心,還讓購房者成為中國房地產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之一。儘管中國政府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房地產開發商優先完成和交付已售未交房的項目。然根據Nomura的估算,中國約有2,000萬套未完工和延誤交房的預售住宅,需要超過4,400億美元的資金來完成這些項目。大量未交付的公寓讓許多中國家庭陷入困境。
雖然政府呼籲優先完成預售項目,但由於開發商資產價值下降,銀行仍需謹慎評估未完成項目的風險,此一困境影響了開發商的融資能力,使得完成項目的難度增加。整體而言,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一個巨大壓力之下,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找到解決方案,以促進市場的穩定和恢復。
2024年台灣經濟表現受內需所推動
主計總處於11月28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隨著疫後消費動能延續,加上股市價量齊揚,且自用小客車買氣熱絡,解封後旅遊、住宿、餐飲等相關服務消費大幅增加,令2023年前三季民間消費為6.41%、12.94%與9.23%,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度高達3.82個百分點,民間消費為帶動2023年經濟成長之關鍵動能。
不過,在固定資本形成方面,終端需求仍顯疲弱,企業投資動能減緩,加以上年比較基期較高,令2023年前三季固定資本形成為-2.64%、-7.55%與-11.07%,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負貢獻度為-2.14個百分點。在外需方面,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外貿動能不振,進出口大幅衰退,然輸入衰退幅度大於輸出,令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度為-0.04個百分點。整體來說,民間消費表現強勁,然受到民間投資大幅衰退,國外淨需求零成長,故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1.42%(較8月預測下修0.19個百分點)。
展望2024年,台灣外銷訂單及出口年增率已見谷底回溫,2024年將延續此波復甦態勢。投資需求在半導體投資回溫帶動,配合新興科技、淨零排放等投資需求持續,2024年民間投資轉為正成長,加上民間消費表現依舊穩健,故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與民間投資支撐,外需表現回溫,2024全年經濟成長率較2023年為高,民間消費與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分別為1.40與1.16個百分點,而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轉為正貢獻,故主計總處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3.35%(較8月預測微幅上修0.03個百分點)。

日本央行調整日債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
日本央行於10月31日宣布,十年期日本政府公債殖利率上限1%將不再是嚴格目標,而是作為「進行殖利率曲線控制的參考」。日本央行將政策利率維持在0.1%不變,但上調
2023會計年度(2023年4月1日到2024年3月31日)的經濟成長和通膨預期。日本央行將2023會計年度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預測上調至2.8%,該指數在2022會計年度成長3%,這意味著該指數連續三年高於2%,接近日本央行持續2%通膨的目標。
取消十年期日本公債殖利率的硬性上限,為日本央行於2024年結束殖利率曲線控制鋪平了道路。由於央行暗示收益率可以暫時升至1%以上,因此取消了為捍衛任意門檻而無限量購買政府債券的任何要求。然而,這並不代表完全放棄殖利率曲線控制。相反地,央行在干預方面有更大的彈性,將決定適當的日本國債購買量,以防止債券殖利率波動或過度飆升。
不過,殖利率曲線控制的更大靈活性無助於消除短期內日圓的疲軟。日圓疲弱是由於美日貨幣政策方向不同導致雙邊利差擴大所致,必須要等到兩國央行改變其貨幣政策立場,才能夠阻止日圓下跌。日圓大幅貶值導致通貨膨脹和實質薪資負成長,加劇民眾對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滿。根據日經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首相岸田文雄的支持率從9月的42%驟降至10月的33%,這是他自2021年10月上任以來的最低水準。由於日圓大幅貶值與通膨飆高的風險,可能會迫使日本央行的退出時機比預期來的更快。
以巴爆發嚴重軍事衝突
10月7日,控制加薩走廊的伊斯蘭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攻擊後,以巴衝突急劇升級。作為回應,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雙方激烈交戰,引發國際關注。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的分析,對亞洲經濟體來說,中東軍事衝突的潛在經濟影響將來自進口能源成本上升。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國、日本和印度-是石油淨進口大國,儘管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在內的該地區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國不太可能捲入這場軍事行動,一旦伊朗也捲入這場衝突,這將導致石油生產和供應鏈中斷。
此外,以巴衝突加劇有可能重新調整印太地區一些主要參與者的外交和地緣政治焦點。鑑於美國已經全神貫注於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美國的亞洲盟友將擔心美國外交和軍事資源從印太地區分散,且穆斯林占多數的亞洲國家-印尼和馬來西亞-將面臨國內壓力,要求對以色列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近期歐洲能源風險正在上升,自以巴衝突爆發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已上漲30%。以色列目前已關閉阿什凱隆港(Ashkelon),以及該港口附近海上天然氣油田塔瑪爾,並中止對埃及與約旦等國的出口,以確保國內使用無虞。埃及從以色列進口天然氣,除滿足部分國內需求之外,也將天然氣液化後再出口到歐洲,但由於今年夏天氣溫異常炎熱,埃及國內就已耗盡所有的天然氣,無法將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歐洲。
若戰爭只局限在以色列和加薩,對全球經濟影響有限。儘管伊朗直接捲入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但它可以利用其對黎巴嫩真主黨等代理人的影響力來延長和擴大衝突規模,這將使得以巴衝突轉變為區域衝突,並擴大其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中東石油生產和運輸的中斷將對國際油價產生重大上行影響,進一步加重石油進口國的生活成本。
主計總處公佈第三季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31日公布第三季GDP概估值,儘管民間投資續呈衰退、政府消費不如預期,然國外淨需求與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優於預期,故第三季GDP下修幅度有限,第三季GDP成長率為2.32%,較8月預測數2.54%減少0.22個百分點,若第四季GDP維持先前的預測不變,則2023年GDP成長率將由1.61%下修至1.55%。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終端需求疲弱與AI應用興起交互影響,第三季出口年減率5.08%,年減幅度優於上半年表現。在進口方面,受到廠商備料需求仍疲,加上半導體設備購置大幅減少,第三季進口年減率高達19.06%。鑑於進口年減幅度明顯高於出口,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2.16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時增加2.47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終端需求疲弱,企業投資動能減緩,加上去年比較基期偏高,第三季新臺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年減22.75%,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亦減2.35%,營建工程及機械設備投資持續縮減,加上存貨去化,併計各項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資本形成實質負成長14.04%(較預測數減少9.61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負貢獻3.93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減少2.69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疫後消費動能延續,以及適逢暑期出遊旺季,且自用小客車買氣熱絡,第三季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增5.21%及16.23%,陸空客運、旅宿、休閒娛樂等相關服務消費大幅增加,民間消費持續暢旺,第三季民間消費成長8.90%(較預測數增加0.56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3.98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提高0.25個百分點。
展望2024年,全球經濟仍將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美國消費動能疲弱、原物料價格走勢、中國經濟前景,以及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向等,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台灣貿易與投資表現。

主要央行預期將維持高利率一段時間
美國聯準會(Fed) 9月最新利率決策維持5.25-5.5%區間,第二度暫緩升息步伐,來評估貨幣政策的遞延效果,此結果符合市場原本的預期。不過從利率點陣圖來看,顯示19位聯準會官員當中有12位預估今年底前再升息一碼,顯示官員立場更趨一致的希望維持高利率,且不排除有進一步升息的可能性。另外,預測2024年利率中位數落在5.0%~5.25%、2025年中位數落在3.75%~4.0%,兩年數據都比前次估計的來得高。Fed表示未來將持續依據經濟數據(data-dependent)決定合適的政策利率路徑,為避免通膨預期再度升溫,預期高利率仍將維持一段時間。
在歐元區方面,儘管先前升息的影響和全球貿易前景疲軟給歐元區經濟帶來壓力,但通膨仍然過高,故歐洲央行於9月仍宣布升息1碼,不過歐洲央行會後聲明稿也表示,若維持目前的政策利率足夠長的時間,將對通膨率在中長期回到通膨目標有很大的貢獻,暗示政策利率已達限制性水準,本次升息係為加強(reinforce)通膨回到目標的進展。
整體來看,美國和歐洲的貨幣緊縮政策效應逐漸加劇,對經濟成長造成壓力。然而,勞動市場仍然緊張,導致核心通膨下降幅度有限,通膨率仍高於央行目標,主要央行未來將持續依據經濟數據決定合適的政策利率路徑,為避免通膨預期再度升溫,預期高利率仍將維持一段時間,這也導致貨幣緊縮政策累積效應壓抑未來經濟成長,致使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仍低於短天期,殖利率曲線仍續呈現倒掛。殖利率曲線倒掛現象可能會削弱銀行放貸獲利能力,時間越久對銀行業就越不利,阻礙信貸成長,並增添金融穩定風險。
歐盟採取措施保護國內電動車產業
近期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主要是因為歐洲電動車正被更便宜的中國進口產品所取代。受惠於中國境內需求放緩、歐洲電動車補貼以及歐盟進口關稅相對較低(10%)等因素,讓中國企業在歐洲電動車銷量中所佔的份額大幅上升。根據汽車研究平台JATO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汽車製造商生產的純電動車(BEV)在歐盟的銷售量成長100%以上。此外,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顯示,2023年上半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PHEV)總數較2022年同期成長78%。
中國電動車的崛起,主要受惠於中國電池製造能力強(中國鋰電池產能佔全球鋰電池產能的七成以上)、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等措施,有助於中國製造出低成本的電動車。近期日本三菱汽車宣布決定退出在中國的汽車生產,凸顯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經濟降溫導致價格競相下跌,激烈的競爭加上新能源車的普及,電動車目前佔新車銷售的30%,改變產業的權力平衡。日本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從2020年的20%左右下降到2023年前8月的17.2%。此外,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品質也有所提高,據JD Power的數據顯示,中國品牌每100輛新車的初始問題數從2012年的212個減少到2019年的101個,與國外品牌的差距已拉近。
過去歐盟高度仰賴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的出口,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將能源武器化,導致歐洲嚴重的能源危機;現今中國係歐盟在眾多關鍵礦物原料的主要供應國,而關鍵原料對歐洲發展半導體及綠色能源至關重要,凸顯歐盟正在尋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特別是對其綠色轉型所需的材料和產品的依賴。如果此次調查導致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額外進口關稅,可能阻礙歐盟實現2035年逐步淘汰內燃機(ICE)汽車的目標,亦將在歐盟內部以及與中國之間造成政策緊張。
央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台灣央行於9月21日召開今年第3季理監事會議,跟隨美國聯準會腳步,決議不升息利率連2凍。央行會後新聞稿表示,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國內通膨緩步回降趨勢,2024年通膨率可望降至2%以下;此外,2023年國內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預估2023、2024兩年產出缺口皆為負值,故央行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將有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
在經濟成長方面,儘管民間消費表現依舊強勁,然自2022年以來主要央行緊縮貨幣政策之累積效應持續,且消費重心轉向服務類,全球終端需求及半導體業復甦情況低於預期,限縮出口成長動能。再者,部分製造業庫存去化較預期緩慢,投資時程遞延,加以民間投資與出口長期連動性高,出口成長前景平疲,民間投資成長亦受限。對外貿易與民間投資表現不如預期,制約經濟成長表現,故央行預測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從6月原估的1.72%下修至1.46%。
展望未來,央行表示受惠於2024年全球商品需求復甦,產業庫存回歸正常水準等因素,帶動全球貿易成長,7月IMF預測2024年全球貿易量成長3.7%,優於2023年之2.0%,有助增添台灣2024年輸出成長動能。再者,半導體相關供應鏈業者持續投資先進製程,且2024年出口展望回溫,2023年製造業遞延投資將於2024年逐步落實,加上廠商加速綠能與節能減碳設備等投資步調,有助於民間投資恢復正成長。整體來說,受惠於全球終端需求回升,繼而帶動輸出與民間投資成長,加以民間消費成長穩定,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優於2023年,2024年經濟成長率為3.08%。

美國債務信用評級突遭下調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於8月初宣佈將美國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由最高級的「AAA」降至次高的「AA+」,評等展望則由負面改為穩定。美國信用評級的下調反映了在接下來的三年內預期的財政惡化,政府整體債務負擔高且不斷增加,以及相較於其他擁有相同等級信評的國家,美國過去20年經常陷入舉債上限僵局,且都拖到最後一刻才達成解決方案,政黨惡鬥讓外界難以看好美國財政管理的信心。
不過市場預期國際信評機構調降美國主權信評並不會對美國公債殖利率及美國公債做為全球債券市場指標地位產生直接影響,原因在於美國公債是全球最大且最流通的債券市場,且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各國央行都持有大量的美國公債,聯準會仍會展現維持市場狀況的承諾。
近期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近5%,從7月27日的4.01%走升至8月28日4.20%。經濟學人(EIU)認為,長期公債殖利率走升的原因主要來自於2023年下半年公債發行預期的激增。財政部於7月底公布預計Q3發債將從7,330億美元增加至1兆美元,且接續Q4也將再發債8,520億美元,此規模超出市場預期。預期美國公債大量湧入促使殖利率在8月初飆升,並將使其保持在高位。其次,投資者對首次降息的預期發生變化,5月投資者預期在今年年底前聯準會將會首次降息,但到了8月初,首次降息的預期時機已被延後到2024年5月。投資者預計未來長期公債殖利率將上升,而短期公債(兩年以內)的殖利率則相對穩定。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爆發流動性危機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危機,一連串的不利因素將其推向崩潰的邊緣。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度被認為是經濟成長的引擎,然而,現在這一場景正在迅速改變。近年來中國房企暴雷不斷,如碧桂園爆發流動性危機,碧桂園有兩筆到期的美元債券利息尚未支付,違約金額高達2,250萬美元;SOHO中國子公司拖欠土地增值稅及相關滯納金將近人民幣20億元;國有房企「遠洋集團」也出現付不出美元債息,導致違約停牌;中國恆大集團在美國宣佈破產等問題,這些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流動性危機凸顯整體房企困境,同時也對房產仲介機構造成影響,甚至波及金融信託公司等銀行體系。
其中,恆大集團最引人矚目,因為該集團於2021年與2022年合計虧損為5,800億元人民幣,截至2022年底,恆大集團總負債高達2.4兆元人民幣,其中有1兆元人民幣的負債是應付建築公司和其他商業夥伴的帳款。此危機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法律和社會問題,恆大集團面臨大量的訴訟,無法交付房屋讓買家陷入困境。
此外,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7月新建公寓銷售面積年減4.3%,1~6月年減2.8%,且7月底新建公寓庫存面積年增19.5%,凸顯供需失衡,公寓銷售的持續低迷加劇房地產公司的財務困境。例如,中國最大的民營開發商碧桂園表示,2023年上半年可能出現450億元至550億元人民幣的淨虧損;開發商SOHO中國表示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為1,361萬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93%。
整體來看,過去單一依賴房地產市場的高速成長模式已經失效。這場危機迫使中國政府重新思考房地產發展的方式,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更為穩健與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同時,對其他國家而言,也提醒政府過度依賴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帶來長期的風險和不穩定,可持續發展才是真正的未來之路。
主計總處再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8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民間消費表現優於預期,然受到主要國家製造業表現低迷,影響我國對外貿易表現,加上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高,產業庫存調整時間拉長,企業今年資本支出步調放緩,使得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大幅下滑,故主計總處再度下修2023年經濟成長數據,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1.61%,較5月預測下修0.43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2023年上半年零售、餐飲、觀光表現依舊活絡,加上受惠於疫後特別預算,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政府各部會推出多項補貼與減輕民眾負擔措施,有助增加民眾可支配所得,加上近期就業市場穩健與股市表現亮眼,均可望帶動民間消費穩健擴張,故民間消費仍為支撐台灣2023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來源,預測2023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7.94%,較上次預測上修1.02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高,庫存消化速度比預期慢,在高利率環境下,企業資本支出趨向審慎,加上去年比較基期已高,致使今年民間投資轉為衰退,近期半導體及資本設備進口金額均呈雙位數衰退,累計今年1~7月半導體及資本設備進口年減率分別為16%與12%,加上製造業與房市景氣趨緩,廠房與住宅建置需求下滑,故主計總處預估2023年整體固定資本形成負成長4.22%,較前次預測時下修2.76個百分點,預測2023年民間投資實質負成長5.93%,較上次預測下修3.44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全球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市場需求疲軟,廠商去化庫存與回補庫存的速度緩慢,使得今年1~7月進出口與外銷訂單呈現雙位數衰退表現,預期第四季對外貿易表現才有機會轉正,故預測2023年全年實質輸出成長率-1.74%,較前次預測下修1.14個百分點。進口則受到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回落及出口與投資引申需求減弱影響,輸入實質成長率-0.57%,較前次預測下修1.39個百分點。由於輸入衰退幅度較預期為高,使得國外淨輸出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0.91個百分點(下修0.08個百分點)。
此外,主計總處首次公布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32%,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甦,終端需求有望穩定,庫存逐漸恢復至健康水準。IMF預測,全球貿易量的成長將從2023年的2.0%擴大至3.7%,鑒於國內在半導體製造方面具備領先優勢,再加上台灣企業回流投資持續推進,國內產能不斷積累。同時,在新興應用持續擴展的背景下,半導體廠商不斷投資於先進製程。再者,政府修正產業創新條例同樣促進關鍵廠商的創新研發和製程設備升級意願。再者,離岸風電和太陽能等綠能設施持續建設,航空業也因應跨境旅遊需求增購飛機,同時台灣三大方案的投資持續推進,故主計總處預期2024年的民間投資與輸出入表現將較2023年轉好。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速度不如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第二季GDP年增率為6.3%,較第一季增加1.8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7.3%,累計上半年GDP年增率為5.5%,其中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率為3.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增率為8.2%,在商品零售、餐飲年增率分別成長6.8%、21.4%;全國(不含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為3.8%;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然青年失業率(16-24歲)已由5月20.8%升至6月21.3%,創歷史新高,7月份可能因畢業潮來臨,指標再度攀高。
受到去年第二季因上海封城,生產停擺與嚴格封控措施,令工業生產與消費的基期偏低,致使第二季工業生產年增率由第二季的4.3%上升至4.5%,零售銷售年增率由5.9%上升至13.9%,低基期因素令第二季年增率走高。儘管政策性金融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政策紅利仍在支持基礎設施投資,然而,由於居民信心難以快速恢復,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加上房地產開發商仍面臨流動性問題,導致房地產投資疲軟,進而拖累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表現下滑。
由於中國疫後經濟復甦速度不如預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7月24日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對目前經濟狀況表述明顯較上次會議(4月底)悲觀,會議強調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在房地產方面,會議沒有重提「房住不炒」,由「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的工作」,改為「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預期官方將進一步放鬆房地產政策,對房市提供更多的支持。
英國正式簽署加入CPTPP
2023年7月16日英國正式簽署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貿易集團的條約,英國成為2018年12月該協定生效後首個新加入的國家。隨著英國的加入,CPTPP現有成員國(日本、加拿大、澳洲、越南、紐西蘭、新加坡、墨西哥、秘魯、汶萊、智利、馬來西亞)的GDP總計將從11.7兆美元增加至14.8兆美元,占世界整體GDP 的比重將從12%擴大至15%,貿易總額將從6.6兆美元增加到7.8兆美元,總人口將從5.1億增加到5.8億左右。
英國政府表示新協議將減少CPTP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繁文縟節,簡化進出口流程,特別是跟智利的營商環境。再者,加入CPTPP可以推動服務業發展,2022年服務業佔英國與CPTPP成員國貿易額的43%,加入後,英國企業將不需要設立當地辦事處或居住地來提供服務,並且將能夠與當地企業同等運作;有利於投資,由於協議包含限制壁壘和鼓勵更多外來投資的條款,2021年CPTPP成員國對英國的外來投資存量價值1,820億英鎊;取得新市場,英國將首次與馬來西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有助於英國企業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份額,在未來的10年內,將消除對英國威士忌出口的約80%的關稅,並在未來7年內消除對英國汽車出口的30%的關稅;消費者所花費的價格更便宜,CPTPP成員國之間超過99%的出口將實行零關稅,雙向降低進口商品關稅,透過更好的產品選擇、質量和可負擔性使消費者受益。
儘管英國領導人認為加入 CPTPP是減輕脫歐損失並保證未來經濟成長的一種方式。然而據估計,在15年裡,考慮到英國已與大多數CPTPP 成員國簽訂貿易協定,英國加入CPTPP只會使英國 GDP 成長0.08%。不過,隨著CPTPP的發展,其最大創始成員國美國的缺席只會變得更加引人注目,美國於2017年退出該協議。雖然美國此後推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作為替代性區域經濟安排,但參與IPEF談判的CPTPP成員仍然認為美國應加入CPTPP。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二季GDP概估值
儘管民間消費表現強勁,然受到民間投資降溫,使得國內第二季經濟成長表現不如預期,故主計總處於2023年7月28日公佈台灣今年第二季GDP概估值為1.45%,較5月初預測數下修0.37個百分點,上半年經濟成長率-0.72%。
觀察此次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第二季GDP表現,主要是在資本形成項目表現較差。儘管跨境旅遊熱絡推升航空器購置需求,加上營業用小客車陸續交車,大量挹注運輸工具投資,然終端需求不振,企業投資更趨保守,加上去年比較基期偏高,第二季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年減14.37%,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年減7.22%,營建工程、機械設備及智慧財產投資皆呈縮減,加上存貨去化,併計各項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資本形成實質成長-13.36%(較預測數減少6.6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負貢獻3.92個百分點。
在外需方面,全球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產業鏈庫存調節時間較預期為長,我國商品出口仍顯疲弱,惟來台旅客大幅回升,挹注服務輸出,而國際原物料價格走低,加上廠商備料及購置資本設備減少,惟國人出國帶動服務輸入持續攀升,併計經所有權調整之商品及服務並剔除物價因素後,第二季商品及服務輸入成長-7.70%(較預測數減少2.23個百分點),輸出成長-6.58%(較預測數減少1.33個百分點),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第二季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21個百分點,儘管國外淨需求仍拖累國內經濟成長表現,但仍較先前預測表現為佳(較預測數增加0.38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受惠於疫後消費動能釋放,股市價量齊揚以及政府普發現金激勵,加上汽車交車數大幅提升,令客運服務需求暢旺,且旅宿、休閒娛樂相關服務消費亦持續回升。故主計總處上修第二季民間消費表現,從9.59%調整為12.14%,對經濟成長貢獻5.37個百分點,民間消費擴增為最主要帶動國內經濟成長的力量。

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方向出現微調
美國聯準會6月將政策利率維持在5-5.25%的目標區間不變,這是自2022年3月開始的升息循環首次出現停止升息,聯準會表示暫停升息是因為需要更多時間來評估先前激進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過去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基準利率已經上升500個基點,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最激進的。這幾個月來美國經濟數據好壞參半,從聯準會關注的通膨數據來看,5月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膨率顯著放緩,從4月4.7%降至3.8%。然而,核心PCE (不包括波動性較大的能源和食品價格)自1月以來一直維持在4.6~4.7%,5月仍居高不下(4.6%)。故聯準會主席在6月底的國際政策會議上重申最近的鷹派言論,並表示未來幾個月可能會進一步升息。
歐洲央行於6月再升息一碼,且宣布自7月起停止資產購買計畫(APP)再投資,並暗示其升息行動尚未結束。鑑於歐元區通膨壓力較美國大,故仍有升息空間,歐元區CPI年增率從2022年10月觸及10.6%的高點逐步回落至2023年5月的6.1%,然而核心CPI年增率仍然保持在5%以上,因為服務類價格在通膨中的權重超過40%,疫後勞動成本上升,服務業復甦將可能使核心通膨以更緩慢的速度下降。
中國通縮風險升溫、信貸需求減弱、5月出口轉為衰退等因素,凸顯中國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令中國人行再度降息以期提振經濟。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將7天逆回購利率由此前的2%下調至1.9%,中國人民銀行還降低了常備貸款便利(SLF)利率,隨後又於 6月15日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至2.65%,推動1年期和 5 年期 LPR 於 6月20日再度下調 10 bp 至 3.55%。
經濟學人(EIU)認為中國的貨幣寬鬆措施背後存在多種動機。首先,當局希望透過提振信貸、家庭和企業需求來對抗經濟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其次,降低基準利率將間接導致債券收益率的下降,而地方政府和相關融資機構需要藉此來減輕債務負擔。第三,銀行將受益於更低的負債成本,從而穩定其淨利差(NIM)。隨著資產報酬率下降,已將NIM壓縮至令人擔憂的低水準;截至第一季度末,中國所有商業銀行的加權平均NIM為1.74%,低於1.8%的監管紅線。
美中科技戰再度升級
近期美中之間的科技對峙又進一步升級。隨著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的興起以及人工智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美國商務部正考慮向中國出口的A800晶片實施新的限制措施。荷蘭亦宣佈實施最新出口管制的計畫,從9月1日起,將限制先進晶片製造設備銷往海外,此舉將使得ASML公司的數十台先進光刻機(DUV)無法出口到中國。
隨著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相繼實施針對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管制措施,中國也緊隨其後採取反制措施。中國商務部宣佈自8月1日起將對製造半導體和其他電子零件所需的兩種關鍵材料(鎵和鍺)實施新的出口限制。鎵化合物廣泛用於微波通訊、積體電路、發光二極體等,能夠減少功率損耗。而氮化鎵則用於高功率及高頻射頻應用,預計在電動車的功率半導體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鎵礦儲量,鍺礦儲量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國依據2020年底實施的國家出口管制法進行限制,該法允許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向某些海外公司出口受控制物品。中國禁止出口關鍵金屬,恐使得製造商以及它們在科技、電信、能源和汽車行業的客戶就需要減緩生產或者漲價,可能對全球半導體市場帶來影響。
央行再度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台灣央行於6月15日召開今年第2季理監事會議,宣布政策利率維持不變,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在1.875%、2.25%和4.125%。央行表示,考量下半年國內通膨緩步回降,第4季通膨率可望降至約2%。此外,國際經濟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今年國內產出缺口轉呈負值,國內經濟成長放緩大於先前預測,故央行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以檢視緊縮貨幣政策之累積效果及其影響,將有助於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
在經濟成長方面,儘管受惠民眾外食及旅遊需求大幅提升,帶動餐飲、交通、旅宿等消費支出增加,挹注民間消費成長力道,然主要央行同步緊縮政策已經影響到全球終端需求,致使台灣上半年外需成長呈現疲弱,亦使民間投資審慎保守,制約經濟成長表現,故央行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率從3月原估的2.21%下修至1.72%。
在房市方面,鑑於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仍高,由2022年底36.83%成長至2023年4月底的37.02%,銀行信用資源仍有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之虞;2023年第1季自然人新申貸第2筆購屋貸款比重較上季增加,由上一季12.6%增至15.2%;自然人申辦特定地區第2戶購屋貸款之平均貸款成數居高不下且持續上升,從2022年10月的75.5%上升至2023年4月77.1%,顯示貸款條件仍屬寬鬆。故央行推出第五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限制特定地區(六都+新竹縣市)第二戶貸款成數限7成,投資客、換屋族首當其衝,展現出央行打炒房的決心。

美國債務上限危機順利解除
美國國會負責設定債務上限,債務上限是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產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美國政府於2023年1月19日已觸及31.4兆美元的債務上限。事實上,自1960年以來,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任期內,債務上限已上調78次,僅2001年以來,國會對債務上限的調整就超過20次。然美國政府從未違約過債務,但偶爾會針對是否提高上限進行攤牌,幾乎每兩年就上演一次的政治鬧劇。如果真的發生違約情況,投資者將對美元失去信心,導致經濟迅速走弱。裁員迫在眉睫,美國聯邦政府將無力繼續其所有服務。抵押貸款利率可能會飆升,令房地產市場陷入困境。
所幸最終美國兩黨順利達成協商,讓法案及時過關,美國總統拜登於6月初簽署暫停聯邦政府債務上限至2025年1月1日的法案。該法案雖然要求減少2024財年及2025財年的可自由支配支出增加幅度,惟對各年度的GDP影響不大。另外,債務上限暫停後,財政部或在未來兩個月發行大約7,000億美元的國庫券以補充國庫現金水位,在目前流動性仍充裕的環境下,對金融市場影響應該有限。
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升溫
在歷經三年的疫情大流行之後,中國的經濟成長重回正軌,同時處理地方政府累積的大量隱性債務的問題也再次成為最高決策者議程上的首要任務。隨著過去幾年收入成長減緩和支出增加,民眾愈來愈擔憂地方政府可能會尋求新的借款,同時也限制了他們償還債務的能力。地方政府償債主要來源一般來自稅收及債券融資,其中稅收又有很重要一塊來自土地出讓收入,因此在疫情以來防疫開支大增與近兩年的房地產市場低迷皆令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大增。
在2018年,中國國務院將隱性債務定義為不在預算內的政府債務,即使用城市或省份的財政資金以明確或隱含方式提供償還擔保,或採取非法擔保的任何借款。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s)發行的債券,及國有公司投資提供給地方政府的資金,例如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為包括公路和橋樑在內的經濟增長提供主要驅動力。此外,隱性債務還存在於公私合作項目、不正當貸款合約以及地方政府其他籌資渠道中。
統計中國政府債務餘額,截至2023年4月,政府債務不斷膨脹,拆解中國政府債務,其中有約6成來自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餘額達到37.3兆元人民幣,除了上述顯性債務,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做為發行主體的城投債務為主要之隱性債務,儘管Wind數據顯示目前城投債券存量餘額為13.8兆元人民幣,但根據IMF今年最新估計,中國地方包括貸款與債券的隱性債務,已膨脹至66兆元人民幣,相當於2022年中國GDP比重之54%。中國國內評級公司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估計,2022年底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規模在52兆元至58兆元人民幣之間,約為顯性債務的1.5至1.7倍。
在房地產欠佳、經濟疲弱下,中國地方債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多個省份還款深陷困境,其中又以貴州最為嚴重,未來恐怕將有其他省市面臨違約風險。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
儘管民間消費力道仍強,然受到全球通膨及升息壓力仍存,終端需求持續疲軟,加上產業鏈庫存去化速度緩慢等影響,不僅影響外貿表現,也影響廠商投資動能,令民間投資與輸出入表現不如預期。故主計總處於5月26日更新國內經濟成長預測,2023年GDP成長率為2.04%,較二月的2.12%下修0.08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各國解除邊境管制,跨境旅遊升溫,加上疫後生活回歸常軌,購物、餐飲與出遊明顯回升,今年前4月零售業與餐飲業營業額分別為1兆4,777億元與3,368億元,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分別年增6.0%與20.5%,加上就業市場穩健與政府普發現金推升消費動能。故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6.92%(上修1.68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2.39個百分點上修0.76個百分點來到3.15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儘管半導體廠商持續投資先進製程,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等綠能設施持續建置,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賡續落實,運輸業者為因應跨境旅遊需求亦大舉增購航空器,惟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高,廠商去化庫存約制生產,企業資本支出趨向審慎,加上去年基數已高。故預測2023年民間投資實質負成長2.49%(下修1.36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0.26個百分點下修0.32個百分點來到-0.58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通膨、升息及俄烏戰爭僵持仍影響全球終端需求,全球經濟成長力道放緩,加上消費重心轉向服務,商品存貨調整時間拉長,IMF 4月預測2023年世界貿易量由2022年之成長5.1%降至2.4%,外貿動能降溫,加上我國去年基期較高,預測今年商品出口轉為負成長表現;服務輸出雖有來台旅客回升挹注,惟航運服務及三角貿易隨外貿降溫而走弱,併計商品與服務並剔除物價因素後,預估2023年輸出實質負成長0.60%(較前次下修0.64個百分點);受到出口及投資引申需求縮減,加上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回落,輸入實質成長0.82%(較前次上修0.16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0.36個百分點下修0.56個百分點來到-0.92個百分點。

主要經濟體第一季經濟表現不一
2023年美國Q1經濟成長率為1.6%,儘管表現優於2022年Q4的0.9%,但從細部項目來看,私人投資年增率從上季-3.8%衰退幅度擴大至-8.2%,顯示聯準會爲抑制需求而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已有一年,自2022年3月以來,聯準會將基準利率從接近零的水準一路上調至5%~5.25%的目標區間,這是自2007年以來最高水準。利率大幅上升,讓企業放緩投資、去化庫存,其中對利率敏感的住宅投資表現更為明顯,住宅投資年增率續呈雙位數衰退;不過,在民間消費表現仍強勁,占GDP比重7成的個人消費支出(PCE)從上季1.7%擴大至2.3%,抵消部分庫存以及住房和商業投資放緩的拖累。
在歐洲方面,受到歐洲暖冬、能源批發價格走低、政府財政刺激等因素,讓歐洲經濟避免在冬天出現衰退,歐盟統計局公布2023年Q1歐盟(EU)及歐元區19國(EA 19)的經濟成長數值,年增率均為1.3%,表現較上季相比略差(EU 2022年Q4 1.7% 、EA19 2022年Q4 1.8%)。歐盟委員會預測歐元區經濟今年將成長0.9%,明年成長1.5%。
在中國方面,2023年中國Q1經濟成長率為4.5%,優於去年Q4的2.9%與市場預期的4.0%。Q1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消費回升,受到今年中國全面開放,出行限制措施取消,令居民消費改善,消費品銷售額由上季的負成長轉為年增5.8%、餐飲業成長13.9%;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疲軟給經濟帶來壓力,因為開發商債務危機導致許多住宅項目未完工,導致對該行業的信心下滑,致使Q1房地產開發衰退5.8%。
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擴大需求之訊號
中國於4月28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之政策訊號為市場關注焦點。隨著今年以來防疫政策全面開放,中國經濟逐漸復甦,Q1 GDP成長率回升至4.5%,近期多家外資機構上調對中國今年全年GDP成長率預估,在全年5%以上之GDP目標應能輕易達成。
從近期實際經濟數據來看,製造業景氣仍待觀察,中國4月製造業PMI落入49.2,月減2.7個百分點,時隔3個月後再度回落至榮枯線以下,其中新訂單指數、原物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均低於臨界點,顯示製造業市場需求出現回落。此外,中國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仍高,3月青年失業率高達19.6%,高青年失業率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就業情勢不佳亦將影響居民收入,對消費帶來拖累。
根據本次會議對中國經濟的描述,指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已得到緩解,但也提及目前需求仍然不足,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會議強調,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目前經濟持續回升走俏的關鍵所在。整體而言,4月政治局會議將延續兩會以政策基調,相比大規模刺激政策更注重於結構性改革政策。
台灣第一季經濟表現不如預期
儘管台灣在COVID-19大流行之後重新開放國際旅行和商務活動,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對科技產品的需求低迷繼續拖累台灣出口與投資表現。主計總處於4月28日公布Q1 GDP概估值,受到出口衰退幅度與民間投資表現均不如預期,Q1經濟成長率概估-3.02%,較2月預測值(-1.20%)減少1.82個百分點,亦較去年Q4的經濟表現更差(-0.41%)。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疫情影響淡化,國人出遊、購物與聚餐人潮顯著回流,Q1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較上年同季分別增5.28%及17.18%,休閒娛樂與旅宿相關服務消費及大眾運輸客運量同步成長,國籍航空載客量亦大幅回升;惟證券交易手續費持續縮減,故併計國人在國內及國外之消費,Q1民間消費成長6.60%(較預測數增加2.37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3.07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加1.10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企業投資轉趨審慎,加上去年同季基數較高,抑制固定投資成長力道,Q1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年增7.09%(以美元計價則減1.83%),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年減1.68%;其中,機械設備及智慧財產投資持續成長,營建工程及運輸工具投資則呈縮減,加上存貨去化,概估整體資本形成實質負成長4.15% (較預測數減少4.6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負貢獻1.14個百分點。
在外需部分,全球通膨及升息壓力仍存,終端需求持續疲軟,加上產業鏈調節庫存影響,抑制我國外貿動能,Q1按美元計價商品出口較上年同季減少19.17%,概估商品及服務輸出負成長10.86%(較預測數減少2.62個百分點);進口方面,隨全球景氣走緩,廠商備料及購置資本設備意願減弱,加上原物料價格回落,Q1按美元計價商品進口減15.79%,概估商品及服務輸入負成長4.17%(較預測數減少0.32個百分點)。輸出與輸入相抵,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5.41個百分點(較預測數減少1.73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儘管民間消費力道仍強,但消費穩健和海外旅遊回溫仍不足以抵消疲軟的出口,外部需求疲軟仍是台灣面臨的最大挑戰,特別是半導體業,目前全球半導體庫存過多是當前半導體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必須觀察全球經濟景氣觸底回升的情況,特別是逐季復甦的力道,以及整體科技產業去化庫存是否暫告一段落,若去化庫存速度較預期為慢,將影響台灣經濟成長表現。

美歐銀行風波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恐慌
近期美國銀行業陸續爆雷,三家地區性銀行在其債券投資組合損失慘重、加密貨幣客戶存款流失、存款大量擠兌等壓力下倒閉,加上歐洲瑞士信貸因嚴重內控問題、業務大量流失及大幅虧損而爆發財務危機,令金融市場恐慌情緒升溫。銀行業面臨存款流失的壓力,特別是在美國SVB及Signature銀行倒閉後,中小型銀行為避免存款加速流失,被迫調升存款利率試圖吸引或留住存款,此將影響淨息差。銀行為避免淨息差下滑,將調高貸款利率,且放貸標準更嚴格。
所幸美國政府立即採取介入行動,其中2家倒閉銀行獲政府承諾存款全額保障,聯準會亦宣布啟動銀行定期融資計畫(BTFP),符合條件之存款機構可提供美國公債及機構房貸擔保證券等合格資產為抵押品,以面額向Fed申請長達1年期之貸款,以確保銀行流動性;瑞士央行及瑞士金融市場監管機構(FINMA)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瑞士信貸符合對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資本及流動性要求,瑞士央行將在必要時提供該行額外流動性,並促成瑞士銀行以30億瑞郎(約32.5億美元)來收購瑞士信貸。此外,為強化市場流動性供給,6家國際主要央行宣布將提高常備美元流動性換匯操作機制操作頻率,由1週1次改為每日1次,以避免危機向全球擴散。
儘管美國與歐洲的銀行業接連出現問題,可能導致家庭、企業信貸條件緊縮,進而影響消費與投資表現,但美歐兩大央行認為其銀行體系具有韌性,系統性風險可控,金融業發生骨牌效應的機率偏低,加上近期通膨降幅有限,故聯準會與歐洲央行於3月仍將利率分別上調1碼與2碼。
日韓貿易爭端走向和解
南韓總統尹錫悅自去年5月上任後就積極修復日韓雙邊關係,過去日韓兩國因二戰賠償問題開打貿易戰,不過隨著韓國政府近期公布二戰時期「徵用工」賠償解決方案,不再要求日本企業賠償,以解決困擾雙邊關係數十年的歷史問題。尹錫悅並於今年3月中旬訪問日本,這是自2011年以來韓國領導人首次對日本進行雙邊訪問。為此,南韓政府率先釋出善意,撤回其於2019年9月以不公平措施為由就日本出口管制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的申訴,也恢復韓國於同年8月中止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且南韓總統訪日回國後指示底下官員啟動程序,將日本重新納入享有快速貿易地位的「白名單」。
為了回應韓國政府的善意,日本經產省亦宣布已修改並放寬了對向韓國出口三種半導體材料(高純度氟化氫、含氟聚酰亞胺、光致抗蝕劑)的規定,並立即生效。以氟化氫為例,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資料顯示,韓國從日本進口的氟化氫2019年7月大幅下降,2022年進口額僅為830萬美元,比2018年減少88%。
韓國已躋身全球經濟的前列,消費電子產品和晶片製造巨頭三星等公司在其崛起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不過許多關鍵材料,包括生產電腦晶片所需的半導體設備,都是從日本所進口的,日本為韓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這導致韓國持續存在雙邊貿易逆差。根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的數據,2022 年韓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總額為 241 億美元,比2021年的246億美元略有縮小。
以美中對立為背景下,已成為戰略物資的半導體領域,隨著日韓關係迎來曙光,有助於緩解半導體供應鏈時程問題,且面對中國和北韓在亞太地區的安全挑戰,日韓緊張關係緩和,也勢必對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結構帶來巨大的影響。
央行升息半碼且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央行於3月23日召開第一季理監事聯席會議,央行表示儘管考量今年國內通膨回降趨勢不變,當前全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為2.09%,惟仍具不確定性,且近年國內物價漲幅持續居高,恐形成較高的通膨預期。為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央行理事會認為續調升政策利率,有助達成促進物價穩定,並協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之政策目標。故央行決議調升政策利率半碼,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125個百分點,分別由年息1.75%、2.125%及4%調整為1.875%、2.25%及4.125%。
在經濟成長率方面,央行表示受到主要國家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影響,全球經貿成長力道不如上年,加以終端需求疲軟,廠商持續調整庫存,制約台灣輸出成長動能;民間投資受制於出口動能轉弱,廠商持續去化庫存,且對未來景氣看法審慎,不利民間投資擴張;惟隨著防疫措施持續鬆綁,消費者信心回穩,民眾外出與出國旅遊消費意願回溫,加以基本工資與綜所稅之基本生活費調高,有利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帶動民間消費成長。綜上所述,央行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率從上次預測2.53%下修0.32個百分點至2.21%。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國內外預測機構均同步下修台灣經濟成長率,主要在於民間投資與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度轉為負,僅靠民間消費與政府公共支出來支撐,加上近期多項民生物品價格齊漲,房貸支出亦隨著利率走高而增加,生活壓力隨之攀升,恐抑制民間消費成長動能。此外,台灣經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情況、主要經濟體通膨降溫速度與貨幣政策緊縮力道、俄烏戰爭與兩岸局勢、南部水情吃緊何時能夠緩解等。這些都是影響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的重要不確定因素,須持續觀察。

俄烏戰爭持續影響物價與全球供應鏈
2023年2月24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周年。面對不如預期的戰情,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月21日的國情咨文演說中提及「暫停」美俄之間限制軍備擴張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使國際社會愈加擔憂核戰風險上升,戰情愈顯膠著。不過EIU(經濟學人)認為俄烏戰爭將在2023年進入過渡階段,從激烈的衝突轉向長期、強度較低的戰局,因為精疲力盡和損失慘重將使雙方進行大規模進攻的成本和難度越來越大。
儘管俄烏戰爭至今仍未落幕,然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放緩(與2022年的高點相比),但仍遠高於 2019 年的水準。由於歐盟石油禁運和 G7對俄羅斯原油施加的價格上限,EIU預計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將減少至少 6%。這與OPEC+減產和中國經濟的重新開放相結合,將推動石油市場出現供應短缺,並使油價保持高位。此外,由於歐洲天然氣短缺和俄羅斯無法將天然氣完全轉移到其他地方,全球天然氣價格將保持高位。全球糧食市場的主要壓力將來自化肥短缺,因為全球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穀物出貨量也將繼續受到不確定性的影響。
此外,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定位將繼續。在俄烏戰爭持續下,企業將努力調整供應鏈,使其盡可能遠離衝突,並從其他地方採購關鍵資源(除了能源,俄羅斯是黃金、礦物的主要生產國,也是全球重要的肥料與糧食穀物生產國)。隨著美中戰略競爭的加深,這將加劇全球經濟和安全框架碎片化的長期趨勢,大型中立經濟體(如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和巴西)將在全球地緣政治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科技業裁員浪潮
全球科技業裁員浪潮,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於2022年11月宣布裁撤1.1萬名員工,約13%的人力,該公司員工人數自2019年以來成長將近一倍。由於Meta將2023年的管理主題訂為「效率年」,計畫進一步削減成本,故Meta目前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裁員潮,預計將削減部分專案,範圍涉及全球各地的公司部門,最終恐波及數千名員工。
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於2023年1月表示,將裁員約1.2萬人,占總員工人數的6%,該公司的員工人數自2019年以來成長60%。然而受到數位廣告市場景氣降溫的挑戰,YouTube亦面臨來自抖音(TikTok)的激烈競爭;微軟則預計裁員1萬名員工,占其員工總數的5%,該公司的員工人數自2019年以來成長50%以上。雲端計算雖繼續成長但正在放緩,同時硬體領域(PC和遊戲)面臨壓力。 這次裁員行動的規模是微軟公司史上第二大的,上次最大的裁員是2014年時因應整合收購得來的諾基亞硬體業務後,當時裁員1.8萬人。
亞馬遜(Amazon)預計裁員1.8萬名員工,僅占其員工總數的 1% 以上,該公司的員工人數自2019年以來將近一倍。受到經濟衰退和核心零售業務成長放緩的問題,故亞馬遜凍結員工招募,並取消一些實驗專案、放慢倉庫擴張速度;蘋果(Apple)目前是唯一一家沒有宣布裁員的大型科技公司,不過該公司也是自2019年以來員工人數成長最少的一個,其員工人數成長不到 20%。
這些裁員將使大型科技公司付出超過100億美元的額外費用,使得科技行業面臨壓力,自2022年初以來宣布全面裁員近25萬人,但現今環境對技術人員的需求更大,所以很多被解僱的人能夠很快找到工作。根據CompTIA的數據,美國的技術失業率在 2023年1月達到1.5%的低點,因為許多其他產業正在尋求利用技術專長來進行自己的數位化轉型。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2月22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今年民間消費表現強勁,然受到全球經濟需求疲弱,國內進出口同步降溫,且近期半導體業因終端應用市場疲弱、庫存處於去化調整期,使得廠商的接單、產能利用率、報價、毛利率等數據皆未如2022年同期,加上地緣政治風險仍存,使得企業資本支出轉趨審慎,故今年民間投資表現不如預期,甚至轉為衰退,拖累國內經濟成長,故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為2.12%,較上次預測下修0.63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各國為對抗通膨而採行緊縮貨幣政策,加上俄烏戰爭目前仍僵持影響下,使得終端消費需求減弱,產品價格走低,產業供應鏈存貨調整,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3年世界貿易量由2022年之成長5.4%降至2.4%,令國內出口動能降溫;全球需求不振,影響出口及投資引申需求,加上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回落,使得國內進口動能亦同步降溫。故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輸出與輸入成長分別為0.04%與0.66%,分別較上次預測下修3.71個與5.34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36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受到電子產品終端需求低迷,供應鏈廠商庫存水位過高影響,使得近期國內電子零組件出口、外銷訂單與生產表現均陷入衰退,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預期,台灣半導體產值於2023年將衰退5.6%,使得國內電子大廠陸續削減資本支出,加上去年比較基期較高。故預估2023年民間投資成長率為-1.13%,較前次下修4.1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26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著疫情管制措施陸續鬆綁,民生經濟活動漸回常軌,加上邊境解封激勵國人出國旅遊持續增溫,及就業市場維持穩定,可望增添消費動能,故預測2023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5.24%,較前次預測下修0.24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可望達到2.39個百分點。

全球經濟下行風險較先前預期有所緩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2023年1月底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版(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表示,全球對抗通膨、俄烏戰爭以及新冠疫情在中國的反復對2022年的全球經濟活動造成壓力,其中,前兩個因素將在2023年繼續影響經濟活動,全球經濟成長率在2022年估計為3.4%,預計在2023年將降至2.9%。
IMF表示對於2023年低成長的預測反映出多國央行快速升息對抗通膨(尤其是已開發經濟體)以及俄烏戰爭這兩個因素。已開發經濟體的成長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2.7%大幅下降到2023年的1.2%,預計約有90%已開發經濟體的成長速度將在2023年放緩;受惠於中國在2023年全面重新開放,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成長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3.9%小幅升至2023年的4.0%。
在物價方面,IMF預計全球通膨也將從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6%,預計約84%國家的 202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將低於2022年水準,通膨預測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需求疲軟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同時也反映出貨幣政策緊縮對核心通膨的降溫效應。
整體來看,儘管風險仍偏向下行,但不利風險較上次預測(2022年10月)發佈以來已有所緩解。從上行方面看,許多經濟體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這可能對經濟成長產生更強的促進作用;另外,通膨率也有可能下降得更快。從下行方面看,中國疫情若給民眾健康帶來嚴重後果,則可能阻礙經濟復甦;俄烏戰爭仍有升級的可能;全球融資環境緊縮可能會加劇債務困境。另外,不利的通膨形勢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突然重新定價,而地緣政治的進一步撕裂可能阻礙經濟發展。
聯準會如市場預期升息一碼
美國聯準會於2023年2月初將基準利率上調一碼,使其達到4.5%-4.75%的目標區間,為2007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準,升息一碼符合市場預期。
聯準會的目標是透過升息來降低通膨,最近的數據顯示通膨壓力可能正在緩解,2022年12月美國CPI較上月下降0.1%,較上年同期上升6.5%,遠低於2022年6月9.1%的高峰,但通膨仍接近198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準。
此次聲明稿延續上次消費支出與生產端適度增長措辭,並維持新增就業人數穩健,失業率保持低位的敘述。而在通膨部分,首次新增通膨上行速度有所緩和論述,同時刪除俄烏衝突對於通膨上行、經濟壓抑風險的措辭,但強調仍對於全球有高度不確定性影響。
聯準會自2022年6月正式啟動縮表以來,持有美債金額自高峰5.77兆下降至5.44兆,MBS 則從2.74兆下降至 2.64兆,資產負債表規模相比4月中旬高峰8.965兆,已經下滑約4,950億,顯示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持續收回市場資金,維持每月950億的縮表速度。根據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資產負債表的縮減相當於額外升息約2個百分點,目前資產負債表仍超過 8.47兆美元。
此外,聯準會主席雖然強調年內並不會降息,但也大量提及通膨放緩的訊號,並表明若通膨下降得更快,還是會影響到政策制定。本次會議後 Fed Watch 升息終點落在 4.75 ~ 5%區間機率小幅升高,並且維持5月暫停升息的預期。
台灣2022Q4經濟表現陷入衰退
主計總處於2023年1月18日公布2022年Q4 GDP概估值,受到出口衰退與資本形成不如預期影響,2022年Q4 GDP遠低於原預估的1.52%,轉為負成長-0.86%,終結連26季正成長,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負成長;併計前三季後,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也降至2.43%,創下自2017年以來最低經濟成長表現。
在對外貿易方面,通膨及升息壓力持續抑低全球終端需求,產業鏈持續庫存調整,加上中國疫情惡化干擾消費及生產活動,外需明顯走弱,使得2022年Q4出口年增率從上季3.36%轉為-8.65%。在進口方面,隨全球經貿動能減緩,廠商備料轉趨審慎,加上原物料價格走緩,2022年Q4進口年增率從上季6.41%轉為-4.26%。受到全球需求明顯轉弱影響,第四季進出口表現同步轉為負成長。故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2.59個百分點,較11月預測時減少2.14個百分點,是拖累Q4 GDP轉為負成長的主因。
在資本形成方面,受到全球通膨壓力升高、終端需求轉趨疲弱,令企業投資計畫或將延後或轉趨審慎,國內外科技大廠陸續宣布下修資本支出與建廠延後,加以民間投資與出口連動性高,2022年Q4出口成長力道趨緩,使得民間投資成長動能受限,併計智慧財產與存貨變動,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資本形成實質成長僅有0.03%,對經濟成長貢獻較11月預測減少0.23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著2022年Q4隨防疫管制措施全面放寬,國內消費重回正軌,Q4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增4.4%及13.3%,加上入境逐步免除隔離,跨境旅遊回溫,國籍航空載客量亦大幅增加,令民間消費持續擴張;惟股市降溫致證券交易手續費大幅縮減,Q4民間消費成長2.89%(較預測數增加0.24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1.29個百分點,較11月預測提高0.11個百分點。

美國持續封鎖中國高階半導體發展
美國商務部於2022年12月15日將36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包括中國半導體廠商長江存儲科技(YMTC)在內,此舉意味着美國企業必需先取得許可證,才能向這些中國客戶出口關鍵技術。此外,美國商務部還對21家實體應用了「國外直接產品原則」,表示非美國企業將被禁止向這些中國企業出口含有一定數量美國技術的產品。據美國商務部透露,截至12月16日,美國對華禁運企業已超過600家。
事實上自2022年以來,美中科技戰升級,除8月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也推動與台灣、日本、韓國組合成「Chip 4」半導體聯盟,10月初公布更全面性的半導體出口管制,將科技戰推向新高峰,新禁令不僅對中國在先進製程技術的來源進行斷流,也藉由禁止美國公民協助中國研發先進晶片阻絕人才流動,此外更運用掌握對各供應國豁免權的權力施壓盟友,加速進行聯盟,全面性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封鎖。此外,這對於其他國家的企業影響也很大,隨著被列入名單的企業增加,與中國的業務將面臨縮小壓力。
有鑑於俄烏戰爭至今未歇,而東亞和其他地區出現新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可能性也在增大,這種緊張局勢有可能干擾貿易,對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多邊合作框架的各個支柱造成侵蝕,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供應鏈布局。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出口管制,且積極與國際結盟共同對抗中國,美中貿易、科技戰擴大且長期化,將影響全球化發展,且主要國家持續推動關鍵物資供應鏈在地化及區域化,亦將改變全球供應鏈分工布局。
中國防疫政策突轉向
2022年12月7日至9日期間,中國政府宣布一系列措施,如縮小高風險區、減少核酸檢測、允許居家隔離、取消落地檢、鼓勵人員流動等,使得中國從「動態清零」政策急劇轉變為「與病毒共存」政策。12月26日公告將COVID-19名稱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從2023年1月8日起解除「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採取「乙類乙管」模式。即取消赴華人員入境後全員PCR檢測和集中隔離的規定。
由於中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部分地區醫療資源相對薄弱,中國防疫政策突轉向,使得病毒廣泛傳播,在確診人數攀升同時,醫療體系面臨崩壞,工商業活動也因此受到影響,不少工廠因員工大量確診而停擺,導致生產鏈與供應鏈再度中斷,恐進一步影響中國甚至全球的經濟表現。
儘管如此,經濟學人(EIU)仍表示預期2023年中國經濟成長的特點是上半年疲弱,下半年轉為強勁。與其他亞洲經濟體一樣,重新開放不會導致成長立即加速,因為病例數激增會導致供應鏈和消費中斷。然而,在經過艱難的Q1之後,中國經濟可能會在Q2增強,並且在下半年強勁復甦。EIU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測值上調至2023年的5.2%。此外,摩根士丹利亦指出中國加快開放速度,預計2023年3月經濟開始改善,會呈現V型復甦,GDP年增率高於預期的5.4%。
整體來說,中國內需反彈將不平衡,不斷惡化的失業壓力、醫療體系負擔持續增加以及部分民眾對「與病毒共存」猶豫不決,將對消費者信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即使整體民間消費在2023年復甦,EIU預計中國消費者對零售商品的需求在2023年上半年仍將舉步維艱。雖然中國內需從2023年中開始加速反彈,但這只有反映餐飲、國內旅遊和購買更便宜的非必需品等行業。相較之下,消費者信心低迷可能會抑制國內汽車、奢侈品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購買。
台灣景氣燈號亮低迷藍燈
國發會於2022年12月27日公布11月景氣對策信號數據,景氣燈號11月亮出低迷藍燈,11月分數跌至12分,較上月減少6分,分數為2009年6月以來新低,從上月的「轉向低迷」的黃藍燈轉為「低迷」的藍燈,轉藍燈則是自2019年1月以來首見。
從景氣對策信號中的9項構成項目(海關出口值、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貨幣總計數M1B、股價指數、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銷售量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海關出口值與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均由綠燈轉呈藍燈,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由紅燈轉呈綠燈,其餘6項燈號則維持不變。而景氣領先、同時指標續呈下跌,領先指標已連續12個月下降,同時指標則連續9個月下降。
國發會表示受俄烏戰爭爆發及通膨急遽升溫影響,各國加速緊縮貨幣政策,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趨弱,終端市場需求下降,加以廠商持續去化庫存,致11月份海關出口值、批發業營業額均較2021年同期轉呈衰退,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增幅亦下滑,且生產面、金融面、信心面指標仍續呈疲弱。事實上,台灣景氣從2022年初出現趨熱的「黃紅燈」,3月轉為穩定的「綠燈」,9月、10月再轉為景氣轉弱的「黃藍燈」,11月甚至轉為低迷藍燈,景氣變化很快。
全球經濟需求轉弱,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不如預期,影響到國內2022年Q4實體經濟表現,9月出口、外銷訂單與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均轉為衰退,10~11月數據不僅續呈衰退,且有衰退幅度擴大的趨勢,故從主計總處的GDP預測來看,預期2022年Q4與2023年Q1的經濟表現最差,一般認為,最快要到2023年Q2才可望恢復。

美國聯準會(Fed)將放慢升息速度
美國對抗通膨似乎已取得一些進展,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由6月的9.1%降至7.7%,CPI已呈現連續四個月下滑,核心CPI年增率也未繼續上升,維持在6.3%左右。雖然目前通膨距離Fed 2%的目標仍遠,然經濟降溫有助於緩和就業市場供不應求壓力,故Fed主席鮑爾於11月底表示,最快在12月的利率決策會議,就會放慢升息步伐。
美國Fed一直在解決供應方面的通膨問題。去年夏天,隨著消費者開始走出疫情封鎖和裁員的最黑暗時期,美國的商品需求激增,但全球供應鏈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從而導致供應瓶頸、商品短缺和價格飆升。當時Fed僅將通膨問題視為暫時性的呼籲,堅持維持低利率,不願冒任何經濟成長突飛猛進的風險,不過隨著需求持續飆升,加上俄烏戰爭爆發推升大宗商品價格走高,通貨膨脹已迅速成為央行最關心的問題。Fed在2022年3月份開始進行調整,如貨幣政策緊縮,透過快速升息及縮表等方式,引導經濟及就業市場降溫,緩解物價上漲壓力。
今年以來Fed累計升息15碼,聯邦基金利率(FFR)區間上升至3.75%~4.00%。此外,Fed總資產由4月中8.96兆至11/22為止8.62兆美元,減少資產規模約3,400億美元,經濟成長率由去年Q4的5.7%下滑至今年Q1的3.7%、Q2的1.8%與Q3的1.9%。經濟降溫有助緩和就業市場供不應求壓力,美國2022年10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26.1萬,為2020年12月以來最小增幅,失業率則從本年9月3.5%增至10月3.7%,勞動市場開始出現降溫跡象。
民眾抗議活動使中國防疫政策出現鬆動
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表示將優化防疫政策,故國家衛健委隨後迅速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簡稱20條措施,旨在優化防疫作為,緩衝清零防疫對於經濟民生打擊力度,這些措施包含對境外入境人員及密切接觸者縮短2天隔離時間、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加強疫苗接種與要求地方落實中央防疫政策等。
然而,中國民眾對於清零政策的不滿情緒持續上升,許多民眾認為該政策沒有盡頭,20條措施要求在保持低病例數下同時放寬控制,這似乎自相矛盾,因為放寬管制只會加速病毒傳播並助長病例數上升。對於地方政府來說,轄區內若爆發疫情,他們恐面臨失去工作或受處罰的風險,因此他們都傾向採取激進、一刀切的防疫手段。由於地方當局濫用職權,加劇民眾的不安和憤怒,特別是當烏魯木齊一棟因防控被封鎖的大樓發生致命火災,引發了網路上對中國清零政策的騷動,甚至轉化為線下示威活動,這是數十年來全國範圍內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烏魯木齊、北京、上海、成都和其他城市的居民走上街頭,對過度防疫政策表達不滿,部分口號要求言論自由與人權、反對獨裁等。
在中國多地掀起空前反封控抗議事件後,中國官媒談論防疫工作強硬語調有所趨緩,表示科研團隊的研究驗證Omicron致病力已大幅降低,無證據表明染疫後會有後遺症。儘管目前尚未做出全國統一的管控鬆綁,但在中央連續推出優化防疫措施、並追究地方隨意封控責任下,一些地方政府已開始出現自主放鬆的跡象,如對一些密切接觸者允許居家隔離,部分城市明定無疫情風險或沒有外出需求的地區及個人,可不參加全員核酸檢測,以減少群聚感染風險。不過由於老人疫苗接種率低及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仍存,故彭博經濟研究預測,中國在未來 7 個月逐步放寬新冠肺炎封控措施,到明年年中全面重新開放。
台灣2023年經濟展望仰賴民間消費
主計總處於11月29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有鑑於俄烏戰爭持續,全球通膨壓力仍強,多國採行緊縮貨幣政策來對抗通膨,約制消費與投資,加上中國持續動態清零控管,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升高。全球經濟需求轉弱,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不如預期,影響到國內下半年實體經濟表現,9月出口、外銷訂單與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均轉為衰退,10月數據亦續呈衰退,令2022年全年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轉為負貢獻。
不過,受惠於國內疫情已漸穩定,民眾習慣與病毒共存,政府開放邊境,大幅放鬆管制措施,購物、出遊與聚餐人潮回流,有助於推升民間消費表現。在投資方面,儘管全球景氣前景不確定性升高,廠商庫存去化壓力恐約制生產,企業投資計畫因而延後或轉趨審慎,然受惠於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持續落實,加上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等綠能設施建置,均將帶動相關產業生產及增置設備或廠房,故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仍大。整體來說,儘管外貿表現疲弱,不過受惠於消費與投資穩定成長,有助於抵消部分減幅,故主計總處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3.06%(較8月預測下修0.70個百分點)。
展望2023年,2022年以來主要經濟體為抑制通膨而陸續升息,各國製造業活動已明顯放緩,加上俄烏戰事未解及美中科技戰再起等變數,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前景疑慮,故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3年全球經貿成長速度較2022年放緩,進一步影響台灣進出口與投資表現,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續呈負貢獻。所幸本土疫情衝擊已漸淡化,內需消費及相關產業表現轉佳,使得經濟支撐由外銷轉內需,故2023年台灣經濟表現仍穩健,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而民間投資雖維持成長,然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料將下滑,使得2023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2年為低,故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2.75%(較8月預測下修0.30個百分點)。

全球半導體下行風險升溫
2022年以來全球面臨俄烏戰爭、中國封控、通膨壓力等因素,造成供應鏈生產不順,且多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通膨干擾消費力道降溫,加上疫情帶動的遠距商機浪潮已過,進而影響半導體訂單能見度。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數據顯示,2022年9月的全球半導體銷售額較上月下滑0.5%,較上年同月下滑3.0%,這是自2020年1月以來首次下滑。2022年第三季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總計1,410億美元,較上年同季下滑3.0%,較2022年第二季下降6.3%。
再者,就先前的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所公布之數據,2022年7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較上年同月下降2%,創下32個月來首次下滑,且8月降幅更擴大至4%。儘管某些汽車和工業用產品的供應仍然相對緊張,但整個半導體市場正朝著供過於求的趨勢傾斜。故WSTS於8月將2022年半導體市場的成長預測下調2.4個百分點至13.9%,2023年下調0.5個百分點至4.6%。
此外,美中科技戰持續擴大,亦反映出半導體業面臨下行風險。美國拜登總統於8月簽署《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其目的在於透過廣泛的半導體製造投資來加強美國​​半導體產業,並同時對抗中國。隨後,美國商務美國工業和安全局(BIS)於10月7日宣布新的限制措施,以阻止中國獲得先進的計算晶片和製造先進的半導體。由於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因為晶片製造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半導體業景氣突然放緩強烈暗示全球經濟衰退信號日趨明顯。
聯準會連續第四次大幅升息
由於美國消費者物價至今仍居高不下,目前僅從6月的峰值 9.1%放緩至9月的 8.2% ,遠高於聯準會(Fed)偏好的2%通膨目標。故Fed在3月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1碼,隨後在5月又提高2碼,且在 6月、7月、9月和11月再次將利率提高3碼,基準利率從年初的0.00%~0.25%升息至3.75%~4.00%。由於美國連續升息阻礙了借貸,開始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衰退有可能在2023年發生。
根據金融服務網站 Bankrate 調查的14位經濟學家表示,未來12~18個月內經濟出現萎縮的可能性為2/3。同樣,據彭博社對42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預測,2023年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現在為60%,高於一個月前的50%。更悲觀的是,彭博概率模型預測到2023年10月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100%。
儘管這次Fed主席表示最快在 12 月、最慢在 1 月進行放緩升息的討論,但也表示最終利率將超過 9 月會議時預期的水平,並且聲明稿也維持在消費、生產與就業端暫時穩健下,當前聯準會仍全力以控制通膨回落為首要目標的論述,故市場預期(Fed Watch)聯準會年底再升息2碼機率有56.8%、升息3碼機率則有43.2%。
主計總處公佈第三季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28日公布第三季GDP概估值,受到全球景氣明顯轉折降溫影響,外需表現較先前預期為差,所幸內需表現仍強,故第三季GDP下修幅度有限,第三季GDP成長率為4.10%,較8月預測數4.71%減少0.61個百分點,若第四季GDP維持先前的預測不變,則2022年GDP成長率將由3.76%下修至3.60%,經濟表現仍連續四年優於全球。
在對外貿易方面,全球通膨壓力仍高,貨幣續趨緊縮,加上中國堅持清零政策,國際景氣明顯降溫,市場需求減弱,廠商調整庫存,牽制出口動能,第三季出口年增率僅3.4%。在進口方面,同樣受到市場需求減弱,廠商購置原物料及資本設備轉趨審慎,第三季進口年增率僅6.5%。受到全球經濟需求轉弱影響,第三季進出口表現明顯不如前二季的雙位數成長表現。故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0.26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時減少1.75個百分點,是拖累第三季GDP年增率下修的主要原因。
在資本形成方面,廠商持續推進製程提升與布建綠能設施,第三季新臺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增8.37%,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亦增11.07%,營建工程、機械設備及智慧財產投資續增,併計存貨變動,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資本形成實質成長0.91%(較預測數增加1.46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0.28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提高0.43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隨著民眾逐漸接受與疫情共存,政府推動國旅及鬆綁防疫措施,消費人潮明顯回流,加以上年同季嚴格防疫使比較基期較低,第三季零售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增 12.4%及47.2%,表現明顯優於前二季,休閒娛樂相關服務消費大幅回升,雙鐵、捷運客運量增幅亦近1倍,民間消費顯著回升,第三季民間消費成長7.49%(較預測數增加1.00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3.24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提高0.43個百分點。
展望2023年,2022年以來主要經濟體為抑制通膨而陸續升息,各國製造業活動已明顯放緩,加上俄烏戰事未解及美中科技戰再起等變數,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前景疑慮,故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2023年全球經貿成長速度較2022年放緩,進一步影響台灣進出口與投資表現,所幸本土疫情衝擊已漸淡化,內需消費及相關產業表現轉佳,使得經濟支撐由外銷轉內需,故2023年台灣經濟表現穩健,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然2023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2年為低。

美歐央行陸續升息導致全球金融緊縮
今年以來受到通膨急遽攀升的影響,美國聯準會的基準利率已從年初的0.00%~0.25%升息至9月底的3.00%~3.25%,使利率升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以來的最高水平,根據近期釋出的利率點狀圖,多數投票委員同意今年將基準利率升至 4.25%以上;隨著歐洲通膨逼近雙位數漲幅,歐洲央行於7月和9月展開超大規模升息,歐洲央行的存款利率從年初的-0.50%升息至9月底的0.75%,使利率達到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市場預估,到今年年底,存款利率將升至2%左右。
由於全球經濟金融整合程度高,主要經濟體經濟金融尤其是來自美國的衝擊常使各國資產價格發生連動的劇烈變動,而產生大規模跨國資本移動,近期美元指數升逾110,創下近20年來新高,主要經濟體貨幣對美元走貶,日圓、歐元、人民幣、韓元與新台幣今年以來截至9月底的貶值幅度達到25.2%、15.4%、11.3%、20.0%與14.9%。各國貨幣競貶,令以美元計價之外債規模龐大,若再伴隨資本外流,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將大幅升高,恐再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趨緊縮,融資利率自上年低點走高,全球股市呈下跌走勢,反映全球主要股市表現的MSCI環球指數,對比去年11月歷史高位,累積跌幅逾26%,而全球股市市值亦大幅縮水25%,由最高122兆美元回落至目前的91兆美元,共蒸發31兆美元;反映全球投資級別政府債券與企業債券表現的環球債券指數,今年重挫20%,市值亦由68兆美元縮水至56兆美元,流失12兆美元。全球股債雙殺,恐重創民眾消費意願,削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加速步向衰退。
能源危機擾亂歐洲電力市場的供需平衡
隨著俄烏戰爭推升化石燃料價格,加上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今年歐洲炎熱的夏天,風力不足,以及水位偏低令再生能源發電無法滿負荷運載,而電力供給來源有7成需靠核能的法國,近期因核電廠老舊(超過31年的核電廠占比達87.5%)需等候檢查或升級設備,加上氣候因素,導致核電廠散熱不易。根據法國電網公司RTE的統計,在2015-2020年期間,因高溫導致核電零輸出或降低功率輸出,累積損失85億度電力,且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由於今年法國核能發電量呈現衰退,使得今年法國從電力出口國變為電力淨進口國。
能源危機嚴重擾亂歐洲電力市場的供需平衡,今年以來歐洲電價暴漲,根據Ember機構的電力批發價格數據顯示,法國與德國1月批發電價分別為212歐元/MWh和168歐元/MWh,到8月批發電價飆升至493歐元/MWh與469歐元/MWh。電價的大幅上漲同時暴露出歐洲當前電價設計機制的不足,需要對歐洲電力市場進行結構性改革。
歐洲電力市場的定價機制是基於供需關係的邊際成本定價法。隨著市場需求增加,電網首先選擇價格最低廉之發電來源,如再生能源、核能,最後則是煤炭及天然氣。當電力需求不斷上升,天然氣的高發電成本往往決定歐洲的電價,而發電成本低的企業由此獲取豐厚利潤。雖然邊際成本定價模式有利於市場效率,能激勵再生能源投資,但在極端氣候和戰爭等突發情況的影響下,高比例再生能源的電力市場的電價波動難以掌控。
故歐盟委員會於9月中旬提議對能源市場進行緊急干預,如對再生能源在內的低成本發電公司收入上限設定在每兆瓦時180歐元;對化石燃料部門所産生的超額利潤徵收至少33%的稅。整體來說,完善的市場機制不僅需要優化價格形成機制,減少電價波動幅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保障發電廠的正常盈利能力,透過更準確的價格信號讓市場資源合理運行。
全球經濟放緩程度超出預期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9月26日發布最新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表示在俄烏戰爭之後,全球經濟失去動力,這拖累了全球經濟成長,並給全球通膨帶來了額外的上行壓力。OECD預估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 3%,然後在 2023 年進一步放緩至2.2%。這遠低於俄烏戰前預計的經濟成長速度,並代表2023年全球產出減少約 2.8 兆美元。
此外,俄烏戰爭進一步推升能源價格,尤其是在歐洲,在全球生活成本已經因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而迅速上升之際加劇了通膨壓力。隨著許多經濟體的企業承受著更高的能源、運輸和勞動力成本,通膨已達到198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迫使各國央行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緊縮貨幣政策。戰爭引發的通貨膨脹和能源供應衝擊導致OECD下調先前的全球經濟成長預測。預計2023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從6月預估的1.2%下修至0.5%,歐元區則從1.6%下修至0.3%。中國因堅持「清零」政策,預估今年成長率從4.4%下修至3.2%,不過由於政府採取刺激經濟措施,預料2023年將成長4.7%。
隨著全球景氣轉向和大多數主要央行的貨幣緊縮政策日益生效,預計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通膨將在今年Q3達到頂峰,並在大多數 G20 國家的Q4和2023 年下降。即便如此,2023年的通膨率幾乎在所有地方都將遠高於央行目標。
再者,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於10月3日發布最新的《2022年貿易和發展報告》,報告表示除非迅速改變已開發經濟體當前的貨幣和財政緊縮政策方針,否則世界正走向全球衰退和長期停滯。UNCTAD預測,全球經濟成長將在2022年放緩至2.5%,並在2023年降至2.2%。聯合國表示已開發經濟體升息對於最貧窮的人打擊最大,今年約有90個開發中國家的貨幣兌美元貶值,其中超過1/3的國家貶值超過 10%,有60%的低收入國家和30%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處於或接近債務困境,全球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很高。

俄羅斯將能源供應作為武器
由於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與出口國,歐洲有40%的天然氣需依靠俄羅斯。隨著俄烏戰爭持續膠著,自6月中旬開始,俄羅斯用設備維修為理由來降低與德國連接的北溪一號管道天然氣供應量。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顯示,自從俄烏戰爭開始以來,其對歐洲的出口量已從每日5億立方米的歷史高位大幅下降約80%來到7月的每日1億立方米。
近期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於8月底以進行維護作業為由,暫停透過一條主要輸送管線向德國輸送天然氣。俄羅斯對於歐洲天然氣供應的進一步限制加深能源緊縮,自去年8月以來已引發批發天然氣價格飆升400%,擠壓消費者和企業,並迫使政府花費數十億美元來減輕負擔。在德國,通膨率在8月份攀升至近50年來的最高水準,隨著家庭為能源帳單飆升做準備,亦令消費者情緒惡化。
隨著俄羅斯減少天然氣對歐洲的供應,冬天供應狀況可能更加緊繃,亞洲國家亦開始擔憂能源安全問題,故近期歐亞國家搶購天然氣,使得荷蘭 TTF 天然氣期貨價格於7月開始飆破190歐元/每兆瓦以上,8月甚至一度飆升接至340歐元/每兆瓦的峰值,然近期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的數據顯示,歐洲的天然氣儲量已達到80.17%,遠遠超前於歐盟在11月達到80%的目標,使得天然氣期貨價格又回落至240歐元/每兆瓦左右,但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仍然是過去十年平均水平的大約10倍。而代表亞洲LNG現貨價格水準的普氏JKM現貨價格指數已從6月初24.0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上漲125%至8月底53.9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近期主要國家能源政策之轉變
隨著俄烏戰爭推升化石燃料價格,加上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各國發電量告急。故歐洲議會近期通過將核能與天然氣認可為「過渡性」永續能源,德國通過允許重新啟用、延役燃煤發電廠,並考慮延長將除役的核電廠,而日本為保供電穩定和脫碳選擇重啟核電,韓國則宣布擴大投資核電。
在歐盟方面,歐洲議會於今年7月6日投票支持通過一項補充氣候授權法案,將核能和天然氣能源活動納入歐盟分類法(EU Taxonomy)涵蓋的經濟活動清單中,分類表旨在引導私有資本撤出排放較高的經濟活動,轉而投入歐盟列出的較為環保的產業。這些活動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並有可能在向氣候中和經濟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符合歐盟氣候目標和承諾,並遵守嚴格的條件,不會排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在德國方面,儘管德國曾承諾到 2030 年完全淘汰煤炭,然隨著俄烏戰爭造成能源供應危機,迫使德國也不得不通過允許重新啟用、延役燃煤發電廠。此外,面臨俄羅斯可能切斷天然氣供應的能源危機,德國經濟部於7月中旬表示,德國正在考慮延長現有核電站的運轉年限,將分析延長核電廠運行時間是否有助於提高能源安全。
在日本方面,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嚴重依賴進口,由於先前關閉燃煤電廠和退役核電廠,它一直在與電力短缺作鬥爭,且在俄烏戰爭下,日本依賴煤炭和液化天然氣的電源結構問題更加突出。故首相岸田文雄於2022年8月24日表示,將重啟閒置的核電廠,並有意延後現有反應爐的運作年限,以及發展新一代反應爐。2020年,核能發電僅占日本電力供應的4%。日本希望將這一比例提高到20% ~ 22%。岸田希望到2023年夏天,通過核監管局安全審查的17座核電廠能夠重新上線,目標是穩定國家的能源供應,並讓民眾了解核電在發展可持續能源方面的作用。
在韓國方面,韓國新總統尹錫悅政府修改了前總統文在寅政府制定的電力供應計劃。2022年8月30日,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發布了第10個電力供應基本計劃草案。該計劃將2030年核能發電的比例從 23.9% 提高到 32.8%,同時將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從 30.2% 降低到 21.5%。新計劃扭轉了上屆政府淘汰核電、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政策。此外,新政策還旨在加強新能源產業的出口,並“將其作為增長引擎”。它設定了到 2030 年出口 10 座核電廠的目標,以及開發韓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設計。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2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疫情對於國內消費影響已不明顯,民間投資表現優於預期,然受到輸入隨國內資本設備需求續增,輸入成長較先前預期為高,使得國外淨輸出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大幅下滑,故主計總處下修2022年經濟成長數據,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3.76%,較5月預測下修0.15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上半年疫情影響民眾外出消費意願,惟隨著政策轉向兼顧防疫與經濟,加上政府推動國旅等措施,出遊人潮已見回溫,故疫情衝擊已逐漸淡化,然全球股市表現不佳,股市下跌影響財富效果和民眾所得,且近期物價高漲亦令民眾實質購買力衰退,故內需消費較原先預期偏弱,不過有鑑於去年比較基期偏低,故民間消費仍為支撐台灣2022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來源之一,預測2022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3.03%,較上次預測微幅下修0.07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儘管近期全球經濟放緩,廠商庫存去化壓力恐制約生產,部分企業投資計畫或將延後或轉趨審慎,然今年1-7月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仍有14.6%,上半年累計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指數年增率亦有14.8%,顯示國內投資需求仍穩健,預測2022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6.55%,較上次預測上修1.94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續強,加上供應鏈缺料狀況逐漸改善及產品價格調漲因素,使得1-7月進出口續呈雙位數成長,外貿表現優於預期,然受到俄烏戰爭、通膨壓力、供應鏈瓶頸等外部不確定性仍高,國際機構均同步下修全球經貿成長率預測值,終端需求出現轉弱跡象,將使得下半年台灣外需成長力道受到制約,故預測2022年全年實質輸出成長5.84%,較前次預測下修0.01個百分點。進口則受到國際農工原物料價格續居高檔及出口與內需引申需求影響,輸入實質成長5.87%,較前次預測上修1.35個百分點。由於輸入成長幅度較預期為高,使得國外淨輸出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0.85個百分點(下修0.70個百分點)。
此外,主計總處首次公布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05%,受到全球需求降溫,IMF預測2023年世界貿易量成長率降至3.2%,加上商品價格回落,且反映外貿與投資表現基期偏高影響,故預期輸出入與民間投資的成長表現將較今年趨緩。隨著國境旅遊逐漸恢復正常,跨境旅遊可望為消費再添動能,故民間消費仍是支撐明年景氣的重要動能。

全球電子產品需求轉弱
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淡化,全球經濟需求快速復甦,加上汽車朝向電動與智能化時代,製造業進入工業4.0變革,需求擴增推升半導體景氣暢旺,產能供不應求,報價逐季調漲,讓2021年的半導體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榮景。然而,時序進入2022年,俄烏戰爭推升大宗商品價格、中國清零政策影響供應鏈,令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升溫,使得消費者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上的需求下滑,讓半導體短缺問題情勢逆轉。
在智慧型手機方面,受到全球通膨升溫,終端需求轉弱等因素影響,據調查公司Canalys估算,2022年Q1與Q2的智慧手機全球出貨量分別年減11%與9%。儘管下半年即將迎來的消費旺季與旗艦新品發表會,有助於拉抬手機銷售,然近期全球經濟表現不如預期、高通膨、消費者信心下降、美元走強等因素都可能損害下半年手機銷量。
在PC方面,據研調機構Gartner及IDC推算,全球PC在今年Q2的出貨總量約在7,130萬、7,200萬台左右,跌至2020年Q2以來的單季低點,年減幅各達12.6%及15.3%。有鑑於全球通膨壓力持續,加上多國陸續升息,金融市場劇烈變動,其他生活必需品排擠到電子產品消費支出,全球PC今年出貨量預期僅3億台,較去年減少12.5%。
半導體廠過去為因應供應鏈瓶頸建起的高庫存,然隨著消費者需求放緩,台積電的庫存週轉天數從上季的81.1天增加至87.1天,且多家和手機通訊有關的IC設計公司都有出現庫存明顯上升的狀況,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溫的情況下,今後將轉為半導體庫存水準和訂單調整局面。
中國對台灣採取多項經濟制裁措施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於8月2日訪問台灣,裴洛西的訪台直接刺激中國的政治神經,中國立即祭出軍事壓迫台灣的行動,宣布於8月4日至7日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並進行實彈射擊。除軍事恐嚇外,中國亦宣布對台灣採取多項制裁措施。在經濟制裁方面,在裴洛西來台的前一天,中國海關總署突宣布暫停台灣100多家食品進口,且於8月3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禁止台灣的葡萄柚、檸檬、橙等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採取暫停輸入措施;同時,暫停天然砂對台出口。
經濟部表示,近兩年進口天然砂分別為45萬及54萬公噸,占國內需求不到1%,且從中國進口2020年7萬公噸及2021年17萬公噸,影響很小;食品糕點方面因先前中國疫情等因素,近期銷售到中國已有減少趨勢,業者多半改銷往其他國家,而飲料業則幾乎已不銷中國,故禁令影響有限。目前影響較大可能集中在水產品,據農業統計資料,台灣自2018年至2021年,出口到中國的水產品年均產值約75.28億台幣,目前有87%的註冊編號遭到暫停進口。此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於近期表示中國禁止台灣出口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預估損失約8億元。
中國原本內部就因防疫控管過嚴及經濟疲弱,導致習近平20大連任面臨壓力,裴洛西訪台導致中共將內部壓力轉向台海。一般預期,中共軍事攻台可能性低,美日干預可能高於烏克蘭,倘若戰事如俄烏拖延,將使習近平聲望受到打擊。根據彭博經濟研究的分析發現,若中美盟友關係破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將跌至1.6%。日經新聞亦分析,若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西方國家與中國間相互制裁,全球經濟產值估計將損失2.61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2.2%。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二季GDP概估值
儘管本土疫情爆發對於民間消費影響有限,不過受到原物料價格續處高點,加上出口引申需求增加,輸入成長率明顯高於輸出,使得第二季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轉為負貢獻,故主計總處7月29日公佈台灣今年第二季GDP概估值為3.08%,較5月初預測數下修0.23個百分點,併計第一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3.11%。
觀察此次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第二季GDP表現,在民間消費方面,儘管第二季國內疫情處於高原期,然受惠於疫苗施打率已高,且確診者多為無症狀與輕症,故政府並未重啟嚴格防疫措施,加上與病毒共存已成共識,對內需市場影響有限。故主計總處僅微幅下修第二季民間消費表現,從3.03%調整為2.96%,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僅下滑0.03個百分點,從1.34個百分點下修至1.31個百分點。
若就資本形成項目來看,儘管去年比較基期偏高,加以供應鏈不穩與庫存過剩導致部分廠商資本支出遞延影響,然廠商擴增產能、綠能設施布建與運輸業者擴增運力之態勢延續,第二季新臺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增22.14%,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亦增6.77%,顯示國內投資需求依舊穩健。故主計總處概估第二季資本形成實質成長9.43%(較預測數增加 4.48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從1.35個百分點上修至2.56個百分點。
在外需方面,有鑑於出口引申需求增加及國際原物料行情維持高檔,輸入表現明顯優於預期,併計經所有權調整之商品及服務並剔除物價因素後,第二季商品及服務輸入成長8.81%(較預測數增加3.73個百分點),輸出成長4.31%(較預測數增加0.50個百分點),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第二季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1.55個百分點。

食物價格高漲導致糧食危機加劇
全球糧食價格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就不斷上漲,糧食價格飆漲已成為危及全球經濟復甦的一股逆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的資料統計,追蹤全球交易最熱絡糧食大宗商品國際價格的「FAO 糧食價格指數」,已從2020年5月低點91.1點持續走升至2022年3月159.7點,創下該指數自 1990 年設立以來的歷史新高,儘管4月(158.3點)與5月(157.4點)數據都較上月回落,但仍處於高點。
除疫情因素外,俄烏戰事亦推升大宗商品價格,過去5年,俄烏合計占全球小麥出口近30%、玉米17%、大麥32%、葵花油更高達75%,此外還有農業不可或缺的化肥與其製造元素,如鉀鹽、氨氣、尿素等土壤肥料,俄國也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可見俄烏在全球糧食市場的重要性。俄烏戰爭打亂了全球糧食生產與貿易市場,甚至擴散引發一些國家限制出口與搶購,據美國智庫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統計,截至2022年7月4日,決定實施事實上的出口禁令的國家已達19個,如印度已於5月中實施小麥和糖的出口禁令、馬來西亞於6月禁止雞肉出口等,食物保護主義更進一步惡化全球食物與肥料價格的飆漲,使得通膨逆風更為強勁。
全球正面臨不斷上漲的糧食價格,這對於貧窮和開發中國家的打擊最為嚴重。世界銀行表示食品價格每上漲1個百分點,全球將有1,000萬人陷入極度貧困(生活費<1.9美元/日),全球因糧價暴漲使16億人面臨糧食匱乏,2.5億人瀕臨饑餓邊緣,糧食危機恐釀多國社會動盪。
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呈現分岐
今年以來,主要經濟體通膨率明顯攀升,為壓抑高通膨,美國聯準會(Fed)繼3月升息 0.25 個百分點後,5月升息 0.50 個百分點,6月再升息3碼至1.5~1.75%,為繼1994年以來最大升息幅度,同時2022年利率點陣圖落點大幅上調至3.375%,即全年升息13碼(3月當時只有7碼),進一步傳遞年內升息加速訊號;加拿大央行分別於 4 月及 6 月各升息 0.50 個百分點,創下自1990年代初開始制定通膨目標以來,首次連續兩次升息50個基點,且不排除未來一次升息三碼可能;自2021年8月以來,南韓央行已經累積升息5次,至今升了25%到現在的1.75%,然2022年6月通膨數據飆漲6%,創下近24年新高,故市場預期央行7月不排除有一次升息2碼的可能;歐洲央行(ECB)則計劃在7月升息1碼並結束資產購買計畫(APP)的淨資產購買,且表示若通膨持續甚至惡化,9 月可能會有更大幅度升息。
不過日本與中國的貨幣政策則維持寬鬆方向不變,儘管近期日本也面臨到一些通膨壓力,4月與5月的CPI都達到2.5%,然日本央行(BoJ)仍認為國內通膨情勢相對溫和。受到美日利差擴大與原物料購買需求高漲影響,日圓貶勢不斷擴大至今已突破至130價位,恐加重通膨上升疑慮,增加日本央行政策調整壓力;中國則為緩解疫情對經濟之衝擊,中國人民銀行 4 月以來調降多項工具利率,例如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亦大幅下調 5 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0.15個百分點至4.45%等,以引導金融機構降低企業及社會融資成本,預計釋出長期資金5,300億人民幣。
國內物價持續走揚恐令民間消費受到壓抑
今年以來受到肺炎疫情反覆,中國防疫封鎖措施,加以俄烏戰事膠著,加劇供應鏈瓶頸問題,使能源、穀物及基本金屬等原物料行情進一步急遽攀高,全球通膨壓力升高。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生產所需之原物料如原油等大多依賴進口,通膨率受進口物價影響大。當前物價上漲主要衝擊應是來自成本推升,如進口原物料成本及天候等供給面因素,而非需求拉動。央行近期研究指出,2022年1 至 5 月CPI 較上年同期上漲3.04%,主要受原油及糧食進口成本等供給面因素影響,食物類、油料費及耐久性消費品價格上漲,合計使 CPI 年增率上升2.10個百分點,貢獻約69%。
此外,經濟部於6月27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臨時會,決議針對用電大戶調漲電價,同時考量民生物價穩定性,用電千度以下的住宅及小商家凍漲,核算為整體平均電價後,漲幅為8.4%。主計總處表示此次電價調整對CPI影響約增加0.043個百分點。再者,近期新台幣貶值亦將增加進口原物料及商品成本,央行假設若今年平均貶值至29.5元,對CPI年增率的影響將達到0.12~0.25個百分點。
受到近期物價高漲影響,國內2022年1~4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605元,年減0.23%,呈現近六年來首度負成長,顯見薪資成長速度追不上物價漲幅,加上近期全球金融市場表現疲弱,民眾在股市的投資多呈虧損,增加民眾對於被動收入減少的預期和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預期,恐減少消費支出。整體來說,受到國內疫情影響就業市場、國內景氣擴張力道趨緩、流動性緊縮加劇金融市場波動、通膨仍高等因素影響,消費者實質購買力降低,消費者信心跌至2009年12月以來新低,加以實質薪資成長有限,恐導致下半年民間消費受到壓抑,進而影響經濟成長表現。

歐盟達成協議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
5月30日歐盟(EU)表示已達成協議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這是自2月下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理事會宣布對俄羅斯實施的第六套制裁措施。歐盟此前曾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並承諾逐步消除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因為歐盟試圖與美國一同敦促俄羅斯結束戰爭。目前達成協定的禁運措施是以海上運輸的石油為對象,透過陸上管線輸送的石油暫時算被作為例外。海上運輸佔到自俄羅斯的進口的2/3。此外,針對德國和波蘭正在使用的管線年內關閉達成協定,加起來將實現90%以上的禁運。
俄羅斯是歐盟原油、天然氣和固體化石燃料的主要供應國。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2020 年,近30%的原油進口來自俄羅斯,俄羅斯還負責43%的天然氣進口和54%的固體化石燃料進口(主要為煤炭)。歐盟每年向俄羅斯支付約 4,000億歐元作為回報,故這項禁令將切斷俄羅斯的巨大資金來源。不過歐盟也將付出不少代價,因為歐盟使用的能源之中有39%為自己生產,其餘61%由第三國進口,俄羅斯為歐盟最大能源進口來源國。
該禁令可能會加劇人們對於已經緊張的能源市場擔憂。能源價格在過去一年飆升,已導致許多國家的通膨環境升溫,歐盟的禁令很有可能意味著油價上漲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在中國因新冠病毒封鎖而重新開放的情況下。由於油價可能保持高位,通膨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降溫。
美國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
5月23日下午,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東京正式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自川普政府於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以來,IPEF 由拜登政府在 2021 年 10 月的年度東亞峰會上首次提出,並在 2022 年 2 月白宮宣布更廣泛的印太戰略期間公佈了更多細節。IPEF旨在加強美國與亞洲夥伴的經濟合作並協助美國重新與該地區接觸。首批成員國共13個,分別是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洲、紐西蘭、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參與國加起來約占世界GDP的40%。
拜登面臨來自美國左翼和右翼的政治壓力,要求其避免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故IPEF與TPP或CPTT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不同,IPEF不是傳統的FTA。IPEF有別於傳統的貿易協定,不會對成員國提供關稅減免或放寬市場准入,而是將重點放在供應鏈的整合與資訊交流。IREF旨在促進高標凖貿易,故圍繞在四大支柱展開:連結經濟-涵蓋公平和有彈性的貿易,包括農業、氣候和環境、競爭、數位經濟、勞工、貿易便利化以及透明度和監管實踐這七個子主題;韌性經濟-涵蓋供應鏈彈性;潔淨經濟-涵蓋清潔能源、脫碳和基礎設施;公平經濟-涵蓋反腐敗和稅收問題。
然而,IPEF 不是傳統的貿易協定仍然存在缺陷。如果沒有承諾擴大美國市場准入,區域合作夥伴同意美國高標準的重要動力就會消失。缺乏執行機制也限制了美國在框架中確保其利益的能力。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
受到俄烏戰爭、全球通膨壓力、中國封控措施都讓今年全球主要地區GDP成長出現變數,經濟表現也不如去年。再者,受到近期國內本土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幅降低,影響零售、餐飲及旅遊等民生經濟活動,加上汽車供應未見改善以及股市交易清淡,影響消費成長。故主計總處於5月27日更新國內經濟成長預測,2022年GDP成長率為3.91%,較二月的4.42%大幅下修0.51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4月爆發新一波本土疫情,民眾自主減少社交接觸,各級學校陸續停課、暫緩校外活動,部分公司亦重啟分流並暫緩舉辦大型活動,不利於餐飲與旅遊消費動能,不過由於2021年民間消費比較基期偏低,加上Omicron輕症化趨勢,且政府並未重啟嚴格防疫措施,故此波疫情對民間消費的衝擊將不如2021年三級警戒的情況,然而汽車供應未見改善以及股市交易清淡, 亦影響消費成長。故主計總處預測2022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3.10%(下修2.00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2.28個百分點下修0.90個百分點來到1.38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儘管近期國內科技龍頭大廠仍維持資本支出與營運展望不變,然全球目前仍面臨供應鏈不穩問題與地緣政治風險,5月製造業PMI跌2.8個百分點至53.5%,創下2020年7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加上4月外銷訂單年增率由正轉負,顯示中國封城對廠商第2季營收產生影響,以及美中今年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對台灣電子產品需求降低,而通膨也會持續抑制終端需求,導致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故預測2022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4.61%(下修1.04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1.24個百分點下修0.22個百分點來到1.02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及傳產貨品需求不減,使得今年第一季進出口與外銷訂單續呈雙位數成長表現,加上預期各國邊境管制措施漸鬆綁,有助於服務輸出成長動能。據此,預估2022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5.85%及4.52%,較前次預測值分別上修0.32與下修0.96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0.85個百分點上修0.70個百分點來到1.55個百分點。

主要國家央行政策轉向對抗通膨
受俄烏戰事推升能源價格影響,美國3月CPI月增1.2%、年增8.5%,增速分別創下16年半與逾40年新高,CPI已連續10個月超過5%以上,其中3月能源價格年增32%。美國聯準會承受巨大的壓力,需要採取積極行動來減緩支出並遏制困擾家庭和企業的價格飆升。
有鑑於聯準會已於3月升息一碼(0~0.25%升至0.25~0.5%),市場普遍預期5月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將會升息兩碼,這將是自2000年以來最大幅度的升息。同時,聯準會也將於5月實施縮表計畫,政策緊縮力道將在第二季加速推進,預估今年全年升息幅度將達七碼。
一般來說,利率調升可以壓制通膨,然升息力道過猛,也會拖累經濟復甦力道。美國商務部於4月28日公布Q1 GDP季增年率初值降至-1.4%(Q1 GDP年增率為3.6%),低於市場預期的1.0%,且為2020年以來首季呈萎縮態勢,主要是受到Omicron變種病毒、俄烏戰爭及高通膨等負面因素衝擊,使得貿易逆差擴增和庫存成長減弱的影響,抵銷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成長。故美國聯準會在升息循環過程中,如何避免停滯性通膨,將是未來觀察重點。
歐元區4月CPI年增達7.5%,續創歷史新高紀錄,且CPI已連續4個月超過5%以上,其中4月能源年增率高達38.0%。故歐洲央行(ECB) 4月會議宣布將在今年第三季結束購買資產計畫,較先前所預訂的時間提前,且重申將在結束購債一段時間後逐步升息,顯示ECB 在努力遏止通膨走高。
清零政策令中國經濟成長下行壓力加大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Q1經濟成長率為4.8%,有鑑於中國近期疫情升溫,並自3月28日起陸續啟動封城管制,故Q1經濟數據尚未完全反映疫情和封城措施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考量中國政府控制疫情的嚴控措施限制和俄烏戰事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走高,3月的生產和消費均呈現增長乏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由1-2月平均值6.7%跌至3月-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率有1-2月平均值7.5%跌至3月5.0%等。
此外,中國製造業(PMI)及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分別由2月50.2%及51.6%下滑至3月49.5%及48.4%,跌至榮枯線下,且4月最新PMI數據更較3月下跌2.1個百分點,降至47.4%,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更大減6.5個百分點,來到41.9%,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均創下自2020年2月以來新低點。顯示中國清零政策使得數十座被封控的城市工廠停產、減產、消費支出暴跌,對其經濟造成傷害。
根據日本野村銀行的估算,全中國至少45座城市處在不同形式封控之中,相關城市每年貢獻中國GDP高達7.2兆美元(約占GDP的4成),封控區占中國人口26.4%,對於中國內需消費力和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可輕忽,故近期亞洲開發銀行(ADB)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預測機構4月對中國GDP預測值,由前次的5.5%(12月)及4.8%(1月)下修至5.0%及4.4%,顯示清零政策令中國經濟成長下行壓力加大。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Q1 GDP概估
主計總處於4月28日公布第一季GDP概估值,受惠於出口優於預期,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3.06%,儘管較2月預測值(當時俄烏尚未開戰)微幅上修0.06個百分點。不過,受到俄烏戰爭及疫情干擾,主計長於4月13日在立法院表示,預料今年經濟成長率將由4.42%下修至4.02%,與央行估計的數字相近。
在民間消費方面,本土疫情反覆,加上物價漲幅亦高,抑制休閒娛樂相關服務消費反彈力道,臺鐵、高鐵、捷運客運量減幅約1成,加上上市櫃股票成交值因上年同季基數較高,年減7.74%,使證券交易手續費轉呈縮減,故併計國人在國內及國外之消費,第一季民間消費成長0.23%(較預測數減0.99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0.06個百分點(較預測數減0.48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廠商擴增產能、綠能設施建設與運輸業者擴增運力之態勢延續,第一季新臺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增10.00%,國內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亦增11.65%,營建工程、機械設備及運輸工具投資皆呈擴張,概估資本形成實質成長7.19%(較預測數減1.48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1.83個百分點(較預測數減0.36個百分點)。
在外需部分,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續強,加上供應鏈缺料狀況改善,以及產品漲價影響,第一季按美元計價商品出口較上年同季增23.50%,概估商品及服務輸出成長8.90%(較預測數增1.59個百分點);進口方面,由於出口引申需求增加及國際原物料價格漲勢持續,第一季按美元計價商品進口增25.77%,概估商品及服務輸入成長8.91%(較預測數減0.07個百分點)。輸出與輸入相抵,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1.22個百分點(較預測數增1.06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俄烏戰事導致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加上中國清零政策增添全球供應鏈混亂程度,加重全球通膨壓力,亦令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加速緊縮,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近期國際預測機構陸續下修全球經貿表現,顯示全球經濟擴張力道趨緩。此外,近期本土疫情延燒不止,確診數屢破新高,加上台股表現不佳,回檔壓力大,亦可能讓今年原本要復甦的民間消費受到衝擊,讓國內經濟成長面臨下修壓力。

俄烏戰爭持續令國際預測機構下修全球經濟成長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膠著,G7 工業國家等對俄羅斯祭出更嚴厲的金融與經濟制裁,包括限制俄羅斯央行資金調度能力、限制重要機構的融資能力並凍結渠等資產,將特定銀行排除在 SWIFT 系統之外,以及對俄羅斯實施出口管制及減少自俄國進口能源等措施,影響俄羅斯經濟金融正常運作。
由於俄羅斯是世界第11大經濟體,加上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經貿關係深厚,特別是在能源、食品和工業產品領域,使得歐盟不願意對俄羅斯採取嚴厲措施,拒絕對俄羅斯的能源部門實施制裁,反映出歐洲各國擔心制裁會對歐盟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經濟學人(EIU)表示俄烏戰爭對世界經濟的最嚴重影響將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只要衝突持續,油價將保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此外,俄羅斯也是幾種基本金屬(鋁、鈦、鈀和鎳)的主要生產國,這些基本金屬的價格都將隨著俄烏衝突持續而上漲,這將對全球的工業部門(如汽車工業)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歐洲。再者,農產品(小麥、玉米、大麥和油菜籽)價格將飆升,由於烏俄合計占全球小麥貿易的四分之一以上,黑海貿易路線的中斷將進一步增加糧食價格的壓力。
除了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因戰爭所受到的經濟影響最大之外,與俄羅斯貿易關係最密切的東歐國家,如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也將受到衝突的打擊。在歐洲其他地方,歐盟將遭受能源和貿易衝擊。有鑑於此,EIU將歐洲的經濟成長預測從3.9%下修至2.3%,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將從4.0%下修至3.6%,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則從3.9%下修至3.4%。
另一家國際預測機構IHS Markit,則將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下修0.8個百分點(從2月份的4.1%下修至3.3%),IHS Markit表示今年全球經濟成長下修約0.3 個百分點歸因於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急劇收縮,而另外 0.3 個百分點則反映西歐成長放緩,該地區受到天然氣、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的打擊尤為嚴重。除了中東和北非外,那邊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商將從大幅上漲的能源價格中受益,其餘全球各地幾乎都受到與戰爭有關的供應中斷和商品價格上漲的衝擊。
中國疫情復燃全球供應鏈再度面臨挑戰
2020年3月,中國爆發的 COVID-19 疫情迫使世界其他地區百年來首次關閉。COVID-19 大流行席捲全球,對世界造成不利影響,每個行業都出現供應鏈瓶頸。兩年後,中國再次下令對其國家實施封鎖,實施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零容忍政策。
兩年來,中國對 COVID-19 採取的零容忍態度減緩了國內支出並擾亂全球供應鏈,引發了對其長期可持續性的質疑。隨著世界其他地區解除限制並轉向與病毒共存,這種強硬的做法也越來越不符合國際上如何管理大流行病的共識。
根據IHS Markit 3月中旬最新預測,該機構將2022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從先前預測5.3%略微下調至5.1%,反映出能源價格上升和歐洲出口市場成長放緩的影響。儘管出口、固定投資和零售額在 2022 年前兩月的表現強勁,但近期新爆發的變種病毒可能會抑制今年春季的工業活動和消費者支出。深圳、上海、吉林和廣州已實施封控措施。
為了遏制Omicron變種病毒蔓延,上海決定在3月28日起,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檢測。第一批,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先行實施封控,4月1日5時解封。同時,浦西地區重點區域繼續實施封控管理。第二批,4月1日3時起,對浦西地區實施封控,4月5日3時解封。封控區域內,住宅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所有人員足不出戶,人員和車輛只進不出。
有鑑於上海是中國第二大富裕城市,GDP占全中國的3.8%,且上海不僅是電子代工、晶圓代工、封測、電動車生產重鎮,也是主要進出口海港,地位重要。據彭博報導指出,上海實施兩階段封鎖防疫措施恐重創依賴消費者支出的企業,對中國經濟形成新的打擊;國民西敏集團(NatWest Group)中國經濟學家劉培乾估計,上海封城恐讓中國GDP損失0.4個百分點,使得中國當局設定2022年經濟成長5.5%的目標將難以達標。
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表示,由於上海分批輪流封鎖至4月5日,進出上海的貨運服務將受到30%的嚴重影響。儘管上海市的港口照常開放,但倉庫已關閉,直至另行通知,往返港口的交通也受到干擾,使得交貨時間將更長,並且可能會增加繞行費和高速公路費等運輸成本。
主要國家寬鬆貨幣政策將陸續退場
在美國方面,儘管經濟活動和就業指標繼續走強,然通膨壓力仍居高不下,美國2月CPI年增率上升至7.9%,續創1982年1月以來最大增幅,核心CPI年增率由6%上升至6.4%。除了能源及食物價格推升CPI上升之外,受到房租價格大幅貢獻,且服務業價格隨著美國疫情高峰過後的反彈而有所推升。整體來看,通膨問題持續攀升,反映出與疫情大流行、能源價格上漲和更廣泛的價格壓力相關的供需失衡。故聯準會(Fed)如市場預期將基準利率調升1碼,為2018年以來首次升息,並暗示今年還將升息6次,明年升息3次。
在歐盟方面,歐洲央行(ECB)表示政策利率的任何調整,將於結束淨購入資產之後,且將會採取溫和漸進的步調,升息時點將以經濟數據為依據。因此ECB宣布再次放緩資產購買步伐,原本資產購買計畫(APP)是Q2每月購買400億、Q3購買300億、Q4購買200億,此次改為4月購買400億、5月購買300億、6月購買200億,而Q3淨購買金額將依數據表現決定,並表示若未來中期通膨展望仍不會趨於疲弱,則將於Q3結束 APP 之淨購買。
在台灣方面,今年以來隨著俄烏衝突升溫,導致國際糧食、原油與原物料價格攀升,使得國內通膨高於預期,CPI年增率已連續七個月超過2%,2022年1-2月平均CPI年增2.6%,且3月CPI年增恐進一步上升。此外,自去年以來由於新台幣維持強勢,得以緩解部分輸入性通膨的壓力。然而,今年受到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釋出緊縮貨幣政策訊號,加上美歐通膨壓力未解,且2月下旬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帶動市場避險情緒上升,新台幣趨貶,有鑑於新台幣貶值不利緩解輸入性通膨,央行更有理由來透過調升政策利率以穩定匯價並緩和通膨壓力。故台灣央行於3月中旬宣布將重貼現率上調1碼,係自2011年7月1日以來,央行重新啟動升息。
除此之外,加拿大、英國、紐西蘭及南韓等先進經濟體考量通膨率持續超出通膨目標,自2021年以來就陸續升息,其中紐西蘭、南韓與英國之政策利率已升回疫情前水準。整體而言,俄烏戰爭加劇高通膨問題及經濟下行風險,恐干擾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另外,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債台高築,主要經濟體若大幅升息,新興市場經濟體發生債務危機之風險亦將上升,均可能造成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俄烏開戰增添全球通膨壓力
自2022年2月24日開始,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隨著戰況轉趨慘烈,歐美等國紛紛擴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措施,東歐地緣政治風險攀升,使得全球金融市場短期波動加劇,國際原物料、黃金、糧食價格飆漲,增添美歐通膨壓力與經濟復甦不確定性。
在國際原物料價格方面,由於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油氣生產國和輸出國,俄羅斯在2020年的石油與天然氣產量分別占全球產量的12.6%與16.6%,石油產量位居全球第三、天然氣產量位居全球第二。故俄烏開戰導致國際油價飆升,紐約原油期貨於3月2日收在每桶110.60美元,創2011年以來最高水準。此外,歐洲有40%的天然氣需依靠俄羅斯,雖然目前俄羅斯仍持續供應並出口天然氣,但貿易商憂心天然氣供應隨時因戰局變化而中斷,任何中斷供應都可能讓天然氣價格長期維持高價,使得近期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新高。
在糧食價格方面,由於俄烏這兩個國家約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29%、世界玉米供應量的19%和世界葵花油出口量的80%。俄烏衝突持續升溫,黑海船運受阻,使得今年年初以來的小麥和玉米的期貨價格便不斷飆升,美國小麥期貨價格從年初的每蒲式耳7.58美元,漲到3月4日的每蒲式耳12.09美元,漲幅高達59.5%,玉米期貨價格同樣由每蒲式耳5.89美元飆漲至7.59美元,漲幅高達28.9%。此外,不只小麥、玉米價格走高,還會使許多相關農產品因替代效果而走揚。
高漲的能源及糧食價格,推升歐洲的整體通貨膨脹,對於消費者及企業造成巨大壓力,短期內恐使歐元區停滯通膨風險上升,歐元區2月CPI比去年同期攀升5.8%,高於1月的5.1%,已連續4個月改寫新高紀錄;若俄烏戰事持續延燒,恐怕進一步推升歐洲通膨並拖累其經濟成長。
俄烏戰爭對全球經濟與半導體業的影響
在經濟規模方面,由於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分別為1.8%(1.5兆美元)及0.2%(1,600億美元),合計僅占全球2%,加上俄烏衝突地區並非重要供應鏈區域(如中、日、韓、台),也不是重要的需求地區(如西歐或北美)。有鑑於美國拜登總統已表示不會軍事介入,而是採取金融、能源,以及高科技管制的經濟制裁,而德、法一貫希望採取「諾曼地」模式,用外交談判解決俄烏問題,故若俄烏戰爭未進一步擴大到其他國家,一般預期對於中長期實體經濟影響有限,不過短期金融市場震盪下挫及能源與糧食價格波動難免。
由於俄烏戰爭使得能源與糧食價格飆漲,恐進一步推升通膨。如果這場戰爭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可能會增加各國央行升息的壓力。例如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中斷,引發經濟衰退,歐洲央行估計,10%的天然氣供給衝擊就可能會使歐元區GDP下降0.7%。如果將這一比例擴大到40%,表示歐洲經濟將萎縮3%。這可能會迫使歐洲央行取消升息的動作。而美國的經濟成長也將受到更大打擊,使得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的腳步放緩。不過,美國聯準會主席已於近期表示,雖然俄烏戰事使得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升高,但不會改變聯準會於3月啟動升息的時程。
在半導體產業方面,俄烏衝突升級,造成稀有氣體與關鍵礦物供應緊張,半導體生產成本可能因此上漲,並且可能讓晶片短缺問題惡化。此外,俄羅斯及烏克蘭的金屬及氣體出口若受阻,將對美國半導體影響較大,因為目前美國半導體供應鏈有90%氖是由烏克蘭進口,35%鈀由俄羅斯供應。反觀亞洲半導體業者,在關鍵材料上取得相對比較無虞,甚至還有可能獲得轉單效益。
主計總處上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2月24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年初受Omicron病毒株本土疫情干擾,但確診人數與管制警戒措施影響有限,加上看好今年全球貿易將持續擴張,國內半導體領導廠商持續擴充產能,民間投資表現優於上次預測。整體來看,今年經濟成長仰賴民間消費轉為強勁復甦,出口及民間投資雖續維持成長動能,然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料將下滑,故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為4.64%,較上次預測上修0.27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惠於全球經濟持續回升,供應鏈問題逐步改善,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國內半導體與回台廠商持續投資擴增產能,以及產品價格走高,出口金額可望持續增加,且政府將逐步放寬入境旅客檢疫規定,旅行收入可望緩步回升。故主計總處預測2022年輸出與輸入成長分別為5.53%與5.48%,分別較上次預測上修2.14個與3.15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85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隨著疫情加速企業數位轉型與全球供應鏈重整,國內半導體領導廠商持續提高資本支出,擴充先進與成熟製程產能,供應鏈深化在地投資之群聚效應亦逐漸顯現,加上政府適時延續台商回台投資政策,再生能源設施亦持續建置,以及運輸業者擴增運力。故預估2022年整體固定資本形成成長5.87%,較前次上修2.88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成長率為5.65%,較前次時上修3.13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1.53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受惠於基本工資與軍公教薪資調升,以及企業獲利亮麗,提供加薪有利條件,有助降低物價上漲對民間消費成長之約制力量,且有鑑於2021年民間消費比較基期偏低,故預測2022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為5.10%,較前次預測下修0.26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可望達到2.28個百分點。

Omicron變種病毒拖累全球經濟復甦腳步
近期在南非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後,因含大量突變且傳染力恐比Delta株更高,Omicron變種病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類為「高關注變異株」,加上現階段Omicron對現有疫苗效價的影響範圍尚未明朗,使得全球多國升級防控措施,包括以色列、日本、澳洲與英國等國都迅速重新實施旅行限制。此外,變種病毒再起可能會導致一些實施零容忍政策的亞洲國家重新考慮最近推行的重新開放計劃。
若未能遏制這次Omicron變種病毒的傳播可能會導致全球感染人數激增,從而導致疫苗普及率低的國家住院率更高。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的經濟展望報告表示,全球復甦已經失去動力,並且變得越來越不平衡,變種病毒的出現可能再度引發全球經濟嚴重放緩,西方國家可能被迫為企業和家庭提供新的緊急財政支持,且就傳播性和疫苗抗性來看,它可能會對已經遭受重創的供應鏈造成嚴重破壞,加重勞力短缺,導致長期通膨上升和全球經濟復甦腳步放緩。
近期美歐通膨壓力不斷升溫,歐元區10月通膨率創下13年新高,10月CPI為4.1%,11月CPI更是高達4.9%,主要是由於電力和天然氣價格上漲。高油價、原物料飆漲、限電,加上歐美疫情解封帶動燃料需求,造成電力與天然氣價格大漲。美國10月的通膨率達到6.2%,這是自1990年以來最大的漲幅,企業持續調升消費品和服務價格,供應鏈瓶頸加上勞動力短缺也繼續推高人力成本。近期全球確診人數再度攀升,加上Omicron變種病毒的出現,對於就業和經濟活動帶來了下行風險,並增加了通膨的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近期下行壓力仍大
隨著近期中國經濟擴張速度放緩,各國際預測機構紛紛下修對中國的2021年成長預測。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僅4.9%,分別低於前兩季的18.3%和7.9%。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雙位數有很大程度是因為疫情初期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官方採取強力封鎖措施控制疫情擴散,導致2020年第一季出現經濟衰退。今年第三季的低成長態勢引起市場對於中國第四季和2022年經濟成長前景的擔憂。
經濟成長放緩有部分原因來自於中國的疫情零容忍政策,比大多數國家更頻繁地實施封鎖。在今年夏天在當地爆發一連串的本土疫情,引發中國多個城市重啟封鎖或旅行限制。這不僅減少製造業產出,也嚴重影響許多服務業的就業機會。然而,疫情大流行並不是中國經濟放緩背後的唯一因素。中國限電限產的綠色產業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的嚴格監管以及網絡平台的黑名單也同樣打擊到經濟表現。
從近期中國官方所公布的實體經濟數據來看,顯示中國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仍大。儘管2021年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率由9月的3.1%上升至3.5%,零售銷售年增率由9月的4.4%上升至4.9%。然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增加值數據優於預期,主要是因為先前因缺電導致採礦業及電力相關供應業的生產表現較差,然受惠於能源保供政策發力、優質煤炭產能加速釋放,帶動10月採礦業及電力相關供應業生產年增率明顯攀升。在零售銷售部分,在扣除物價的實質零售銷售年增率其實是從9月的2.5%下滑至1.9%。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東南亞國家疫情逐漸獲得控制,今年從東南亞轉移到中國的產能是否能夠延續,須持續關注。由於過去支撐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僅剩下出口,倘若中國訂單再度回流到東南亞國家,在內外需全數熄火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降溫的情況將更為明顯。
台灣2022年經濟展望仰賴民間消費
主計總處於11月26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有鑑於本土疫情已相對穩定,故自7月27日起調降全國疫情警戒等級,防疫管制措施漸進微調鬆綁,不僅消費場域室內人數上限增加,且餐飲業亦開放內用,實體門市人潮逐步回流,不過考量當時完整疫苗覆蓋率仍不足,故餐廳仍需使用隔板、梅花座和維持社交距離等規定,直到10月初才放寬,故今年第三季民間消費動能回復有限,加上上年同期振興方案挹注,基期較高,使得第三季民間消費減幅相對較大,連續兩季民間消費呈現衰退。
不過,受惠於廠商擴增產能、5G 網路與綠能設施加速布建態勢延續,以及軌道車輛、船舶購置增加,半導體設備進口與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大幅擴增,加上進出口與外銷訂單表現亮眼,有助於推升民間投資與國外淨需求表現,故主計總處預測 2021年經濟成長 6.09%(較8月預測上修 0.21 個百分點),創下11年新高紀錄。
展望2022年,全球經濟持續回升,供應鏈問題改善,加以國內疫情獲得控制,內需服務業業績逐月恢復,失業情況亦獲得改善,配合政府推出多項振興經濟政策,加上基本工資調升與軍公教調薪挹注家庭可支配所得,均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整體來看,台灣2022年景氣維持熱絡,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出口及民間投資雖然維持強勁,然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料將下滑,使得2022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1年為低,故主計總處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 4.15%(較8月預測上修 0.46 個百分點)。
不過,隨著美歐通膨壓力比預期明顯和持續時間更長,美國聯準會是否加速縮減購債,提前結束量化寬鬆,或提早升息等,以及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對中國產業結構影響,是否會衝擊其供應鏈?歐美冬季新一波疫情,尤其是新變種Omicron病毒的影響?皆是未來觀察重點。

供應鏈危機衝擊全球經濟成長
由於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苗的推出,全球經濟正逐步擺脫疫情大流行所衝擊,然而在疫情之下,隨之而來卻發生一個極具破壞性的經濟問題–全球供應鏈中斷。新冠病毒在 2020年的迅速傳播導致世界各地的工業關閉,大多數人都處於封鎖狀態,使得消費者需求下降,工業生產活動減少,然而隨著封鎖解除,需求大幅增加,由於工人短缺以及關鍵零組件和原材料的缺乏,使得廠商無法像疫情發生之前那樣生產或供應,這導致商品製造商和分銷商陷入混亂。
全世界不同地區也經歷了因不同原因而加劇的供應鏈中斷問題。例如,中國的電力短缺影響近期製造業生產表現,製造業PMI連續兩個月處於景氣緊縮區間;而在英國,英國脫歐後造成歐洲籍司機流失,卡車司機短缺已反映至通路與整體經濟,商品短缺助長通貨膨脹,不斷高升的運輸成本與物流力有未逮,更妨礙了疫後經濟復甦;美國同樣也是面臨到卡車司機短缺的問題,迫使拜登總統下令美國最繁忙的貨櫃港口洛杉磯港全天候營運,以紓解塞櫃情況。
供應鏈瓶頸已經影響到各個部門、服務和商品,從電子產品和汽車短缺(半導體車用晶片短缺加劇了問題)到肉類供應困難,藥品和家庭用品。在消費者對供不應求的商品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從中國運往美國和歐洲的商品運費飆升,而歐美兩個地區的卡車司機短缺又加劇了將貨物運送到最終目的地的問題。
在理想情況下,分散的全球供應鏈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並且可以刺激創新和競爭。然而,疫情凸顯了這些網絡的嚴重脆弱性,供應鏈中某一環節的中斷會對鏈條的所有環節產生連鎖反應,從製造商到供應商和分銷商,供應鏈中斷最終會影響消費者和經濟成長。隨著經濟重新站穩腳跟,供應鏈危機已成為各國政府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美國聯準會宣布縮減購債計畫
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聯準會(Fed)宣布每月收購1,200億美元的美國公債與機構抵押貸款證券,希望藉此支撐經濟來抵禦疫情大流行的衝擊。隨著美國疫苗覆蓋率快速提升,疫情對實體經濟影響式微,加以經濟重啟之需求強勁,政府將推動基礎建設法案等財政激勵,支持美國經濟維持穩定擴張,故Fed於11月3日宣布將在本月開始減少其資產購買計劃,每月減少收購150億美元的美國公債與機構抵押貸款證券(MBS),此次縮減購債推估在2022年7月左右結束,不過Fed主席鮑爾也強調,縮減購債不代表發出升息訊號,Fed對於升息仍保持耐心。
Fed上一次開始縮減購債規模是在2014年1月,從2014 年1月到當年10月逐步縮減每月85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該計劃是為應對2007-2009年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而開始的,在為期九個月的縮減過程中,Fed的資產負債表仍增加了近 5,000 億美元。2008年初,Fed的資產負債表持有不到9,000億美元的資產,在量化寬鬆政策之後,到2014年底,其資產已膨脹至4.5兆美元,現在更是高達8.6兆美元。
Fed 啟動縮減購債,而ECB 已於9月會議宣布將放緩購債速度,而韓國、紐西蘭及新加坡等國早已在2021下半年進行升息,近期歐洲的能源及電價高漲更使得英國可能成為首先升息的先進經濟體,隨著主要央行逐步邁向貨幣政策正常化之際,未來若金融情勢收緊,除將加重政府及企業部門債務負擔及違約風險外,亦恐使資產價格大幅下修,而全球金融情勢緊縮之外溢效應,恐使目前仍身陷疫情危機之新興市場經濟更加疲弱,導致全球經濟復甦落差程度進一步擴大。
主計總處公佈第三季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29日公布第三季GDP概估值,儘管民間消費受到國內爆發本土疫情影響,表現疲弱,續呈衰退,所幸國內投資明顯優於預期,致使資本形成大幅成長,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3.80%,較8月預測數3.31%提高0.49個百分點,若第4季GDP維持先前的預測不變,則2021年GDP成長率將由5.88%上修至6.01%。
在資本形成方面,受惠於半導體等科技大廠為擴增產能、研發與投資先進製程,並推動綠色製造,相繼調高資本支出目標,加上電信業者加速推動擴大5G基礎建設投資,及海空運業者為擴增運能,新購運輸設備,挹注未來機器及設備投資動能,使得第三季以美元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增50.0%,其中半導體設備進口增67.6%,成長動能依舊強勁,故第三季資本形成(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實質成長27.97%(較預測數增加15.48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6.29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提高3.47個百分點,是推動第三季GDP年增率上揚的主要原因。
在民間消費方面,儘管本土疫情已漸趨緩,7月27日起全國疫情警戒降級,政府有限度的鬆綁商業活動防疫規定,不僅消費場域室內人數上限增加,且餐飲業亦開放內用,實體門市人潮逐步回流,不過考量整體疫苗覆蓋率仍不足,疫情尚未完全獲得控制,餐廳仍需使用隔板、梅花座和維持社交距離等規定(直到10月初才放寬),故第三季民間消費動能回復有限,加上去年同期有振興方案挹注,比較基期較高,使本季減幅比預期高,概估第三季實質民間消費衰退5.49%(8月預期衰退0.58%),對經濟成長負貢獻2.62個百分點(8月預測負貢獻0.27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方面,全球景氣回升,帶動終端需求擴張,使得國內出口表現依舊暢旺,不過由於出口引申需求增加及國際原物料行情續強,加上廠商積極採購資本設備,故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33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時減少0.88個百分點。
展望2022年,全球經濟表現穩健,科技應用產品及傳產貨品需求依舊暢旺,加以國內疫情已獲得控制,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增,內需服務業業績逐月恢復,失業情況亦獲得改善,加上政府推出多項振興經濟政策,均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整體來看,台灣2022年景氣維持熱絡,經濟成長主要仰賴民間消費支撐,出口及民間投資雖然維持強勁,然受到比較基期偏高影響,對經濟成長貢獻度料將下滑,使得2022全年經濟成長幅度較2021年為低。
由於全球在歷經2021年的快速反彈後,經濟將面臨後疫情時期新一波挑戰,例如國際通膨壓力高漲、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美中關係新變局,以及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等,而這些挑戰也將透過貿易及金融等管道影響台灣經濟,值得預先研判並加以關注。

美國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升溫
近2年美國因新冠疫情重創經濟,透過減稅與大量紓困預算來振興經濟,在川普時期美國債務增加7.8兆美元,占總債務28%,拜登上任前7個月債務再增加6,700億美元。
目前美國國債已攀升至28.8兆美元以上,超過現行28.4兆美元規定上限,由於先前通過的債務上限暫停已於2021年7月截止,故自8月起財政部無法再增加舉債。據估計,政府資金剩餘4,500億美元將在10月或11月用盡。
因此財政部長葉倫於9月28日警告,美國國會若不及時解決債務上限問題,財政部將於10月18日用盡舉債空間,聯邦政府屆時將面臨歷史上首次債務違約。由於美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債務違約,美國國債「無風險」是全球金融體系運行的基本預期。即使僅是有關債務違約的擔憂增加,也足以對金融市場及美國經濟構成衝擊。
目前美國債務上限談判仍處僵局,儘管美國眾議院已投票表決通過法案,將暫停美國債務上限至2022年12月,且法案已提交至參議院。美國總統拜登於10月4日呼籲國會應通過議案解決提高債務上限,否則將導致政府債務違約。
儘管從歷史上看,兩黨多次就債務上限展開博弈,都是直到最後一刻才達成協議,不過如果國會僵局持續未解,金融市場狀況可能會逐漸惡化。隨著法律和政治壓力的增加,民眾對於政府債券違約的擔憂會越來越大,因為國債持有人的優先權高於聯邦政府對其負有義務的其他人,對於長期大幅削減聯邦支出引發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的擔憂將會增加。此外,對於可能違約的預期惡化,將導致新發行國債的利率上升。如果金融市場開始全面撤出美國國債,這可能會給聯準會施加壓力,要求其在次級市場購買更多國債。這種金融市場混亂將伴隨著股票價格的下跌、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的喪失以及私人信貸市場的緊縮。
中國電力短缺引發多個省區限電限產
中國近期嚴格執行「能耗雙控」政策,蘇州、浙江、廣東等十多省區陸續傳出電力短缺,上游工業受能耗雙控、供電緊張等影響被動停產,進而衝擊當地企業與台商。「能耗雙控」是指針對能源消耗的「總量」和「強度」這兩種指標進行控管。事實上「能耗雙控」並不是近期政策,中國早在「十一五規畫」就將能耗強度當指標,納入「十三五規畫」政策。中國每年都會設定全國總量目標,再交由各省、各地區執行。
然而今年以來中國對電力的需求一直在增加,由於中國出口強勁復甦,聖誕節季節性訂單加劇,促使工廠延長工作時間並增加電力消耗。今年夏天的炎熱天氣也推升了住宅用電量,特別是在沿海省份廣東,加上變種病毒於Q2、Q3在東南亞肆虐,造成越南、馬來西亞與泰國重啟嚴格防控措施,使得訂單又再度轉回到中國,疫情讓中國再次成為世界工廠。因此,即使傳統發電廠滿負荷運行,也無法滿足電力需求。
其次,煤炭價格過高,也是限電源頭之一,高煤價讓發電廠無利可圖,甚至虧損。今年 8 月下旬以來,中國煤礦、化工、水泥、鋁等高能耗產品價格不斷飆漲,煤炭成為今年漲幅最大的週期性產品。以發電最相關的動力煤為例,今年的動力煤價格已從年初的每噸660人民幣一路走高,隨夏季用電高峰來臨,煤炭價格自8月中旬每噸760人民幣飆漲至九月底每噸1,400人民幣。去年10月,中國還因政治糾紛決定停止從澳洲進口煤炭,雖然中國透過從其他國家進口來彌補抵制澳洲所造成的部分空缺,但由於運輸距離較長,它不得不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
最後則是中國政策目標(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導致官方相當重視碳排與能耗控制工作。今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罕見地點名幾個未達到節能降耗目標的省份,如廣東、廣西、福建、江蘇等,促使各省和其他地區爭先恐後地要求高耗能產業停限產甚至拉閘限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壓力可能會變得更加顯著。
為了解決電力短缺問題,中國向鄰國俄羅斯求援,增加對中國的供電,以緩解東北地區供電緊缺的情況。此外,中國發改委日前制定了一些應對電力緊縮的方案,其中包括有序增加煤炭進口,保障燃煤和燃氣電廠的發電量,督促電廠在冬季前將煤炭庫存準備到安全水平以上,讓價格反映需求和成本。同時「能耗雙控」政策也引發電價上漲,中國多個省分宣布十月起提高尖峰電價,例如廣東、浙江、廣西將尖峰電價上調20%~25%。
近期國內物價走揚引發通膨疑慮
儘管全球目前仍受到Delta變種病毒干擾,然隨著主要國家疫苗接種率快速提升,全球經濟重啟態勢不變,有助於經濟需求重回正軌,帶動國際原油與原物料價格走高,國際物流需求強勁,加上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瓶頸(如晶片短缺、物流受阻等)未除,推升運輸價格走高,使得台灣8月CPI年增率達到2.36%,是今年以來第3度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近期國內物價走揚引發通膨疑慮。
事實上,近期國內CPI年增率上升應屬暫時性現象,國內物價走高,主要是受到國際油價攀升,國內油料費上漲,機位供不應求,機票價格等運輸費上揚,以及暫時性天候因素干擾,致蔬菜價格上漲所致。2021年前8個月油料費較去年同期成長19.47%,運輸費則成長12.67%,蔬菜費則成長13.74%,三者合計對CPI年增率貢獻0.96個百分點,對CPI年增率的貢獻率接近六成。
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走高已經延續一段時間,加上疫情又加深國際物流緊繃情勢,使得今年以來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累計年增率高達7.43%,外界擔心成本壓力可能會慢慢轉嫁到消費者物價。不過根據近期央行研究發現,原油以外進口商品價格平均漲幅相對不高,對 CPI 年增率的影響亦尚不明顯,估計約0.1個百分點,故央行認為應無輸入性通膨問題。
整體來看,2021年1至8月國內平均CPI、核心CPI年增率分別為1.64%、1.18%。有鑑於國際油價比較基期逐月墊高,隨著油價漲勢趨緩,加以木材、穀物、基本金屬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亦呈回跌趨勢,加上天候因素雖可能干擾 CPI 走勢,惟亦屬暫時性現象,故今年整體通膨率可望維持穩定。

下半年全球貿易成長充滿變數
世界貿易組織(WTO)於8月18日公佈最新全球商品貿易指數,全球商品貿易指數上升至110.4點,這是自2016年首次發布季度指標以來的最高數字。指數的上升既反映了當前貿易擴張的力度,也反映了2020年疫情大流行當時所引發的衝擊。然而,儘管指數仍遠高於基準值,但指數上升的幅度已漸趨緩,這可能暗示著貿易上升態勢已達到頂峰。
這次的全球商品貿易指數當中所有的成分指數均高於基準值,顯示商品貿易復甦全面,尤其是空運、集裝箱運輸和原材料的指數繼續上漲。此外,部分國家7月汽車產銷量因半導體短缺而出現下滑,使得汽車產品指數成長放緩,電子產品指數出現小幅下降,且具前瞻性的出口訂單指數的下滑幅度更為明顯,顯示未來復甦態勢可能在短期內放緩。
近期Delta變種病毒在全球肆虐,引發了新的擔憂,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疫情大爆發,加上疫苗接種率不如歐美國家,迫使當地政府採取嚴控管制措施,使得產能受阻。由於8月到12月是亞洲科技出口的傳統需求旺季,但今年東南亞疫情不斷升溫已經影響製造業產能。
以去年的防疫模範生越南來看,越南的疫情從之前的每天零確診,暴增到如今單日破萬例,嚴峻疫情迫使當地政府採取最嚴格的限制措施,禁止人們移動,改由軍隊協助發送食物與必需品,部分廠區被迫暫時停工,沒有停工的廠區亦配合防疫措施而降載產能,令製造業生產動能受挫。根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越南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從4月的22.2%開始逐月下滑,5月11.9%、6月4.9%,到7月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已轉為衰退,7月-0.3%、8月-7.4%,越南8月出口年增率同樣也轉為衰退。
就馬來西亞而言,疫情和全國封鎖措施同樣重創當地製造業,馬來西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指數自6月起,就跌破50點的榮枯線,儘管8月製造業PMI有小幅回升至43.4點,然企業產量連續第4個月下降,且降幅依然顯著,為5月以來最嚴重水準,主因市場需求欠佳以及各種生產因素干擾所造成,導致企業被迫減產。由於馬來西亞占全球晶片封測 13%,全球有7%半導體貿易都需經過馬來西亞工廠附加製造,或發貨前零件組裝,多家國際大廠在馬來西亞的封測生產線因疫情而使得生產受阻,造成全球晶片供不應求加劇。
整體來說,亞洲多國製造業的停工與降載,恐造成今年下半年全球貿易放緩,因Delta變種病毒急速擴散,對供應鏈及消費信心帶來負面影響。晶片短缺衝擊已擴及至全球,而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部分城市實施封城,導致汽車、電子零件等工廠相繼停工,越南的嚴格防控措施,亦衝擊鋼鐵、紡織與製鞋等傳產產能,進一步衝擊供應鏈。
中國企業的債務問題為經濟帶來下行風險
近幾個月來中國房地產龍頭恒大集團頻傳財務問題,資金吃緊,迫使集團旗下部分房地產停工,並陸續發生延遲支付供貨商和承包商的款項,未來如果不能迅速籌集資金,可能會發生債務違約。由於恒大集團是中國目前負債最多的企業,負債將近約2兆人民幣,而上半年集團財報亦顯示,一年內到期的負債已突破2千多億人民幣,甚至有違約風險,若恆大發生債務違約,恐引爆一連串企業債務違約潮。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中國非金融部門(即家庭、企業、政府)的債務累積自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後迅速增加,債務占GDP的比率,從2008年的139%上升至2020年的289.5%。這一比率遠遠超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並快速接近已開發國家的負債水準。相對於家戶和政府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主導了中國近年的債務成長,企業債務率由2008年的94%上升至2020年底的161%,為歷史新高。換言之,中國近年約六成的債務增量,是由非金融企業部門帶來的。當前中國的企業負債水準已居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首,遠高於OECD企業債務率所設定之90%的警戒線。
原本,民間企業是中國債券信用違約的主體,債券違約數量和規模遠超過國營企業,不過近年來,國營企業違約情況日益嚴重。據惠譽國際統計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企業違約的債券累積達625.9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紀錄,且違約總額有一半來自於國營企業,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正在推動效率和市場規範化,這意味著對於低效率企業(包括國企)違約的容忍度提高,加上疫情造成地方政府財政緊縮,故可以救助國營企業的資源也在減少,因此,地方政府對於國企的支持更具選擇性。國企違約比率上升,讓市場擔憂,政府不再為國企債務提供擔保,可能衝擊金融市場穩定度。
2020年,疫情導致中國境內多個行業出現違約,包括房地產、金屬和採礦、科技、消費、交通運輸和汽車。2021年,中國政府緊縮政策控制槓桿令房地產行業承壓,同時,環境保護的推行造成投資者對金屬和採礦業的青睞度下降,加劇了過去債務累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3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受惠於民間投資與外貿表現優於預期,主計總處上修2021年經濟成長數據,2021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5.88%,較6月預測上修0.42個百分點,創下自2011年以來新高。
全球疫情險峻,國境封鎖至今仍未開放,令國人在國外之消費大幅衰退,加上今年5月中旬以來本土疫情升溫明顯衝擊消費動能,重創零售、餐飲、住宿、觀光旅遊等內需型產業,所幸近期國內疫情獲得控制,有助於政府鬆綁嚴格管控措施,隨著疫苗施打率持續提升,加上政府適時推出多項紓困振興措施,下半年民間消費可望漸趨穩定,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1.36%,較上次預測下修1.39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能持續供不應求,主要半導體領導廠商擴大投資步伐不斷,帶動供應鏈在地投資之群聚效應延續,故今年前七個月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高達33.9%,且5G基礎建設、綠能投資及危老屋重建持續進行,加上政府加碼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的貸款額度,均有助於民間投資成長動能穩健,預測2021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11.89%,較上次預測上修2.79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儘管國際疫情反覆,不過隨著主要經濟體大規模施打疫苗,歐美國家鬆綁嚴格管控措施,經濟活動重回正軌,故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多次上修今年全球經貿表現。隨著全球經濟穩健復甦,搭配各國財政政策陸續施行,傳產貨品需求回升,國際原物料行情維持高檔,加上市場對5G、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持續熱絡,故預測2021年全年實質輸出成長17.93%,較前次預測上修2.49個百分點,輸入實質成長17.82%,較前次預測上修1.57個百分點。
整體來說,2021年國內經濟成長貢獻主要來自於國外淨需求與民間投資。此外,主計總處首次公布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69%,儘管2022年外需力道穩健擴張、廠商擴增產能態勢不變,然反映外貿與投資表現基期偏高影響,故預期輸出入與民間投資的成長幅度將較今年趨緩。整體而言,隨國內外景氣穩健擴張,勞動市場改善,加上基期相對較低,故民間消費將是支撐明年景氣的重要動能。

東南亞疫情升溫打亂部分產品供應
近來因Delta變異病毒盛行,東南亞疫情緊繃,更讓泰國單日確診數屢創新高,印尼染疫死亡人數暴增,馬來西亞疫情也日漸惡化,封城令持續延長,原本的防疫模範生越南, 如今單日確診數也突破8千多人,使得政府採取更嚴格的管控措施。由於印尼、越南、菲律賓和泰國的低接種率,以及疫苗效力的不確定性,將使這些國家經濟暴露在危險之中。
在馬來西亞,長期的全國封鎖已經擾亂了包括汽車、半導體和醫療設備在內的行業。當地政府為了防疫,根據行業對勞動力進行限制,在18個行業類別中,有13個行業允許以60%的勞動力運營,但有5個行業只能維持10%人力。有鑑於馬國電子相關產品,占出口四成,亦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封測生產重鎮。據當地半導體工業協會稱,工廠被迫減少或關閉運營以遵守新措施,可能會使產量減少15%至40%,將對半導體生產造成嚴重壓力,造成訂單積壓和運輸延誤。國際大廠英特爾、德州儀器等旗下的封測廠均已降載營運,加上當地物流延遲,導致電晶體下半年缺貨依舊難解。
越南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對美國服裝和鞋類出口國,日前也因為疫情爆發,越南針對部分疫情較嚴重的地區,頒布「三就地原則」,生產工廠必須要能安排員工「就地生產、就地吃飯、就地休息」,方能正常運作,但因部分廠區宿舍能容納的員工數有限,故多少都得降速生產。根據越南當局統計,從7月開始實施嚴格防疫管制以來,南部多個城市、省份的工業產能大幅下降。
歐盟推動碳邊境稅提案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7月14日公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的「適應55」(Fit for 55)一系列立法提案。目的在於實現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準相比至少降低55%(從原本的40%提高至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在這一系列的立法提案當中,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被視為「適應55」計畫重要的一部分。
根據CBAM內容,歐盟將自2023年起逐步試行,初期僅適用於進口的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等碳洩漏風險高的產品,進口商僅須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無須支付費用。草案規劃於2026年正式實施後,進口商必須向歐盟購買「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以繳交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的費用,而CBAM憑證的價格係依據歐盟排放交易(ETS)每週碳權拍賣的平均收盤價格計算。不過,如果進口商可以証明,進口商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已經為碳排放支付了一定的價格,將可以減免碳關稅。此外,若生產國碳排標準若優於歐盟甚至可免徵收。
儘管歐盟碳邊境稅要到2026年才會正式實施,然而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2021年有64個碳定價機制,跟 2020 年相比增加6個,還有另外3個已有具體規劃,而鄰近國家包含中國、日本、南韓與新加坡均已施行排放交易或是碳稅,而以出口為主要導向的台灣,目前尚未建立相關制度,未來高碳產品想要出口歐洲,都必須繳交碳關稅,將使成本大增。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二季GDP概估值
儘管國內自5月中起爆發本土社區感染,全國實施三級警戒到7月27日,重創內需型服務業,無薪假實施人數創新高,大幅拖累民間消費表現。不過,受惠於出口及投資持續熱絡,抵銷掉防疫管制的影響,故主計總處7月30日公佈台灣今年第二季GDP概估值為7.47%,較6月初預測數上修0.54個百分點,併計第一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8.19%。
觀察此次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第二季GDP表現,在民間消費方面,儘管受到本土疫情爆發影響,第二季民間消費明顯衰退,從原本正成長2.85%大幅調整為-0.41%,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從1.39個百分點下修至-0.20個百分點。若就資本形成項目來看,受惠於廠商擴增產能、5G網路與綠能設施加速布建態勢延續,加上營建工程、機械設備及運輸工具投資均大幅成長,故第二季資本形成對經濟貢獻度表現優於預期,從原本0.85個百分點上修至2.15個百分點。在外需方面,隨著歐美國家陸續鬆綁防疫管制,帶動終端需求擴增,加上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延續,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從原本4.23個百分點上修至5.19個百分點。
展望下半年國內經濟表現,在內需方面,近期國內疫情逐漸獲得控制,政府鬆綁嚴格管控措施,民眾外出用餐和旅遊意願將逐步回升,加上半導體擴廠投資等需求強勁,內需表現將較上半年改善;外需方面,儘管目前全球疫情仍受到變種病毒所苦,疫情有再度升溫的趨勢,不過隨著主要經濟體大規模施打疫苗,歐美國家逐漸鬆綁嚴格管控措施,經濟活動重回正軌,傳產貨品需求回升,國際原材物料行情維持高檔,加上市場對5G、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持續熱絡。故預期在內需復甦與外需續強帶動下,下半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依然維持一定動能,惟受到去年下半年比較基期偏高影響,下半年經濟成長率較上半年為低。

Delta印度變種病毒蔓延全球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今已1年半,確診病例超過1.84億人,死亡數接近4百萬人,即使疫苗陸續問世,然產量緩不濟急,使得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加上近期又出現傳播力極強的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讓多個國家再度封鎖,世界衛生組織(WHO)於7月2日表示,Delta變種病毒株已蔓延至近百個國家,全球正處於疫情大流行的非常危險時期。
由於Delta變種病毒的傳染力與致死率更強,即使是疫苗接種率較高(完整接種疫苗人數已超過該國人口的一半)的英國、以色列與美國,自今年6月以來的染疫人數亦不斷攀升,英國近期單日新增2.4萬確診病例,再創近5個月新高,使得政府原先計畫於6月21日解封,被迫延長1個月;原本受惠於大規模接種疫苗奏效,以色列單日確診人數從1月初破萬例降至5月底的個位數,使得政府防疫管制逐步鬆綁,6月16日宣布解除口罩令,然近期當地疫情回升,單日新增2百多病例,且大多數病例屬於Delta變種病毒,迫使以色列再度恢復室內口罩令;儘管美國推動大規模疫苗接種,然各州疫苗接種進度差異頗大,故美國疫情仍有可能再度惡化。
所幸目前現有的疫苗已被證實能有效對抗Delta病毒株。根據英國公共衛生部公佈的調查,若完成兩劑接種,輝瑞BNT疫苗或AZ疫苗針對Delta病毒的保護力,僅小幅降低:輝瑞BNT疫苗保護力達88%,AZ疫苗則有67%;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保護力,則幾乎不受影響。此外,接種任何廠牌之兩劑疫苗後,也能明顯降低確診患者的住院率。故疫苗的普及化仍是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首要措施。
美國關鍵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出爐
美國總統拜登曾於今年2月下令審查關鍵的供應鏈,要求針對美國的半導體、新能源電池、關鍵礦物和醫藥用品四大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彈性進行評估,並要求行政部門100天內提交報告。如今美國關鍵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已於6月8日公布,當天亦宣布成立貿易打擊小組(Strike force),針對外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祭出單邊或多邊制裁,並將利用貿易協定加強集體合作來強化美國與盟友的供應鏈韌性。
在製藥方面,立即加速在美國國內製造50到100種關鍵的藥品,初步承諾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將從美國救援計劃中《國防生產法》撥款中做出約6千萬美元,以開發新穎的平台技術,以提高國內製造能力;在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方面,美國能源部的貸款計劃辦公室(LPO),將立即利用先進技術汽車製造貸款計劃(ATVM)中約170 億美元的貸款授權來支持國內電池供應鏈;在關鍵礦物方面,為確保關鍵礦物及材料之穩定及永續之供應,美國須與盟國及夥伴合作,使供應鏈多樣化,不採用與美國敵對國家以及環境勞工不符合標準之來源;在半導體方面,由於美國製造半導體業現僅占全球總生產之12%,晶片採購過度集中某些國家,故報告建議美國應建立具有韌性及競爭力之半導體供應鏈。美國之戰略必須包含採用行動來保護其技術優勢,另一方面亦須積極投資國內之生產與研發,並與夥伴及盟邦合作以促進全球之韌性。
整體來說,美國將透過生產和創新能力重建,投資勞動、重視可持續性和高品質市場、政府採購及投資協助、國際貿易規則及執法機制強化、與盟友合作、後疫情時期供應鏈監測等方式來加強美國國內製造業,緩解重要商品的短缺問題,並使國際供應鏈多樣化。
國內本土疫情爆發重創服務業
5月中旬國內本土疫情爆發社區感染並進入全國三級警戒,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幅降低,加上部分商家縮短營業時間或自主停業,衝擊近期零售餐飲業表現。據經濟部統計處5月份的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動態調查結果、5月零售業營業額為3,096億元,年增2.8%,受惠於居家辦公與在家學習衍生之消費需求大增,與宅經濟攸關之電商、3C通路等業績反倒相對出色,加上超市量販等民生通路再次迎來搶購潮,賣場備貨量爆衝,使得業績大幅成長,故電子購物及郵購業、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超級市場、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營業額分別年增27.1%、19.6%、35.7%及11.0%。
不過對於其他非民生通路包括百貨商場、家具行、服飾店以及汽機車通路商等營運卻是大受影響,因配合防疫民眾減少外出,加上部分業者考量群聚風險而有縮短營業時間以及暫停各項服務措施,對於業績衝擊不輕,縱使已有加強每日清消作業,但依舊無法提振消費信心並挽回人流。故百貨公司、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分別年減28.3%、27.2%及13.0%。
在餐飲業方面,5月餐飲業營業額502億元,年減19.1%,其中餐館業年減18.6%,主因國內疫情嚴峻,餐廳全面禁止內用,業者營收大幅下滑。在住宿服務業方面,由於國外旅遊出團禁令持續,且在國內疫情升溫後,旅行業者主動宣布停止國旅團出團,住宿服務業者的住房及餐飲業務亦受到嚴重衝擊,如雄獅的5月合併營收月減率達44.0%,如國賓與晶華之5月合併營收亦較4月大幅衰退。
整體來說,零售業表現呈現兩樣情,餐飲、住宿與旅遊業成為這次疫情的重災區,隨著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這些產業6月表現將更差,即使未來順利解封,民眾外出餐飲消費人潮短期內仍無法恢復到疫情爆發前水準。

G7峰會順利落幕
七國集團(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和德國)於今年的6/11~6/13在英國舉行年度峰會,這是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七國領袖首次舉行的「面對面」峰會。此外,這也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首次出訪歐洲,一改川普時期造成的敵意和孤立,表明「美國回來了」口號。
七國領袖達成共識,支持稱為「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畫,協助縮小開發中國家40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資金缺口,不僅藉此對抗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同時也協助開發中國家轉型綠色能源。
此外,七國領袖將簽署一項預防未來流行病的行動計劃「卡比斯灣宣言」(Carbis Bay Declaration),其中包括將針對任何未來疾病開發和許可疫苗、治療和診斷所需的時間縮短至 100 天以下,同時加強世界衛生組織(WHO)監測全球健康網絡。G7更是同意集體捐出10億劑疫苗,期望在2022年底前,能夠終結全球疫情。
在氣候變遷議題方面,今年將透過支持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排放並力求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度以內的綠色革命來保護地球,也放眼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減少至2010年水準的一半。此外,G7集團還同意在2021年底後不再為燃煤電廠提供資金;在貿易和經濟方面,G7領袖支持美國總統拜登關於全球最低稅率為15%的提議,目的在於阻止大型跨國公司尋求避稅天堂,全球最低稅率的規定,將結束降低公司稅的逐底競爭,並確保美國和世界各地中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得到公平的待遇。
OECD表示全球復甦顯著但不均衡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於5月31日公布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上調2021年全球預估經濟成長率0.2個百分點,從5.6%上修到5.8%,並表示世界經濟現已恢復到疫情大流行前的活動水準,然OECD也警告,各國之間及其內部不斷擴大的差距,意味著部分人的生活水準,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全球經濟的前景已顯著改善,但不同經濟體的改善程度不同。在已開發經濟體中,有鑑於疫苗的逐步擴大施打已開始允許更多接觸密集型活動逐漸重新開放。與此同時,今年額外的財政刺激有助於提振需求,減少閒置產能,並降低大流行造成的長期嚴重創傷的風險。根據目前的計劃,2022 年財政支持可能會有所放緩,但民眾信心增強和公共衛生限制的減少應該會鼓勵家庭消費。然而,在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緩慢的疫苗接種部署、進一步的感染爆發和相關的嚴控措施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抑制成長。
此外,OECD表示近幾個月出現了投入成本壓力上升的跡象,但全球大量的閒置產能應能防止潛在通膨持續顯著上升。近期整體通膨率的走高反映了石油和其他商品價格的回升、運輸成本的飆升、重災區的價格隨著限制的放鬆以及稅收變化等一次性因素的正常化,應該會有所緩解。由於許多國家的失業率和就業率在 2022 年底之前不太可能回復到大流行前的水準,因此未來的資源短缺壓力應該不會太大。
主計總處依舊看好今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
5月中旬國內本土疫情爆發,全國實施三級警戒,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幅降低,加上部分商家縮短營業時間或自主停業,恐衝擊近期消費表現。儘管面臨疫情干擾,然主計總處於6月4日更新國內經濟成長預測,表示若疫情於第三季可以有效控制,且不影響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生產活動,加上紓困效益後,預估將使經濟成長率約減少0.48個百分點(原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接近6%),故主計總處最新預估較今年2月預測值上修至5.46%,創下2011年以來最高成長率。
在民間消費方面,受到5月中旬國內爆發新一波疫情,防疫層級提升,禁止群聚與外食,重創零售、餐飲、住宿及旅遊等民生經濟活動,假設疫情能夠在第三季獲得有效控制,並考量電子商務及外送平台等無接觸商機受疫情催化將加速發展,加上在去年疫情期間的國內消費比較基期較低之下,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2.75%(下修0.99個百分點),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從2月預測的1.82個百分點下修0.48個百分點來到1.34個百分點,疫情使得民間消費對國內經濟成長的貢獻不如民間投資與對外貿易。
在民間投資方面,近期國際產能持續吃緊,國內科技大廠為維持製程領先與擴充產能,積極擴大資本支出,故今年前五個月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高達32.2%,顯示廠商對於未來景氣展望趨向樂觀,加上國內電信業者積極布建5G網路,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等綠能設施加速建置等,均有助於資本設備投資成長動能,故預測2021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9.10%(上修5.19個百分點)。
整體來說,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結果,儘管有國內疫情干擾消費表現,然考量民間投資與出口表現優於預期,加上在考量政府紓困政策對經濟的帶動效果後,2021年國內經濟成長率為5.46%,較2月預測上修0.82個百分點。展望未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將隨著民眾接種疫苗的情況而逐漸淡化,然病毒的進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出現對現有疫苗更具抵抗力的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的新變種。

美國財政部公布「美國製造稅務計畫」
美國財政部於4月7日發布「美國製造稅務計畫」(The Made in America Tax Plan),為拜登總統先前公布規模高達2.3兆美元基礎建設支出(「美國就業計畫」),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財源,財政部估算此計畫15年內可徵收到美國企業在海外的2.5兆元利潤稅賦。該計畫目標是透過取消對海外投資的激勵措施、大幅減少利潤轉移、降低各國的租稅競爭以及為乾淨能源生產提供稅收優惠,提高美國公司和工人的競爭力。
「美國製造稅務計畫」的內容,包括(1)增加企業稅收:將公司稅率由21%提高至28%;(2)減少利潤移轉,降低海外投資誘因:將跨國企業在海外賺取的境外無形資產所得稅率由10.5%調升至21%、取消境外有形資產收益10%的稅務豁免、取消境外無形資產海外所得減免優惠、取消離岸外包工作的公司的稅收減免;(3)鼓勵各國設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以緩解為吸引投資而競相削減企業稅的壓力;(4)平衡稅收不均:針對財報所得遠大於課稅所得的企業,課徵15%的最低稅率;(5)石化轉型再生:消除石化燃料業的所有補貼、漏洞和特殊的外國稅收抵免,確保污染行業為乾淨環境付出代價。
拜登政府目標是在今年7月4日前在眾議院通過「美國就業計畫」和「美國製造稅收計畫」,並在8月休會前在國會獲得同意。儘管美國政府拚命加碼財政支出,為飽受疫情摧殘的經濟提供援助,但聯邦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也隨之飆升到二戰結束以來新高,未來在預算赤字問題恐成兩黨激辯焦點,故拜登所提出的這些計劃能否順利通過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其最終規模也可能與當前方案中不同。
IMF看好今年全球經濟前景
國際貨幣基金(IMF)於4月6日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1年全球經濟預估成長率由5.5%上修至6.0%,是1970年代以來前所未見的成長幅度,主要是反映主要經濟體推出額外的財政支持,以及預期今年下半年全球疫苗加速接種可以給予許多國家在經濟復甦所需的動能。
儘管全球疫情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隨著疫苗接種範圍與人數擴大,擺脫健康與經濟風險的道路逐漸明顯,各個經濟體也持續適應新的工作模式,經濟復甦情況優於預期,加上各國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已投入了大約16兆美元的財政援助,各國央行也挹注大筆資金,以避免全面性的災難發生。
在先進國家方面,隨著疫苗接種進展持續、經濟重啟加速,以及紓困案之催化,美國個人消費需求回溫以及民間投資支出持續擴張,IMF預估今年美國經濟將成長6.4%,較1月的預估上調1.3個百分點,也是1980年代初期以來最高點,歐元區僅由4.2%上修到4.4%,日本由3.1%上修到3.3%。但由於美國表現強勁,因此所有先進國家預估成長率由4.3%提高到5.1%,而新興經濟體預估成長率僅上修0.4個百分點。
IMF表示各國復甦路徑出現分化,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將比已開發國家面臨更嚴重的長期創傷,造成這樣的差異在於各國的經濟結構和財政政策規模都不同,考慮到病毒傳播途徑,更依賴於旅遊業或人員密集接觸部門占比更高的經濟體預計將出現更長久的損失。在疫情發生前,這些國家的財政狀況就已經令人擔憂,採行重大醫療衛生應對政策或支持民生的能力較低,經濟在實現預期的復甦之前就經歷了嚴重的衰退,對於特定族群的就業和收入帶來不利的影響,如年輕人、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以及非正式行業的工作者普遍受到嚴重衝擊,疫情導致收入不平等現象加劇。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一季GDP概估
主計總處於4月30日公布第一季GDP概估值,受惠於國內產能擴增及積極投資態勢延續,商品出口及投資優於預期,台灣經濟延續去年下半年的反彈力道,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8.16%,創下2010年第四季以來新高,若往後三季維持原預測,預估全年GDP成長率將由2.37%上修至5.10%。
在民間投資方面,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各國邊境防疫措施持續,故國人在國外消費支出續呈疲軟,不過受惠於國內經濟復甦力道強勁,台股屢創新高帶動財富效果,加上去年比較基期較低,故第一季民間消費成長2.08%,終止先前連續四季負成長態勢,對經濟成長貢獻1.02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近期國際產能持續吃緊,國內科技大廠為維持製程領先與擴充產能,積極擴大資本支出,故今年第一季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率高達25.5%,加上國內電信業者積極布建5G網路,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等綠能設施加速建置等,均有助於資本設備投資成長動能,概估第一季資本形成實質成長8.29%,對經濟成長貢獻2.03個百分點。
在外需部分,隨著國際景氣復甦,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持續擴展,加上終端需求回升,科技與傳產商品出貨與接單全面上揚,今年第一季進出口與外銷訂單表現亮眼,亦帶動國際原物料行情走高,由於外貿表現優於預期,概估第一季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4.53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在內需明顯復甦及外需續強的支撐下,國內外各主要機構紛紛上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今年經濟表現可望超過4.5%以上,不過仍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可能對台灣經濟產生影響,如各國疫情能否有效控制、疫苗普及速度、主要經濟體公債殖利率攀升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全球經貿不確定性及氣候變遷風險。

美債殖利率攀升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今年以來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快速上升,由2020年底的0.9%快速攀升至2021年4月初的1.7%,已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主要是因為需求快速回升與供應鏈緊繃,導致投資人擔憂通膨率將大幅上升,迫使聯準會提前收回貨幣寬鬆政策。在需求方面,隨著新冠肺炎疫苗在美國快速施打、美國重啟經濟活動、聯準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美國1.9兆美元財政紓困方案順利通過等,均有助於終端需求回升。
在供給方面,因防疫措施干擾及貨運運輸緊繃,使得原物料價格走高,加上近期全球供應鏈面臨不同程度的衝擊,從德州暴風雪、颶風,再到日本車用晶片廠大火,長賜輪擱淺蘇伊士運河等事件,進一步衝擊原已緊繃的供應鏈。根據IHS Markit的調查指出,供應商交貨時間拉長,且短缺問題正推高價格,工廠投入生產的成本逼近十年高點,連帶推升產品價格,令投資人預期企業可能將成本上升轉嫁給消費者。
因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大幅彈升,使得股票盈餘殖利率與公債殖利率之利差縮減,加上投資人擔心美國大規模的財政紓困方案可能助長通膨,導致聯準會提前升息,故近期全球股市自2月中旬的高點向下修正,其中又以美國科技股的下修幅度較大,回吐今年以來之部分漲幅。所幸聯準會主席等決策官員再三保證在經濟完全復甦前不會改變寬鬆貨幣政策後,美股近幾週已有效抵擋美國公債殖利率攀升、市場利率隨之走升的不利格局,近期股市已呈回穩跡象。然若金融情勢緊縮,導致企業及家庭難以取得營運、投資或消費所需資金,恐將再度拖累經濟復甦。
歐洲疫情復燃多國延長封鎖措施
歐洲近期病例數再起,多國重起封鎖措施再度引起市場擔憂。法國七日平均新增病例數量超過3.5萬例,為去年11月以來新高,故法國總統馬克宏於3月底下令法國進入第三階段的全國封鎖,封鎖持續時間至少為四週,將影響近1/3法國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德國七日平均新增病例數量超過1.5萬例,亦為今年1月以來新高,故德國總理梅克爾於3月23日宣布,將目前實施的封鎖措施延至4月18日。此外,目前義大利、匈牙利、波蘭、捷克等歐洲國家也都進入新一輪封鎖措施。
觀察歐盟疫苗施打狀況,發現其進展較美國與英國緩慢許多,截至4/4為止已接種一劑疫苗人口僅12.6%,反觀美國已達31.2%、英國達46.4%。歐盟疫苗施打進度落後,原因在於歐盟購買疫苗時須經過27國同意和冗長的行政程序,導致其與各大藥廠簽約時點遭延遲且晚於美國與英國,故藥廠依照簽約順序出貨,加上歐洲藥廠產能不足,皆造成歐盟實際獲取疫苗的時點較晚。此外,由於AZ疫苗開始在歐洲各國接種後,因出現零星血栓個案,讓歐洲多國暫停接種疫苗,使得民眾對AZ疫苗信任度也降低,亦影響疫苗施打速度,所幸歐洲藥品管理局於3月18日證實AZ疫苗安全且有效,令德、法、義等多數國家宣布重啟施打進程。
展望未來,若疫苗加速供給與施打,預料封鎖措施能於第二季開始逐步解除,搭配歐盟近期執委會將推行「數位綠色證書(Digital Green Certificate)」計畫,若要在歐盟裡面旅遊,可以使用該證書,它會紀錄使用者是否接種疫苗、最近有無檢測新冠病毒,或者是否已經從前一次的感染完全康復。該計畫可望提供已注射疫苗的歐洲民眾可在今年夏天就能安全無虞的外出旅行與工作,令旅遊觀光業的恢復趕上夏季旅遊旺季,將進一步支撐經濟。
近期政府打炒房動作頻頻
近期市場多關注台灣房市過熱議題,行政院亦於2020年12月3日拍板通過「健全房屋市場方案」,包括防炒作房市、房逃漏稅、防止房市資金氾濫、落實居住正義打造優質居住環境、持續辦理及中長期研議等規劃等。隨後,央行推出房貸針對性審慎措施、內政部完成不動產市場診斷指標研議、立法院通過實價登錄2.0,未來實價登錄門牌需完整揭露、禁止紅單轉售、預售屋簽定後30日內逐案申報等措施。
此外,立法院已於2021年3月29日初審通過房地合一稅2.0,確定回溯至2016年後取得房地、預售屋納入房地合一稅2.0。短期交易課35%以上重稅,由二年延長為五年,即二年內出售課45%,超過二年、未逾五年出售課35%。至於未來實際上路時間,將保留朝野黨團協商,但最有可能的時機點應為今年7月或明年1月。
根據央行的研究指出,影響房價因素包括住宅供需及相關制度,取得不動產貸款難易度、民眾對房地產價格的預期心理,以及土地與住宅政策、租稅措施、金融監理制度等,均會影響住宅供需及金融穩定。另外,從新加坡、香港與韓國的實證結果顯示,貸款限制措施有助減緩房貸信用成長,並抑制購屋需求,而平穩房價效果則以租稅工具較佳,惟亦受住宅供給面因素影響,如香港與首爾均因住宅嚴重供不應求,使得高房價問題不易解決。
整體而言,儘管此次房市管制,並不影響目前房市主力的首購族與大多數自住換屋族,然預期心理因素仍會使短期購屋人暫時以觀望因應,畢竟短期內除了央行房貸成數限縮,房地合一稅2.0也勢在必行,使得房市將處於政策調整適應期。所幸現階段國內市場以剛性需求的自住客為主,此部分受到政策打炒房的影響不大,加上市場尚有房貸利率處於歷史相對低檔、市場資金相當充沛、房產為國人投資避險工具首選、半導體業大舉投資的群聚效應將帶動相關房產的投資軌跡等利多因素,因此2021年國內房市交易結構將由2020年的價量齊揚轉為平穩的方向發展。

全球疫情由高峰轉為趨緩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至今已延續超過一年,全球確診案例也已突破1.15億人。所幸隨著疫苗順利問世,世界各國陸續施打疫苗與防疫措施的強化,全球COVID-19疫情於1月中旬達高峰後轉為趨緩,全球平均新增確診案例和病歿人數均出現明顯下降趨勢,每日新增確診案例從1月中旬的60多萬例逐漸下滑至2月底的42萬例,顯示疫情日益獲得控制,有助於全球經濟動能逐漸重回正軌。
回顧2020年各國的經濟表現,COVID-19疫情對各地區和產業的影響並不盡相同,能否快速有效地控制疫情是各國經濟表現優劣的一個關鍵因素。歐美疫情嚴峻,使得2020年美國與歐元區經濟成長分別衰退3.5%與6.8%,兩者皆創下歷史最大跌幅,反觀中國、臺灣與越南防控得宜,經濟表現相對較佳,故為全球少數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
其次,經濟結構也是決定復甦腳步快慢的關鍵因素,由於各國為防止疫情擴散,視疫情嚴重程度採取多項防疫措施,如邊境管制及入境後檢疫措施、非必要商店需關閉、餐廳禁止內用、維持宵禁等措施,衝擊服務業,特別是航空業、旅遊業、住宿餐飲業等的影響最大,故以這些行業為主的經濟體表現低迷,如2020年泰國經濟衰退6.1%,已接近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衰退幅度(7.6%),而防疫模範生紐西蘭也因為缺少國際觀光客挹注而使得經濟表現低迷。此外,在出口型經濟體中,生產電子產品、半導體和醫療產品的經濟體表現明顯較好,受疫情影響,各國採取嚴控措施,使得宅經濟及遠距商機需求持續熱絡,帶動電子和半導體需求創下新高,而汽車和傳統商品出口則萎靡不振,直到2020年下半年需求才漸次回溫。
美國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強化關鍵供應鏈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於2月24日在白宮簽署行政命令,下令針對包含半導體晶片、電動車大容量電池、稀土礦物和藥品等四項關鍵產品進行100天的審查,並且針對六個領域進行更廣泛的長期審查,關鍵領域則包含國防、公共衛生、通訊科技、交通、能源和糧食生產等領域。該行政命令指出,美國將與盟國合作可以建立牢固,有彈性的供應鏈,這表明國際關係將是該計劃的核心。故預計美國將尋求與台灣、日本和韓國在晶片生產以及包括澳洲在內的亞太經濟體的稀土夥伴關係。透過建立彈性供應鏈,並推動必要投資,維持美國的競爭優勢與國家安全。
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半導體供應鏈受到了打擊,因為世界上許多晶片都是在中國和台灣等地生產的,公共健康危機凸顯出美國在許多地區依賴國外供應鏈的問題,而半導體行業也是如此。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表示,近幾十年來,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製造能力中所占份額急劇下降。從1990年的37%下降到2020年的12%,目前台灣半導體產能全球市占率為 22%,其次是南韓 21%,日本和中國皆為 15%。然而在中國政府大力扶植下,到了2030年,中國半導體全球市占可能會攀升至24%。因此,美國認為重要產品皆過度仰賴中國的話,將會帶來安全風險。
重組供應鏈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由於全球高階晶片製造商有限,因此這些公司具有決定是否效仿美國的領先優勢,這樣做將需要其他政府的理解與合作。故美國自去年秋天以來,呼籲與台灣、日本和澳洲等擁有寶貴技術或資源的經濟體,一同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故美國和台灣於去年11月20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台美雙方聚焦五大主題,針對全球健康安全、科學與科技、供應鏈重組、投資審查基礎建設及能源、5G 等議題強化合作。
主計總處上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2月20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隨著各國陸續批准疫苗上市並接種,疫情影響可望在2021年逐步淡化,加上美歐政治不確定性消除,配合低基期因素、部分生產線轉移回台、新興科技需求暢旺等影響,使得台灣出口表現將大幅成長。其次,半導體廠商持續投資先進製程,加上受惠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大力推動綠能建設,吸引外商來臺投資,均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整體來看,外需續維持成長動能,而內需消費則轉為強勁復甦態勢,故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為4.64%,較上次預測上修0.81個百分點。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惠於國內半導體技術領先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不變,加上新興科技需求持續暢旺,且疫情加速全球企業數位轉型與遠距商機等因素,可望大量挹注我國出口表現。此外,台商回台投資帶動供應鏈在地化布局漸次成形,國內產業聚落趨於完整,有利於進口依賴程度下滑。故主計總處預測2021年輸出與輸入成長分別為5.05%與3.76%,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1.27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國內半導體龍頭大廠持續擴張資本支出,並帶動國內外相關供應鏈加深在地投資,加上台商回流國內設廠及增購設備陸續落實,電信業者布建5G網路,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等綠能設施加速建置,危老重建與都更等投資活動積極推展,及航空業者擴增機隊,可望延續投資動能,故主計總處預估2021年整體固定資本形成成長率為3.50%,較前次預測時上修0.31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83個百分點。
在民間消費方面,儘管疫苗已經開始在多個國家進行施打,然預期疫苗大規模施打時點可能落在第二季,甚至拖到第三季,台灣亦難立即重新開放邊境並恢復商務交流及國際旅遊,故今年國人在國外消費仍難以回復,國人持續將國外消費轉向國內。不過考量去年比較基期較低,加以國內外股市活絡,股價上漲,所得及財富效果均有助民間消費成長,故主計總處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可望超過10兆元,實質成長3.74%,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達到1.82個百分點。

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
英國與歐盟終於在2020年12月24日達成英國脫歐協議,協議已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歷時四年半的時間,英國和歐盟之間終於達成協議,排除無協議脫歐的疑慮,該協議包含了英國和歐盟如何共同生活,工作和貿易的新規則。
在商品貿易方面,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19年英國對歐盟的出口額2,940億英鎊(占英國出口43%),英國從歐盟的進口額為3,740億英鎊(占英國進口52%)。儘管協議確定英國與歐盟之間將不會有新的關稅或配額,然而作為兩個獨立市場的英國與歐盟,將為雙邊帶來更多的文書工作,如雙邊的貨物都須通過邊境檢查,英國出口商現在必須證明運往歐洲的貨物的來源,不僅是成品,還包括用於組裝它們的所有零件。如果企業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沒有正確填寫新的文件,則可能會導致通關港口出現延誤和積壓貨物。
此外,英國和歐盟已同意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仍留在歐盟)之間保持一個不嚴格的邊境管制,北愛爾蘭將繼續遵守歐盟的許多規定,這意味著貨車無需檢查即可繼續越過邊境。但是,某些從英國其他地區(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運抵北愛爾蘭的商品將需要進行新的檢查,需要檢查食品,例如肉、魚和蛋,以確保它們符合歐盟標準。
不過,協議中並沒有包括占英國經濟80%的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故自1月1日起,英國金融公司將失去全面進入歐盟的權限,想要服務歐盟客戶,總部設在英國的機構必須被授予「等效性權利」,然而到目前為止,歐盟只授予兩項金融活動的金融市場准入權(衍生品清算所和愛爾蘭證券交易),這將衝擊英國的金融服務業發展。
中歐投資協定完成談判工作
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始於2013年,在經歷35輪談判後,中國與歐盟於2020年12月30日終於完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的談判。不過,儘管談判已經完成,但相關文本轉換成正式法律文本,加上該協定還需要得到歐盟各國政府和歐洲議會的投票同意,故協定距離真正實施可能還需要一年時間。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對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呈指數成長,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和高科技領域。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統計,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累計流入近1,200億歐元,而歐盟對中國的投資則超過1,400億歐元。故該協定在中國行業開放、國有企業約束、透明度、強制性技術轉讓、可持續發展、爭端解決方式等方面取得一些進展。
在歐盟企業的市場准入方面,中國對製造業作出了重大承諾,歐盟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中約有一半來自製造業,其中汽車業占28%,基礎材料占22%,其中包括電動汽車、化學藥品、電信設備和保健設備的生產;中國還承諾對歐盟在各種服務領域的投資作出承諾,例如雲端、金融、私人醫療保健、環境、國際海上運輸和與航空運輸相關的服務。
此協定也將是中國第一份履行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全面透明補貼規則的協議,透過對中國國有企業制定非常明確的規則,補貼的透明度以及禁止強制性技術轉讓和其他扭曲性行為,將有助於歐盟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對於中國來說,隨著美中緊張關係日益升級,中國希望進入歐盟市場以對抗與美國之間的摩擦,並且透過投資收購等方式來改善自身的技術不足之處。
2021年經濟不確定因素
 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與後續疫苗分配仍是影響2021年全球與台灣經濟的重要關鍵因素,儘管近期疫苗研發朝正面發展,多個國家已開始進行施打工作,然初期疫苗數量有限,要符合群體免疫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疫情復發之風險依然存在,將使得全球經濟復甦力道減緩。
此外,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財政資源及釋出貨幣,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來挽救經濟危機及金融風險,不過由於當初設定的疫情結束時點與實際情況有異,使得疫情結束前政策資源告罄,且此一情況恐將持續至2021年首季或更長時間,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加上這些政策連帶使各國政府債務遽增,股市與經濟基本面脫節,亦加深經濟金融潛在風險與脆弱性,對於台灣經濟表現和金融市場,也都可能造成不確定性。
最後,美中貿易戰引發廠商產能遷移及調整,台商回台投資為近2年台灣內需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2021年,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一般預期美中對抗局面仍難扭轉,只不過有別於川普政府作法,預期拜登將以多邊組織及既有的貿易規則來施壓中國,不過目前美國仍受疫情所苦,故拜登上任後,施政將先以控制疫情及復甦經濟為主,對於中國的制裁行動能否持續仍未可知,倘若美中貿易衝突持續或進一步升高,將可能影響中國經濟表現,進而影響兩岸貿易,也成為2021年影響景氣走向的重要因素。

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
近期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朝正面發展,輝瑞藥廠(Pfizer)於11月18日公開最後階段試驗的完整數據分析,顯示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疫苗有效性達95%,遠高於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所擬定的50%,12月2日,英國緊急批准了輝瑞和BioNTech的疫苗,成為第一個批准COVID-19疫苗授權的西方國家。莫德納(Moderna)公司亦於11月30日表態疫苗後期試驗數據顯示防護力達94.1%,且無嚴重安全性疑慮,故向歐美國家申請緊急使用授權。
因疫苗施打與疫情敏感行業的復甦息息相關,未來的疫情發展將取決於各國政府的疫苗施打綱領、藥廠疫苗數量、以及疫苗相關不確定性因素。由於剛開始的疫苗數量有限,故原則上將優先施打給第一線醫護人員,接著是年長者與病患,最後才是健康的年輕人,需要施打6~7成左右的人口,才具有群體免疫力的效用,故即使近期疫苗順利問世,但要符合群體免疫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成。此外,由於疫苗需要極低溫的存放空間,所以要將疫苗從藥廠運送到人們手上可能會帶來一些挑戰,疫苗的冷鏈儲運要求,將導致偏遠地區與落後地區可能會出現無法公平分配的問題。
全球最大自貿協定RCEP完成簽署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自2012年11月開始啟動談判工作,歷經8年時間,中間雖有印度莫迪總理以RCEP違反印度國家利益為由而宣布退出,不過其餘的15個成員國(東協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與紐西蘭)仍啟動法律文本審核工作,並於2020年11月15日順利完成簽署。該協議涵蓋約23億人口,約全球人口的1/3,經濟總量高達26.2兆美元,貿易總額約占全球28%,整體關稅廢除率高達91%,堪稱是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RCEP成員國外交部網站上的協議副本[1],基本結構包括20章,使得RCEP成為全面的貿易協議,其中包括在商品、服務、投資、知識產權、競爭、貿易救濟、電子商務和爭端解決等領域的承諾。該協議必須至少由6個東盟國家和3個非東盟簽署國批准,方可生效,一般預計最快在2021年下半年才可能正式啟動。
考量到RCEP成員國之間現有的雙邊或較小的多邊貿易協定,許多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已經很低,加上從目前所公布的關稅減讓表來看,仍有少部分產品要拖到二十年才會降到零關稅,且調降速度仍以逐年調降為主,因此直接經濟效益有限。不過對於原本沒有雙邊貿易協議的國家之間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如中國與日本、日本與南韓。
RCEP簽署使得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更為牢固,台灣被排除在外有加劇經貿邊緣化之隱憂。據海關資料顯示,2019年台灣出口金額為3千2百億美元,而台灣對RCEP成員國出口1千8百多億美元,其中有7成以上的產品受惠資訊科技協定(ITA)而享有零關稅優惠,而有23%的產品出口仍需要面臨關稅,主要集中在石化、紡織、機械、鋼鐵與塑膠等產業。不過,此次RCEP的關稅調降多為10年以上期程,且中國對日韓較為敏感性產品(工具機、塑化)則排除降稅,加上台灣本身已有部分產業隨新南向政策而將產能轉移至東協國家,故對台灣短期衝擊較小。儘管RCEP成立後的關稅衝擊有限,不過此次RECP簡化原產地規則、投資及部分服貿章節皆適用單一市場,有利區域供應鏈整合,所以仍會帶動國內傳產進行海外產能建置及供應鏈聯盟布局。
台灣2021年經濟展望仰賴內需
主計總處於11月27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國內疫情控制得宜,配合政府多項振興方案帶動,令國人在國內的消費大幅成長,然近期歐美多地疫情復燃,使得邊境持續嚴格管控,國人在國外消費仍呈劇減態勢,大幅拖累民間消費,故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從上次預測的-0.75%下修至-1.31%。不過受惠於5G、高效能運算、遠距商機等需求持續擴增,使得國內電子產品出口表現亮眼,故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從0.62%上修至2.36%,外需成為帶動今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故預測2020年經濟成長為2.54%,較上次預測上修0.98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疫情影響可望在2021年逐步淡化,全球經濟因此轉佳,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明年全球經貿成長將優於今年表現,傳產商品出口漸次回穩,而電子業仍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蓬勃發展,外需市場表現料維持穩健。在內需方面,配合低基期因素,景氣復甦帶動消費動能,加以政府大力推動綠能建設,吸引外商來台投資,均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故內需市場對經濟成長將有較大支撐力道。主計總處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率為3.83%,較8月預測數(3.92%)微幅下修0.09個百分點,明年經濟表現將優於今年。
[1] https://www.dfat.gov.au/trade/agreements/not-yet-in-force/rcep/rcep-text-and-associated-documents

美歐第三季經濟表現反彈
美國方面,根據美國商務部10月29日公布美國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初值,Q3 GDP季增年率由Q2的-31.4%大幅彈升至33.1%,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增幅,成長貢獻主要來自於個人消費支出強勁回升。不過該數據僅反映出經濟重啟後的反彈,不代表美國經濟現況已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因為和去年同季相比,美國第三季經濟成長為-2.9% (第二季為-9.0%),連二季經濟衰退。此外,近期美國單日確診人數再度突破新高,恐拖累經濟復甦速度,加上新一輪財政刺激法案躊躇不前,使得美國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
歐元區方面,受惠多個國家放寬防疫封鎖限制,帶動經濟加速復甦。根據歐盟統計局於10月30日公布,歐元區19國Q3 GDP季增年率由Q2的-11.8%轉為成長12.7%,創下統計局自1995年開始追蹤該項數據以來最大升幅。不過,與美國相似,與2019年同季相比,歐元區Q3 GDP仍衰退4.3%,不過衰退幅度較Q2的14.8%明顯好轉。然而,歐洲近期疫情持續升溫,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和法國政府於10月底宣佈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封鎖,非必要企業和餐館將關閉數週。多國政府重啟封鎖措施,反映在高頻數據(Google人流數據)開始惡化,第二波疫情或將拖累經濟恢復速度並打擊企業信心,恐令歐洲經濟再度陷入衰退。
中國十四五規劃著重擴大內需與科技自主
中共19屆五中全會於10月29日在北京閉幕,這次會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著眼擴大內需,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並宣示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十四五規劃」上,此次並未提及具體經濟成長目標,規劃內容指出經濟發展主軸將以「雙循環」方式,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此外,面對美國的科技防堵,規劃將達成大陸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創新」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品質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在「2035年遠景目標」方面,基本目標是希望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並且實現中等收入全體廣大。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法治國家、文化強國、美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主計總處公佈第三季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30日公布第三季GDP概估值,儘管民間消費續呈衰退,然受惠於陸廠急單效應、遠距商機與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暢旺,使得國外淨需求表現優於預期,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3.33%,較8月預測數2.01%提高1.32個百分點,若第4季GDP維持先前的預測不變,則2020年GDP成長率將由1.56%上修至1.90%。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惠於5G布建、遠距商機及電子新品陸續上市,加上美國對華為禁令生效前之提前備貨效應,使得第三季出口年增率由負轉正。進口方面,國際油價續居低檔,相關廠商原物料採購仍舊保守,故第三季進口年增率續呈衰退,惟衰退幅度已漸趨緩,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3.20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時提高2.79個百分點,是推動第三季GDP年增率上揚的主要原因。
在資本形成方面,雖然營建工程投資持續成長,然受到半導體設備的比較基期較高影響,概估第3季資本形成(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實質成長2.04%,對經濟成長貢獻0.46個百分點 (8月預測貢獻1.27個百分點)。在消費部分,受疫情衝擊,國人在國外之消費續呈大幅衰退,所幸國內防疫得宜,加上政府多項振興方案陸續推出,有助於抵銷部分降幅,概估第三季實質民間消費衰退1.51%(8月預期衰退0.04%),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78個百分點(8月預測負貢獻0.02個百分點)。
展望2021年台灣經濟,綜合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看法,疫情影響可望在2021年逐步淡化,加上低基期因素,預期2021年全球經貿表現可望較2020年轉好,不過仍須注意各國經濟復甦步伐不一,由於主要經濟體扮演全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角色,其復甦動能也影響了全球貿易表現,各地區復甦不同步可能牽動台灣出口表現,進而對2021年經濟產生影響。
再者,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投入財政資源及釋出貨幣,透過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及貨幣寬鬆政策雙管齊下來挽救經濟危機及金融風險,然政策資源因疫情而告罄,且此一情況恐將持續至2021年首季或更長時間,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因政策空窗期而產生新的風險,對於台灣經濟表現和金融市場,也都可能造成不確定性。最後,隨著美國大選落幕,美國新任總統對於中國的制裁行動能否持續仍未知,故美中科技戰後續發展亦成為2021年另一項影響景氣走向的重要因素。

美國總統選舉進入最後倒數階段
 距離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已經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球都關注美國大選結果將對全球經濟局勢的影響。從現任美國總統川普跟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民調支持度來看,拜登在全國民調上持續領先川普約7~9個百分點,但在真正決定勝負的關鍵搖擺州[1],川普落後拜登的民調差距仍有限,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郵寄投票比例恐將提高,使得計票時間更長且可能產生爭議。此外,近期川普染疫,川普病情將對市場與選情投下的更多不確定因素。
就目前雙方主要的競選政策來看,在稅制方面,川普主張延續2017年的減稅政策,並希望延長稅改措施至2035年,調降薪資稅與資本利得稅;拜登主張針對高所得個人及大企業皆調高稅率,藉此降低貧富差距及增加政府稅收。在能源環保政策上,川普支持石化能源,追求美國能源獨立,放寬環保法規限制;拜登則特別偏重清潔能源及環保,並重申要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至於在對中政策方面,雙方對中國皆展現強硬、壓制其發展的立場,但方式不同,川普採取「美國優先」及單邊主義,威脅不重新談判協議就加徵關稅,主張和中國全方位脫鉤,對中國製產品加徵關稅,鼓勵製造業從中國回流,並在高科技戰略領域和中國競爭;拜登則傾向與美國傳統盟友重修舊好,透過多邊組織來施壓中國。
歐洲疫情再度爆發
自歐洲疫情在8月復燃,多數國家的單日新增病例數近期更突破3、4月時第一波疫情的高峰,導致部分國家再度實施防疫限制措施,如疫情最為嚴重的西班牙於首都馬德里實施為期14天的防疫限制措施、法國亦將全境劃分4個類別的警戒區並在其中分別實施為期15天不同層級的限制措施、英國政府則禁止英格蘭地區6人以上集會,且民眾違反隔離相關命令者將與以鉅額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防疫限制措施並不如第一波疫情時實施的封鎖措施嚴格,故影響歐元區經濟有限、景氣回升方向不變。儘管如此,疫情再度爆發仍使得服務業遭受重創,9月服務業PMI終值從8月的50.5跌破榮枯線關卡來到48,創四個月來新低,再度陷入衰退。然而製造業表現不俗,歐元區9月製造業PMI從8月的51.7攀升至53.7,主要受惠於德國經濟走強,德國疫情控制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好。
台灣零售餐飲業營業額表現逐月回溫
今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使得國外觀光客來台和國人出國旅遊禁令至今尚未完全解除,故受疫情衝擊最大的產業莫過於觀光產業。不過有鑑於國內疫情控制得當,使得民眾外用餐和旅遊意願逐步回升,加上政府適時推出多項振興經濟和紓困補貼政策,有助於帶動民間消費,故自5月起零售餐飲業營業額年增率已呈現逐月走高態勢,7、8月零售餐飲業營業額成長率已由先前的衰退轉為成長。
展望未來,零售餐飲業因邊境管制所引發國人在台消費動能及政府振興方案效應可望持續,將有助營收成長動能延續;惟旅遊住宿業因國際邊境管制強度仍未明顯下降,加以都會區住宿服務業價格競爭激烈,與政府旅遊補助陸續用罄,降低旅客出遊意願,亦拖累住宿服務業者的營運表現。
 
[1] 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亞利桑那州、賓州、威斯康辛州與密西根州

美中科技戰再度升級
自去年5月起美國商務部就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禁止華為在未經美國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從美國企業購買零組件及取得技術。儘管在過程中美國為減緩進出口管制的影響,多次給予華為90天的臨時許可證。不過隨著疫情延燒全球,川普總統多次批評中國隱瞞疫情,使得美中關係惡化。
今年5月,美國對於華為的禁令再度升級,不僅宣布這次給予華為的臨時許可證是最後一次的延長外(寬限期已於8月13日屆滿),美國又進一步擴大對華為的限制,要求晶片製造商在利用美國技術及軟體替華為或被列入名單的相關企業生產晶片時,都必須取得美國的同意。
此外,為防止華為透過其它關係企業及購買既有的產品來取得晶片,今年8月中,美國政府還將38家華為相關企業列入黑名單,並將限制和許可範圍擴大到晶片設計等軟體工具和半導體製造設備,都必須經過美國的允許。同時,美中對抗已從半導體擴張至軟體應用程式,美國於8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在45天後與抖音(TikTok)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與微信中國母公司騰訊進行交易。不過,該命令並沒有具體說明禁止交易的範圍,所以目前仍無法確定禁令涵蓋的範圍。
整體來看,美中緊張關係全面升級,將戰火延伸到科技和網路領域,加上近期美國拉攏國內晶片龍頭大廠前往美國投資,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心的台灣,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美國制衡中國科技優勢的重要拉攏對象,未來不排除可能演變成美中兩大陣營壁壘分明的局面,廠商將被迫選邊站。此外,抖音和微信都有龐大的用戶群,如果未來蘋果手機無法上架這些應用程式,可能會導致蘋果手機銷量下滑30%左右。由於台灣電子業與蘋果供應鏈關係甚深,若禁令範圍涵蓋過廣恐影響台廠營收表現。
美國聯準會將採取平均通膨目標政策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今年的全球央行年會上發表演說,宣布了一項重大政策轉變,就是聯準會將正式引入“平均通膨目標(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 strategy)”的政策,將通貨膨脹率目標由原先的年增2%,改為在一段期間內的平均通膨率達到2%。在此框架下,表示聯準會可以忍受一段時間內物價上漲超過2%,用來平衡先前其他時段的物價漲幅低於目標值。受疫情衝擊,今年美國經濟大幅衰退,因此通膨率在短期內很難持續超過2%,故外界預期美國利率可能會有一段時間都維持在較低的水準。
事實上,自聯準會於2012年採用2%的目標以來,通膨率已跌至其目標以下,核心個人消費支出(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價格)平均僅約為1.6%,除了在2018年Q3有短暫達到過2%之外,其餘的時間點都在2%以下。長期停滯的低通膨現象,已為當前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聯準會表示即使在強勁的經濟中,長時間存在的通貨緊縮將壓低民眾對未來通膨的預期,進一步影響利率,使得貨幣政策的效果並不易傳遞至實體經濟。因此,美國聯準會採取“平均通膨目標”來推升通膨預期,如果過去幾年的通膨都低於目標值,那麼市場對於未來幾年的通膨預期將超過目標值。
此外,過去全球各大央行的貨幣政策架構,主要都是以「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理論作為基礎,就是失業率與名目薪資率呈現負相關的一條曲線。當失業率很高的時候,薪資水準降低,將引導物價走低;相反的,當失業率低時,薪資水準提升就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然而,此次美國聯準會宣布採取平均通膨目標政策,此舉意味著當失業率下降時,聯準會並不會傾向於馬上採取升息動作。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4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下修2020年經濟成長數據,2020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1.56%,較5月預測下修0.11個百分點。此次下修原因在於民間消費衰退幅度遠高於預期。
有鑑於全球疫情尚未獲得有效控制,國境封鎖至今仍未完全開放,令國人在國外之消費大幅衰退,在國內之消費也因為上半年民眾配合實施相關防疫措施,減少外出而受到約制,民間消費大幅衰退成為拖累今年經濟成長率之主因,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75個百分點,較上次預測增加0.63個百分點。
在民間投資方面,儘管疫情與美中關係不確定性衝擊部分企業投資意願,然受惠於國內半導體廠商資本支出續增,臺商回流計畫陸續落實,電信業者布建5G網路及離岸風電等投資進度延續,可望維繫投資動能,預測2020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2.41%;在對外貿易方面,受各國邊境管制影響,來台旅客及國人出國人次同步劇減,致服務貿易之旅行收入與支出大幅滑落,預測2020年全年實質輸出與實質輸入均呈現負成長,由於輸入跌幅遠高於輸出跌幅,故預估國外淨需求項目對於今年經濟成長貢獻0.62個百分點。
此外,主計總處首次公布2021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3.92%,基期偏低是反彈主因,加上預期在明年邊境開放下,民間消費將較今年大幅成長,且IMF預測明年貿易量將由負轉正,外需貢獻亦可望明顯增強。整體而言,民間消費及外需貢獻是支撐明年景氣的重要動能。

主要經濟體第二季GDP表現大幅衰退
在美國方面,疫情迫使美國在第二季採取嚴格管制措施,使得民間消費與投資雙雙熄火,占GDP比重近7成的個人消費支出第二季年減幅度高達10.7%,特別是在服務消費項目,由於受到娛樂服務、餐飲服務和住宿的減少,服務消費由上季的-1.1%大幅減少至-14.7%,而民間投資也因工廠關閉、邊境限制和產業停產而抑制企業投資意願,第二季民間投資年減幅度亦為-17.9%。整體而言,美國第二季GDP衰退9.5%,是自1947年以來萎縮最嚴重的一季。近期美國再度出現第二波疫情高峰,初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再度回升,使得景氣復甦更加不確定。
在歐元區方面,由於出口、消費支出及投資等項目出現全面衰退,歐元區四大經濟體(德國、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第二季GDP呈現雙位數衰退,皆創下歷史性跌幅。故整個歐元區第二季GDP年減幅度高達15.0%,創下自1995年開始統計以來最大萎縮幅度。不過隨著疫情封鎖措施逐步放寬,需求出現反彈,製造業活動回溫, 歐元區7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8,為近1年半以來首次擴張,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產出和新訂單成長。惟近期歐洲境內部分國家如西班牙、法國與比利時等國的病例數再增,恐再度打擊企業與消費者信心,進而拖累景氣復甦力道。
在中國方面,由於疫情最早是從中國武漢擴散到各地,使得經濟活動被迫停擺,故疫情衝擊主要反映在第一季經濟上。有鑑於中國境內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加上官方大力推動財政及貨幣政策來挽救經濟,令供給及需求端持續回溫,中國第二季GDP年增率由第一季的-6.8%上升至3.2%,不過上半年經濟表現仍為負成長(-1.6%)。儘管近期實體經濟數據已明顯改善,然長江流域的水患問題尚未全面消退,又有蝗蟲大軍入侵中國雲南,對於中國的糧食供應恐將造成影響。
全球債務規模創新高
近10年來在全球極低利率之金融寬鬆環境下,非金融企業大舉發債,加以政府擴大舉債,2019年全球債務總規模已達到255兆美元(債務相當於GDP 的322%)之歷史新高,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還高出40個百分點。其中,美國、法國等部分國家之非金融企業及政府債務皆已達到該國之歷史高點。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近乎停擺,為減緩疫情對經濟帶來之衝擊,企業與政府大量舉債,以期支持經濟渡過難關。根據國際金融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債務在2020年第一季激增至258兆美元,債務相對於GDP比率已達到創紀錄的331%,且自今年3月份以來,各國政府、公司、金融機構和家庭的債務累積速度加快,國際金融協會表示今年第二季總債務發行總額創下了12.5兆美元的驚人記錄,而2019年季度平均為5.5兆美元。
雖然財政政策可有效降低經濟損失及保護生產力,以維持經濟復甦之動能,然而,疫情衝擊與各國大規模擴張財政支出,將導致政府債務居高不下,財政風險升溫,特別是那些在疫情爆發前就已債台高築之經濟體,未來恐將面臨財政風險管理問題。故在疫情結束之後,如何管理財政風險與恢復財政健全,將是疫情後各國擬訂財政政策之重點。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二季GDP概估值
儘管國內疫情控制相對其他國家表現優異,然受疫情影響,各國採取邊境封鎖,民眾海外消費銳減,加上國內實施社交距離管制,民眾減少外出與避免室內集會活動,令民間消費大受打擊,故主計總處7月31日公佈台灣今年第二季GDP概估值為-0.73%,較5月預測數下修減少1.23個百分點,併計第一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0.41%。
觀察此次主計總處將今年第二季GDP下修,主要是在民間消費項目明顯衰退,從原本-2.08%大幅調整為-5.13%,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從-1.09個百分點下修至-2.69個百分點。若就資本形成項目(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來看,受惠於電子產品接單暢旺、5G通訊及高效能運算需求持續熱絡,加上主要半導體業者持續投資先進製程,故第二季資本形成對經濟貢獻度仍為正成長,從原本1.58個百分點上修至2.19個百分點。在外需方面,傳產需求疲弱,原物料價格下跌,惟疫情亦同步催化遠距商機、半導體、資通訊等電子產品需求續強,抵銷部分減幅,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0.10個百分點。
展望下半年國內經濟表現,在內需方面,國內進入解封階段,民眾外出用餐和旅遊意願逐步回升,加上振興方案及安心旅遊等政策將促進消費回溫,且電子業擴廠投資等需求仍強勁,內需表現將較上半年改善;外需方面,儘管各國陸續重啟經濟活動,然全球疫情依舊嚴峻,限縮景氣復甦力道,加上邊境管制,海外觀光活動暫停,外需表現難以樂觀看待。故預期在內需復甦帶動下,台灣經濟成長率將逐季回升。

全球經濟復甦之路充滿挑戰
自5月以來各主要國家陸續重啟經濟活動,各國解除人員移動禁令和邊境管制措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大規模重啟營運,零售商店和娛樂場所的人流數據逐步改善,使得整體經濟需求回溫,帶動國際油價與原物料價格走揚,全球製造業景氣在6月紛紛止跌回穩,亞洲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全面回升,歐元區的PMI指數也創下近4個月來的高點,美國與英國的PMI甚至回到景氣榮枯線50以上。
不過全球疫情依舊險峻,全球確診案例已突破千萬,死亡人數亦超過51萬人。其中累計確診案例以美國最多(260萬例),其次是巴西(134萬)、俄羅斯(63萬)、印度(54萬)、英國(31萬)等,加上近期每日新增確診案例均超過16萬例,顯示這波疫情流行距離結束還未見盡頭。再者,部分國家第二波疫情反撲,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解封後均再度出現群聚感染,美國已有16個州宣布暫停或重新檢討解封計畫,德國為阻止肉品工廠疫情擴散亦重新恢復該地區的封鎖措施,使得市場擔憂經濟復甦速度再度受到疫情影響而放緩,未來仍須留意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發展與二次疫情風險。
近期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走向
在美國方面,有鑑於當前疫情對經濟活動、就業及通膨之龐大壓力,並對中期經濟展望造成重大風險,故6月聯準會決議維持基準利率在0-0.25%目標區間不變,直到確認美國經濟已能安然度過近期危機。
在歐洲方面,歐洲央行(ECB)6月利率會議雖然續維持三大基準利率不變,不過鑑於疫情造成嚴重的工作和收入損失以及對經濟前景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消費者支出和投資大幅下降,對於歐洲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故ECB宣布將疫情緊急購債計劃 (PEPP) 再加碼6,000億歐元,使得PEPP計畫總額高達1.35兆歐元,並且延長該計畫期限,由原本的2020年底延長到2021年6月,所有PEPP計畫到期的本金到2022年前都會進行再投資,以保證市場上的流動性充足。
在日本方面,日本央行續維持短期政策利率及長期利率目標不變,且維持其資產購買計畫不變。此外,為了因應疫情對日本企業的衝擊,日銀將企業資金調度援助額度從原先的75兆日圓擴大至110兆日圓,其中20兆日圓為商業票據與公司債收購措施,90兆日圓(原先為55兆日圓)為因應疫情的特別市場操作(提供企業實質上無利息/無擔保的融資)。
國內推出振興券與安心旅遊方案
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去年來台旅客(來台目的包含工作、觀光、探親與求學等)超過1千1百萬人次,然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前5個月來台旅客僅剩1百25萬人次,且4月與5月來台人數皆不到5千人次,加上全球疫情嚴峻,使得國外觀光客來台和國人出國禁令至今均未解除,故受疫情衝擊最大的產業莫過於觀光產業。此外,疫情亦不利於零售與餐飲業表現,今年前5個月零售與餐飲消費分別衰退3.6%與9.9%。
因此,行政院推出的「振興三倍券」將於7月15日起上路,民眾可透過支出1,000元換取3,000元消費券,預計總發放規模為500億元,預估將可帶來約1,000億元商機。另交通部亦投入39億元的經費,於7月1日起推出「安心旅遊」,補貼民眾住宿觀光消費以刺激國旅,預期可帶動約638萬人次出遊,創造直接及間接觀光效益約235億元。兩項振興措施可望帶動下半年民間消費回升。

全球陸續重啟經濟活動
觀察近期全球疫情發展,有鑑於歐美疫情已漸趨緩,多個經濟體紛紛出台復工政策,美國各州相繼解除「居家隔離令」;義大利和西班牙於5月初皆宣布進入解封的第一階段,義大利開放製造業和建築業復工、西班牙正式恢復商業活動,允許餐廳提供外帶服務;德國允許所有商店恢復營業;法國亦允許疫情較緩和的綠色區域內的所有商店重新營業。
儘管各國積極重新啟動經濟活動,然從近期的經濟復甦活動情況來看,速度並沒有想像中快。據IHS Markit所公布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指數來看,美國5月PMI從4月的11年新低36.1回升至39.8,歐元區5月PMI則從歷史新低33.4回升至39.4。即便歐美5月製造業PMI回升,但仍低於50景氣榮枯線,且新訂單與整體產能依舊大幅下滑。不過整體而言,隨著經濟解封,歐洲製造業正逐漸走出疫情的最低潮,然美國近期則受到美中緊張局勢升溫、示威抗議遍地開花的影響,動盪不安的局勢令經濟復甦之路更加難行。
美中緊張關係全面升級
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批評中國隱瞞疫情,並且對於病毒起源地的說法,美、中頻頻隔空交鋒。5月上旬美國採取行動,阻止政府退休儲蓄基金投資中國的股票;5月14日川普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對於中國政府沒有控制疫情病毒感到失望,不排除全面切斷美中關係。
5月15日美國升級對華為的出口限制,要求廠商將使用了美國的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晶片供貨給華為時,必須先取得出口許可證,即使是在美國以外生產的廠商也不例外;5月29日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宣布切斷資金。
再者,為了預防中國利用美國敏感技術和知識產權來達到軍事現代化目標,進而對美國造成威脅,因此將嚴格審核並限制中國學術/工作交流的赴美簽證,此舉將是川普政府首度禁止特定的中國學生入境美國。最後,為保護美國金融體系的健康,亦將嚴格審查中國企業與資本的赴美上市與投資,如瑞幸咖啡假帳事件引爆的一連串金融誠信問題。
此外,近期中國強推香港版國安法,美國總統川普譴責北京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一國兩制已成為一國一制,香港不再被視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地區,因此於5月29日宣布將撤銷香港特殊貿易待遇,香港不再符合美國法律自1997年7月以來給予的特殊待遇。特殊待遇包含取消引渡協議和雙重用途技術的出口管制;修改美國國務院對香港的旅行建議;取消香港作為獨立關税區的待遇;制裁直接或間接侵犯香港自治、自由的中國和香港官員。
不過,美國單方面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對於香港的貿易影響有限。儘管美國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但根據香港官方數據,2019年從香港出口到美國的金額約3,040億港幣,其中有77%是從中國大陸經香港再出口到美國的,這些出口不被視為香港的出口,本來就不享有特別的海關待遇,而香港製產品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為36.7億港幣,香港對美國出口份額僅為7.7%,故即使美國提高香港的關稅,對於香港貿易影響有限。然香港是美國投資的重要地區,且香港作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銀行業是香港金融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而美國金融機構亦積極參與其中,故取消香港特殊優惠待遇後,將不利於雙方的商務往來及工作交流。
整體來看,在疫情爆發前,美中關係已經因為先前的貿易戰和網絡間諜指控而變得高度緊張。現在雙方又在COVID-19病毒隱匿與香港問題上針鋒相對,使得美中緊張關係全面升級,將戰火延伸到科技和金融領域。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5月28日更新國內經濟成長預測,儘管國內防疫得宜,不過仍影響民眾出門消費意願,且多數企業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減少出差與聚會,加上各國邊境管制影響,國際觀光客與商務客來台人數驟降。疫情衝擊部分產業營運,減班休息人數大增,以及國內餐飲與觀光旅遊等服務消費受限,故主計總處下修2020年民間消費表現,民間消費年增率為-0.24%,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轉為負成長,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0.24個百分點(較2月預測下修1.06個百分點)。
在貿易表現,各國採取嚴格管制措施來防止疫情擴散,全球需求大幅下滑,使得國際各主要預測機構皆同步下修全球經濟成長表現,貿易動能亦大幅衰退,加上國際油價走低,亦影響國內相關產品出口表現。所幸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回台擴增國內產能對出口之正面效果延續,加上5G、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等新興應用持續發展,均有助於抵銷負面衝擊,故主計總處預估2020年實質輸出負成長3.10%,實質輸入負成長4.23%,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0.28個百分點(較2月預測增加0.04個百分點)。
整體來說,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結果,在考量政府紓困振興方案對經濟的帶動效果後,2020年國內經濟成長率為1.67%,較2月預測下修0.70個百分點。展望未來,目前國內疫情已明顯趨緩,政府開始進入經濟振興階段,紓困和振興措施規模目前已達1.05兆新台幣,約占GDP的5.4%。若主要國家的疫情能夠在6月底前獲得有效控制,預期下半年出口將逐步回升,配合穩定的民間投資和政府加大支出,經濟活動將逐步回到正軌。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
觀察近期國際經濟情勢,2月新冠肺炎疫情由中國擴散至亞洲地區,3月蔓延至歐美各國,疫情肆虐全球,大部分的國家採行嚴厲封鎖措施來防止疫情擴散,企業面臨大規模的停工與減班,導致經濟需求幾近停擺,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和歐洲)第一季GDP成長同步萎縮,顯示疫情已對全球經濟帶來顯著衝擊。為此,各主要國際預測機構同步下修2020全球經濟展望,預期今年世界經濟將陷入衰退。
觀察各主要國家今年第一季經濟數據表現,以美國來看,美國第一季GDP年增率為0.3%,季增年率為-4.8%,是金融海嘯以來的最大減幅。美國第一季經濟表現大幅下滑主要反映在個人消費支出、非住宅固定投資、出口和私人庫存投資的萎縮,所幸仍有住宅固定投資、聯邦政府支出以及地方政府的正向貢獻抵銷部分跌幅。不過,美國疫情自3月中才開始爆發,第一季經濟數據尚未完全反應疫情的影響,4月製造業PMI與非製造業PMI皆同步萎縮,加上近期美國連續6周累計超過3千萬人請領失業救濟金,遠遠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凸顯出經濟狀況嚴峻,4月失業率恐飆升至雙位數以上,預料第二季經濟將為負成長表現。
在歐元區方面,疫情嚴重衝擊歐洲經濟活動,且歐元區4個主要國家(德國、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皆為疫情高感染率的國家,加上歐洲封鎖措施出台較美國更早、範圍更廣,故第一季經濟衰退情況比美國嚴重,故今年第一季經濟表現為負成長(-3.3%),衰退幅度也創下2009年以來的新低。儘管目前歐洲已出現疫情減緩跡象,歐洲各國逐漸鬆綁封鎖措施,但5月才開始陸續解封,且重啟經濟活動的過程也要預防疫情再度爆發,故預計歐元區第二季的GDP表現會更糟。
在中國方面,疫情自1月於中國武漢開始爆發,故疫情對於中國第一季的影響最為明顯,第一季GDP年增率由去年第四季的6%暴跌至-6.8%,為1992年中國開始公布季度數據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衰退原因在於2月製造業一度停工停產,即使復工後,產能利用率仍未恢復至過往水準,且嚴格的防控措施使得消費市場大幅萎縮,第一季工業生產年增率、實質零售年增率與居民實質人均消費支出皆呈現衰退。展望未來,儘管海外需求依舊疲弱,不過隨著各國陸續解封,需求亦將逐漸回溫,加上中國境內疫情已獲得控制,經濟活動改善,第二季中國經濟表現應會比第一季好轉。
近期國際油價波動加劇
國際油價近期出現劇烈變化,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嚴重影響各國經濟動能。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所形成OPEC+在4月14日達成減產協議,同意自5月起每日減產970萬桶,約占全球供應逾13%,創下史上最大減產規模。
然而因庫存過剩致美國儲油設施嚴重短缺,投資人無法進行實物交割而瘋狂賣出,造成西德州(WTI)5月期貨期貨單日暴跌 55.9 美元,收在每桶 -37.63 美元,單日跌幅高達 306%,且出現負值油價,為歷史新紀錄。事實上,受到疫情蔓延全球,主要國家製造業活動近乎停擺,航空業減班停飛,對於石油需求大幅下滑,使得西德州原油從2月的每桶月均價50.5美元下滑至3月的29.03美元,4月更跌至每通16.4美元,跌幅超過6成左右,也拖累布蘭特(Brent)油價重挫。
油價暴跌也波及大宗商品市場,原物料價格普遍走跌。雖然國際油價下跌,有助於企業生產成本與消費者支出同步下滑,然而在新冠病毒疫情引發全球恐慌之際,油價暴跌反而使石油生產商受創,消費者因受限於隔離狀況下亦不會增加開銷,油價劇烈波動,反而加劇民眾恐慌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金融市場,也將影響全球貿易及石化產業的表現。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一季GDP概估
主計總處於4月30日公布第一季GDP概估值,儘管經濟成長率已連16季正成長,然今年第一季為自2016年第二季以來最低增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人減少外出消費、聚餐及旅遊活動,民間消費不如預期所致,第一季民間消費-0.97%(2月預測成長0.75%),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53 個百分點,是金融海嘯以來首見民間消費負成長。
在外需部分,由於全球疫情造成部分生產斷鏈,需求萎縮及原物料價格急跌等負面影響,但台灣因疫情相對和緩,生產製造活動如常,半導體及資通與視聽產品大幅擴增,所以外需衝擊相對有限,儘管第一季輸出與輸入同為負成長,不過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之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0.86個百分點,較2月預測增加0.61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1.54%,雖然較2月預測數(1.80%)下修0.26個百分點,經濟表現相對其他國家仍屬穩定,若往後三季維持原預測,預估全年GDP成長率將由2.37%下修至2.31%。不過往後幾季要維持原來的預測數字並不容易,主要在於疫情肆虐全球,各主要國家陸續於3月開始採取嚴格管制措施來防堵疫情擴散,使得歐美經濟需求近乎停滯,製造業景氣同步衰退,後續將反映到第二季的經濟數據上,台灣亦將受到衝擊。

美中雙方即將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美國川普總統於2019年的最後一天發文表示,美國將於2020年1月15日與中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由於美中雙方目前還沒有正式公佈協議的文本,就外傳的協議內容來看,美國對2,500億美元中國製產品維持25%關稅不變,並對1,200億美元的產品課徵15%關稅減半到7.5%,且暫停實施1,56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加徵15%關稅計畫;中方則承諾採購大量美國農產與其他產品、加強保護智財權、擴大開放中國金融服務業。
儘管美中計畫簽署初步貿易協議,新增關稅得以暫緩執行及調降部份已徵關稅,均有利於提升全球經貿表現,不過就協議內容來看,現有貿易戰的規模與強度並沒有降低太多,而且美中雙方的結構性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完全沒有涉及到中國的產業補貼與國企問題。因此,後續的第二階段貿易談判仍可能陷入僵局,美中貿易協商依舊呈現且戰且談的模式,重新恢復乃至貿易戰再次升級也是不無可能。
中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舉行,係為中國最高級別經濟工作會議,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召開。本次會議內容可明確了解2020年政府工作基調、貨幣與財政政策方向、重點行業發展任務與對外關係應對策略等面向未來執行之細節。
由於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故本次中央工作會議指出「實現明年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以「穩」字為核心的實踐方式,包括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在財政政策方面,相較於去年的「加力提效」,今年則為「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並且刪去「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字眼。由於已連續兩年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預期2020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較2019年縮小。
在貨幣政策方面,此次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故預期人行將持續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大型銀行貸款利率必定有調降壓力,可帶動整體融資成本的下降。
2020年經濟不確定因素
綜合各主要預測機構的看法,大多數都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表現將略高於2019年,全球貿易表現亦將呈現同步回溫,不過對於美、中兩大經濟體的經濟表現,均認為2020年美、中表現將較2019年遜色,由於臺灣經濟與全球高度連動,特別是美、中兩大經濟體,同時亦為臺灣最主要出口市場,其經濟成長率都將下滑,也使得臺灣經濟表現受到考驗,其中更有若干不確定因素,可能對2020年臺灣經濟產生影響,值得加以關注。
首先,儘管近期美中雙方貿易談判總算達成初步協議,美方將撤銷部分加徵關稅,中方則加碼採購美國農產品,然而中國大陸的產業補貼與國企問題尚未解決。因此,後續的貿易談判仍可能陷入僵局,重新恢復乃至貿易戰再次升級也是不無可能。故貿易戰後續發展仍將牽動2020年臺灣出口與投資,甚至透過金融市場影響內需消費等數據,成為2020年臺灣面對的首要不確定因素。
其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能否順利成形對於臺灣經濟的影響。儘管近期RCEP談判因印度宣布退出,日本隨後也表示沒有印度加入,不同意簽署協定,使得RCEP能否順利成形出現變數。不過在2019年12月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上,三國領導人達成共識推動RCEP簽署。由於臺灣出口到RCEP會員國的出口額占臺灣總出口的比例接近7成,倘若RCEP順利成形,臺灣出口至RCEP會員國之產品未來將面臨關稅障礙,不利產品競爭力。若RCEP延後成形,將為臺灣爭取到更多緩衝時間。
第三,仍是地緣政治的紛擾。如英國脫歐後續發展,儘管英國議會選舉結果出爐,保守黨取得過半席次,確保英國於1月31日可以順利脫離歐盟。惟英國與歐盟之貿易關係仍具不確定性,英國要在脫歐過渡期間(僅11個月)完成貿易協議並不容易,倘若英國無法於過渡期限內完成磋商,則必須依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和歐盟進行商業往來,因此後續貿易協商進展仍將持續干擾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經濟。此外,近期香港、黎巴嫩、西班牙及智利均發生反政府抗議,亦可能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上2020年有多個國家即將舉行大選,這些地緣政治的可能紛擾,也將是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後,是貿易戰帶來的臺商回流效益能否持續或擴大。在臺商回流方面,政府推動「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成效卓越,截自2019年年初實施至12月19日為止,已有164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累積投資總金額逾新台幣7千億元,預估創造5萬8千多個本國就業機會。資通訊轉移生產基地至臺灣,有利於對臺投資及臺灣直接出口增加,對於投資、就業及貿易等均可有所提升,並可帶動傳統製造業、金融業,以及不動產業者表現,進一步帶動薪資及內需數據上揚,因此此一效益倘能維持2019年水準甚至擴大,則將有利於2020年甚至未來數年台灣的經濟發展。

主要國家第3季經濟成長表現
美國2019年前3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7%、2.3%與2.1%,GDP成長呈現逐季放緩。儘管民間消費仍維持平穩,然受到貿易戰持續影響企業投資情緒,使得民間投資大幅減少,由第2季的3.9%下滑至第3季0.2%。就經濟結構顯示,民間消費持續扮演著支撐美國景氣的重要動能,但由於不確定因素導致製造業信心持續下滑,使得投資貢獻度下降。
中國方面,受到內外需求同步衰退及投資放緩衝擊影響,中國第3季經濟成長創下1992年第1季有紀錄以來最低成長速度;歐元區方面,受到德國經濟表現疲軟,加上英國脫歐不確定風險持續壓抑歐元區出口及製造業表現,歐元區第3季經濟成長僅維持與上季相同水準;日本方面,受到民間設備投資大幅成長與民間消費維持一定動能,使得日本第3季經濟成長表現優於上半年。
RCEP能否順利成形仍有變數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原計畫由東協10國、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南韓、澳州和紐西蘭共16國所組成,該自貿區占全球人口一半,占全球GDP的1/3。RCEP自2012年11月開始談判,至今已歷經7年,然而就在談判的最後關頭,印度宣布退出。由於印度政府擔心一旦加入RCEP,會讓中國製造商品和澳洲農產品大舉入侵,貿易赤字不減反增,對產業衝擊過大,故決定暫不加入RCEP。
儘管中國方面聲稱,在沒有印度的參與下,其餘15國仍計畫於明年簽署協定,但根據彭博報導指出,日本經產省官員表示,日本只考慮包含印度在內的RCEP談判。日本積極拉攏印度參與RCEP,主要在於市場潛力大,在印太戰略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且印度加入亦可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由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造訪印度,日本是否跟隨印度的腳步退出RCEP,到時可能還要看雙方領袖的會談結果來觀察。
台灣2020年經濟展望仰賴投資
主計總處於11月29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儘管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較上次預測微幅下滑,然受惠於國內半導體廠商及回台實體投資業者設備購置持續升溫,民間投資大幅成長,使得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貢獻從上次預測的1.25%上修至1.69%。由於台灣前3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第4季料將維持在3%附近,故預測2019年經濟成長為2.64%,較上次預測上修0.18個百分點。
展望2020年,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皆認為明年全球貿易成長表現將優於今年,加上台商回台增加產能對出口之正面效果持續發酵、國內半導體製造的高階製程產能陸續開出,以及新興科技應用蓬勃發展等,可望維繫我國出口動能。在投資方面,隨著5G 網路開始進入佈建階段、台商回流熱度持續、外國企業對台投資積極等,可望帶動企業投資穩健擴增。故主計總處預測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2.72%,較8月預測數(2.58%)上修0.14個百分點,明年經濟表現將優於今年。
整體來看,民間消費維持穩定,國外淨需求則受到全球景氣變化而波動劇烈,使得投資成為這兩年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自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衝突愈演愈烈,加上中國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促使全球產業供應鏈開始進行重組。若政府能夠把握機會,考量整體環境與戰略規劃,協助台商進行全球布局,並引導優質台商回台,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將有助於帶動國內出口成長、推升薪資,進而拉抬經濟成長表現。

美中貿易協商釋出正面發展
美中雙方經過1年半以來的多次貿易磋商,美中第13輪貿易談判總算達成初步協議,原本將於11月17日APEC會議結束後簽署初步貿易協議,不過因智利國內持續動盪不安,智利取消APEC峰會,但美國白宮仍表示,川普希望按將照計劃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
儘管目前尚未看到具體協議內容,不過據美方表示,美中在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與農產品採購方面達成協議;中國方面同意採購400到5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美中也就貨幣與匯率議題達成共識。若美中貿易協商走向正面發展,有利於降低不確定因素,將使得未來全球經貿前景更加明朗。
英國脫歐最新進展
英國與歐盟雙方於10月中達成新版脫歐協議,然而新版協議再次遭受英國議會擱置,由於10月底脫歐大限將至,迫使英國首相強生請求歐盟延長脫歐期限至2020年1月31日,而歐盟隨後也正式批准英國延長脫歐請求。英國脫歐懸而未決,使得強生內閣希望通過重新大選改變議會生態,確保脫歐協議能獲得通過,英國確定於12月12日重新大選。
儘管近期民調顯示英國首相領導的保守黨支持度高於工黨,然脫歐議題長期以來在英國內部存在高度分歧,前首相梅伊在2017年大選前聲勢看好,然選舉結果依舊不如預期,故此次重新大選能否令脫歐發展趨向明朗,仍難以預測。
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3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31日公布第3季GDP概估值,儘管民間消費成長不如預期樂觀,然受惠於轉單效應、生產供應鏈轉移,使得國外淨需求表現優於預期,第3季經濟成長率為2.91%,較8月預測數2.67%提高0.24個百分點,若第4季GDP維持先前的預測不變,則2019年GDP成長率將由2.46%微幅上修至2.53%。
在對外貿易方面,儘管第3季進出口都較上次預期值減少,然資通訊產品及電子零組件受惠於產能回流及旺季出貨效益影響,讓出口衰退的幅度相較於進口衰退幅度還小,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1.58個百分點,較8月預測時提高0.40個百分點,是推動第3季GDP年增率上揚的主要原因;在消費部分,儘管汽車新增掛牌數與零售銷售年增率較上季成長,然出國人次成長幅度減緩與股票成交值續減等交互相抵下,概估第3季實質民間消費成長1.96%(8月預測成長2.45%),對經濟成長貢獻1.03個百分點(8月預測貢獻1.29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受到廠商去化庫存及去年基期較高因素影響,資本形成貢獻度由上季正成長轉為負成長態勢,概估資本形成(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實質負成長1.01%(8月預測負成長1.24%),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21個百分點(8月預測負貢獻0.26個百分點)。
展望2020年台灣經濟,綜合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看法,預期2020年全球經貿表現可望較2019年轉佳,不過對於台灣兩大出口市場,美國與中國的經濟表現恐將不如2019年,也使得台灣外貿表現受到考驗。再者,美中貿易戰後續發展仍將成為影響全球及台灣經濟的重要不確定因素。最後,貿易戰帶來的台商回流效益能否持續或擴大,也成為2020年另一項對台灣經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

亞洲主要經濟體陸續推出財政刺激政策
亞洲各主要經濟體為因應經濟下滑風險、經貿不確定性導致全球貿易量成長趨緩,近來紛紛考慮推出或已推出財政刺激政策,如日本、南韓、印度、泰國、印尼與香港等,透過擴大內需來維繫成長動能,加上貨幣政策也轉趨寬鬆,可望減緩全球經濟衝擊。
在日本方面,為抵銷消費稅上調所帶來的衝擊,日本政府特別編列預算約2.8兆日圓的配套措施因應,用於幼兒教育無償化實施、年金生活者支援給付金的給付等。此外,針對部分食物、報紙等,實施輕減稅率制度,讓消費稅維持現行8%,針對耐久財消費(汽車、房屋)購入者的稅制調降與補貼措施、中小企業對消費者提供點數回饋支援等。
在南韓方面,由於投資和出口依然低迷,加上日本針對特定產品出口管制措施增添經濟下行風險,故韓國財政部制定大規模預算支出計畫,向國會提交513兆韓元(約4,200億美元)的預算案,較2019年預算規模增加8.0%,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機後的最大增幅,期望透過創造就業、提高基本工資和鼓勵創新來加速經濟發展。
在印度方面,經濟成長率連2季創下莫迪(Modi)上任以來的新低,促使政府持續釋出財政刺激措施,如取消對外國投資組合和國內投資者的長期和短期資本利得稅附加費、放寬部分行業的外國投資法規等。此外,印度財政部於9月20日宣布,調降本國企業稅從30%降到22%,並追溯至2019年4月1日,用來激勵國內投資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近期主要國家貿易協商進展
美日貿易協商近期已完成初步協議的簽署,日本同意將美國牛肉和豬肉的關稅削減至符合「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的水準,在日本2018年進口的141億美元美國食品和農產品中,目前有52億美元已經免稅,根據第一階段的關稅協議,日本將取消或減少對另外72億美元美國進口食品和農產品的關稅;美國則對日本產業機械、化學品、鋼鐵等汽車以外的工業品關稅與4千萬美元農產品進行廢除或調降,且美國同意暫時不對日本汽車加徵關稅,汽車關稅列入第二階段貿易談判。整體來說,短期美日貿易關係偏向正面發展。
在美歐貿易方面,近期美歐貿易緊張局勢恐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判決而升高,據外媒報導指稱,就歐洲不當補貼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一案,WTO將支持美國對約75億美元的歐洲商品加徵關稅的請求。儘管美歐雙方都有向WTO申訴要實施懲罰性關稅,但因美國比歐盟提早9個月申訴,因此可率先對歐盟加徵關稅,歐盟對美提告的部分,則須等到2020年WTO宣判後才能發動報復關稅。
在美中貿易方面,有鑑於美中新一輪高層級貿易談判將於10月10日舉行,美中雙方近期都釋出善意,中國公布首波豁免16種美國產品關稅清單,美國川普總統隨後於9月11日推文表示,將對於價值約2,500億美元中國製產品加徵之關稅,提高關稅措施將由10月1日延至10月15日實施(原定10月1日由25%提升為30%)。由於美中雙方在智慧財產權盜用、強迫技術轉讓,以及貿易逆差等方面仍有很大分歧,短期內要簽署一個全面性的貿易協議並不容易。
台灣出口逐季回溫
今年以來,受到美中貿易戰衝擊,全球經濟需求疲弱,廠商保守觀望,使得主要國家出口表現欠佳,台灣也不例外,上半年出口年增率為負成長。然近期受惠於半導體銷售回升、轉單效益持續、生產供應鏈轉移等因素,台灣出口表現逐季回溫,第1季出口年增率為-4.17%,第2季為-2.70%,7-8月出口年增率已回升至1.23%,第3季出口可望轉正。
就主要出口產品來看,以資通與視聽產品及電子零組件表現最為亮眼。受惠於美中雙方加徵關稅範圍與金額逐漸擴大,使得部分訂單從中國轉回台灣,資通與視聽產品累計今年前8月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21.7%;儘管電子零組件今年前8月累計出口仍為負成長(-1.5%),但相較於其他出口產品,衰退幅度明顯收斂,且受惠於5G基礎建設及消費性電子新品需求帶動,近期電子零組件已呈現連續4個月正成長態勢。
展望未來,美中貿易緊張情勢短期難以明顯改善,加上台商回流投資大爆發,預料後續的轉單效應與生產供應鏈轉移仍會持續。再者,台灣出口與全球半導體銷售呈高度相關,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9月報告與世界半導體統計協會(WSTS)資料顯示,明年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將由負轉正。隨著高效能運算、物聯網、智慧型手機、5G基礎建設加速等因素拉抬,2020 年全球半導體銷售年增率可望重回成長軌道,對於明年台灣出口具有一定支撐力道。

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發動關稅戰,截至今年8月底前,美國已針對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25%的關稅,從鐵道設備到手提包,涵蓋貨品範圍廣泛。中國則對價值1,100億美元美國貨品加徵5%到25%的關稅來反擊,品項包括大豆、化學品、煤礦與醫療器材等貨品。
然近期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美國分階段針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第一批總值1,250億美元商品,已於9月1日起加徵15%關税,包括智慧手錶、藍牙耳機、運動鞋、嬰兒用品等日用品;其餘商品則於12月15日起加徵15%關稅,如智慧型手機、筆電、玩具和衣物等;針對先前價值約2,500億美元中國製產品加徵之25%關稅,經公眾評論程序後,自10月1日起關稅由25%提升為30%。
中國則對750億美元美國進口商品分兩輪徵收5%至10%不等關稅,生效時間也分別在9月1日及12月15日,並首次將美國原油列入加稅清單。另從12月15日起,恢復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組件加徵25%、5%關稅。
就美國方面來看,由於新加徵的關稅貨品多為衣服、玩具、食品、手機與筆電等多數消費者所購買品項,與之前的關稅戰主要涉及機械零件或原物料完全不同,恐使得直接的民生消費品因關稅戰而成本攀升,不利於消費者;就中國方面來看,由於大部分商品已出現在先前合計約1,100億美元的加徵關稅清單中,僅有約110億美元商品為首次被加徵關稅。顯示本次中國反擊美國的策略與先前持續擴大加徵關稅之商品範圍已不同,中國選擇已加徵關稅的商品進一步調升關稅,如從美國進口的大豆(25%提高至30%),至於短期內難以找到取代美國生產的商品,中國則未對其加徵關稅,主要為飛機和積體電路等。
日韓貿易摩擦近期發展
由於二戰時徵用工賠償訴訟問題未解,今年7月1日,日本經產省宣布將對韓國實施嚴格的半導體出口限制,控管用於製造手機螢幕、OLED面板的氟化聚醯亞胺、用於半導體製造的光阻劑及高純度氟化氫等三種化學原料的採購合約,將現行的簡化程序改為每次出口都要大約90天的審查,並自7月4日開始實施。日本為這三種限令原料的主要輸出國,氟化聚醯亞胺與氟化氫約佔全球9成的產量,光阻劑佔有7成,且這類原料難以大量儲存,如氟化氫具有腐蝕性與劇毒、光阻劑則保存期限短,品質劣化速度快。因此,該項限令對於韓國企業影響很大。
再者,自8月28日起,日本正式把南韓從出口貿易「白名單」當中剔除,日本854項出口到南韓的產品未來將不再享有簡便的手續。南韓政府也宣布將在9月底之前,把日本從信賴的貿易夥伴國名單中剔除。由於日本方面提出的限令也引發了韓國民間劇烈反彈,韓國人呼籲抵制日貨和東京奧運、多家韓國航空公司暫停赴日航班、韓日城市暫停交流等。此外,南韓於8月22日宣布放棄延長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顯示日韓爭端已從貿易程序延燒至雙方的軍事合作。
儘管日韓貿易爭端仍處於僵局中,然自日本對韓國採取半導體及顯示器材料出口管制措施後,日本經產省已於8月7日與8月20日兩度許可對三星電子之光阻劑出口,並於8月29日通過對一件氟化氫的出口申請,顯見日本對韓國的出口管制沒有想像中嚴,加上兩國外長亦於北京會談時表示應保留外交談話空間,雙方釋出善意,故日韓仍可望有解。
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6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上修2019年經濟成長數據,2019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46%,較5月預測上修0.27個百分點,並預測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2.58%,顯示明年經濟表現將優於今年。
此次大幅上修原因在於美中貿易戰帶來轉單效應及台商回流的投資潮,從上半年的資本設備進口大幅成長來看,顯示廠商投資動能仍在,廠商投資將帶動後續的生產動能及出口,下半年出口料將優於上半年,由於輸出成長速度高於輸入,使得國外淨需求對今年經濟成長的貢獻由原本預估0.49個百分點增加0.20個百分點來到0.69個百分點。
除了預期下半年出口表現轉好外,主計總處基於台商回流國內投資逐步落實,上修2019年民間投資成長率至5.01%,為2014年以來、近6年的高點,使得固定資本形成對今年經濟成長貢獻由原本預估1.14個百分點增加0.11個百分點來到1.25個百分點。事實上,據經濟部統計,台商回流投資金額至今已突破新台幣5,000億元,今年到位的投資約1,700億元,主計總處進一步分析實際可貢獻至國內生產毛額部分,約400億元左右,占今年GDP的0.2%。
整體而言,隨著美中貿易衝突不確定性增加,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促使廠商回臺擴增產能。投資仍然是支撐臺灣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重要因素之一。

G20川習會後美中貿易重啟磋商
5月美中貿易談判突生變數,美中雙方互相加徵關稅,且將戰火從商品貿易關稅延伸至個別企業制裁,使得貿易不確定性再度升溫。所幸6月底G20川習會後,美中同意恢復貿易協商,川普總統表示暫時不會再對剩餘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將購買巨額美國農產品、同意美國公司在不涉及嚴重國安問題的前提下,可以繼續出售設備給華為等。此次會談結果應有助於緩和 5 月以來雙方貿易衝突的情勢。
儘管美中雙方同意恢復談判,不過值得注意的事,這次並未像去年12月一樣訂出談判期限,這意謂著雙方彈性很大,任何一方隨時可能翻桌,談判宣告破局。再者,川普並沒有同意將華為移出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對華為禁令是否完全解除仍需視接下來其他談判議題的進展而定。整體來看,由於美中各自堅持的核心訴求並未出現讓步的跡象,只是將不確定性往後拖延,所以對於未來談判結果仍難以抱持樂觀態度。如果美中後續協商不順利,美國仍可能再度使用關稅、或出口管制等制裁手段來迫使中國屈服,使得美中貿易協商恐再現僵局,打擊企業投資信心及製造業出口表現。
近期主要國家央行貨幣政策走向
在美國方面,儘管6月聯準會貨幣政策會議維持政策利率不變,但從利率點陣圖來看,已有多位成員預估今年降息,相較今年3月預期利率至少維持不變或升息的看法,聯準會內部已進一步轉向鴿派。此外,就聯準會的會後聲明來看,聲明中刪除「保持耐心」的措詞,改用「將密切監測」和「適當採取行動」等用語,暗示聯準會今年下半年可能採取降息,以因應國內外持續升高的經濟風險。
在歐洲方面,歐洲央行6月利率會議雖然繼續維持三大基準利率不變,但是歐洲央行卻在會後聲明指出將維持當前利率水準不變至少至 2020 年上半年,且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基在演講中表示,若通膨未見起色,可能降息或進一步收購資產,使全球央行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更加濃厚。
在日本方面,日本央行維持利率不變,前瞻指引亦不變,而且未有跟隨歐洲央行及美國聯準會等放寬貨幣政策立場。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表示,會採取適當行動達到通膨目標,但強調要注意進一步寬鬆的成本效益,再度降息可能影響銀行業收益惡化,由於日本的經濟狀況正處於健康狀態,所以認為日本央行目前不需要採取行動。
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加碼擴大實施
 今年起實施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推出專案貸款,由國發基金補助銀行委辦手續費1.5%,補助總額度為200億元,但由於台商回台投資大爆發,補助銀行手續費額度不到半年便已用罄,截至6月底,經濟部已經通過81家,累積投資逾 4,117億元,預計創造超過36,850個就業機會,目前台商回台投資產業多為電子零組件、工具機及自行車業。
為此,行政院已於7月1日通過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包含加碼「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匡列貸款金額有5,800億元來自國發基金,另外200億元來自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合計6,000億元基金,希望受美中貿易衝擊的台商及在台加碼投資的廠商可以加速回台或在台投資,將使得台灣整體就業環境更加穩定,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

美中貿易談判突生變數
原本外界預期美中貿易談判朝正向發展,然就在雙方即將進行第11輪的談判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因不滿美中貿易談判進展緩慢,宣布自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2千億美元商品關稅調升至25%。中國商務部亦採取反制措施,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清單的美國商品,分別加徵5-25%不等的關稅,隨後美國貿易代表署亦公告針對中國剩餘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使得貿易戰再度升溫。
同時,商品貿易關稅也延伸至個別企業制裁,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管制名單,禁止華為在未經美國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從美國企業購買零組件及取得技術,使得美歐等多家科技公司都暫停與華為業務往來。雖然美國為減緩進出口管制的影響,給予華為初步90天的寬限期,在寬限期內,美國允許華為繼續採購美製產品、以及相關軟硬體支援服務,以維持其現有的網路與手機設備。整體來看,目前有143家中國大陸公司或實體被列入管制名單,被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中的大多數中國實體覆蓋電子、航空、半導體、工程和高科技元件材料等領域。
主要經濟體第一季表現優於預期
在美國方面,儘管第一季經歷了史上最長天數的政府關門,以及因貿易戰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全球經濟放緩,然美國2019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3.2%,不僅優於市場預期,且為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新高。成長動能來自於貿易逆差縮小、政府支出與民間消費成長因素,抵銷民間投資放緩。不過美國4月ISM製造業指數為52.8,創2016年10月以來新低,顯示美國製造業擴張力道放緩。
在歐元區方面,儘管歐洲央行3月調降歐元區2019年成長預測,從去年12月的1.7%下調至1.1%。然受到德國經濟表現持穩、法國消費熱絡、西班牙投資強勁帶動下,2019年第一季歐元區19國經濟成長1.2%,優於市場預期,與2018年第四季相同;日本第一季經濟成長0.8%,成長動能來自於內需,特別是在民間住宅投資跟民間消費穩定成長。
在中國方面,2019年第一季經濟成長6.4%,雖與上季持平,但仍優於市場預期。受惠於中國政府祭出減稅降費等刺激措施影響,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皆穩步回升,消費依舊是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不過值得注意的事,4月份工業產出和零售銷售成長大幅滑落,零售銷售成長降至16年來新低,且4月製造業PMI回落至50.1,反映經濟仍在低部徘徊,顯示第二季經濟下行壓力仍在。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
主計總處於5月24日更新國內經濟成長預測,在國際景氣趨緩、經貿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主計總處下修2019年商品出口表現,商品出口年增率為-1.17%,是近3年首次轉呈負成長。此外,民間消費表現不如預期,受到近期國際情勢不確定性升高,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劇烈,衝擊民間消費信心,因此全年GDP成長率由2月預測2.27%下修至2.19%。
展望2019年台灣經濟,外需表現疲弱,內需仍是支撐景氣的主力。政府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成效卓越,截自今年年初實施至5月底為止,已有66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累積投資總金額逾新台幣3,300億元,帶來超過31,300個本國就業機會。再者,政府積極推動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立法,希望透過降低稅率等誘因,引導資金回台投資,將使得台灣整體就業環境更加穩定,有助於帶動內需表現。

主要經濟體第一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
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最新數據,2019年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3.2%,不僅優於市場預期,也是自2016年第二季開始,經濟成長率呈現逐季成長態勢。儘管美國第一季經歷了史上最長天數的政府關門,以及因貿易戰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全球經濟放緩,然美國第一季經濟數據依舊維持強勁,主要受惠於貿易逆差縮小、政府支出與民間消費成長等因素,抵銷了民間投資的放緩。
在歐洲方面,歐盟統計局公布2019年第一季歐盟28國(EU 28)及歐元區19國(EA 19)的經濟成長數值,相較於去年同期,分別成長1.5%與1.2%,與上季持平。整體而言,第一季歐元區經濟成長超過預期,從2018年下半年的暴跌中反彈,而失業率則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點。
在中國方面,國家統計局於4月17日公布今年第一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6.4%,雖與上季持平,但仍優於市場預期。受惠於中國政府祭出減稅降費等刺激措施影響,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皆穩步回升,消費依舊是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另外,2019年第1季貿易額較2018年同期下滑3.9%,出口成長1.4%,進口衰退4.8%,出口地區又以美國衰退8.5%,幅度最大。
美國與其他國家貿易談判進展
美中貿易協商持續進行中,外界預期雙方將簽署貿易協議。美中第10輪高級別貿易談判已於5月初正式結束,5月8日將再進行下一輪的談判。為達成協議,中國已在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農產品貿易、汽車關稅、市場准入,和特定藥物管制上作出回應。此外,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業,包括取消外資在銀行業與保險業的總資產要求、持股上限,允許外資銀行開業時即可承作人民幣業務等。
美國與日本已於4月中啟動首輪的貿易協商,一如外界預期,由於美日雙方對貿易談判內容想法仍分歧,短期難以達到共識。美方希望日本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日本則希望逐步解除美國對日本進口汽車的關稅。在首次會談結束後,雙方表示將就包含農產品和汽車的商品貿易展開協商之外,包含電子商務(EC)在內的數位貿易也將列為協商對象。
儘管歐盟成員國已於4月15日達成共識,授權歐盟與美國正式啟動貿易談判,然近期美歐針鋒相對,煙硝味四起,增添後續談判難度。除汽車關稅爭議外,由於美歐雙方對於飛機產業補貼的糾紛已久,近期美國貿易代表署公佈約110億美元加徵歐盟產品關稅的初步清單,歐盟則提出約2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課徵關稅清單來反制,令美歐貿易摩擦再起。
主計總處公佈國內第一季GDP概估
主計總處於4月30日公布第一季GDP概估值,儘管經濟成長率已連12季正成長,然今年第一季為近11季以來最低增幅。受到消費成長不如預期影響,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1.72%,較2月預測數(1.82%)下修0.10個百分點,若往後3季維持原預測,全年GDP成長率可望由2.27%下修至2.24%。
展望2019年台灣經濟,外需表現疲弱,內需仍是支撐景氣的主力。根據台經院按月發布的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已經連續4個月走升,且近期資本設備進口大幅成長,顯示廠商仍看好下半年台灣景氣,再加上今年以來台商回流投資熱絡與政府擴大內需刺激政策,有助於國內經濟成長逐季回升。

美歐日貨幣政策偏向寬鬆
根據美國聯準會(Fed)3月利率決策會議,結果明顯較市場原先預期更為鴿派。不僅將今年的升息預期從2次降至0次,Fed還公布停止減資產操作的細節,自5月開始放緩縮減債券持有量的速度,並在9月底完全停止縮減。另外,從10月份開始,Fed將把到期的房貸抵押證券(MBS)換成國債,每月上限為200億美元。顯示,美國升息循環已告終結。
在歐洲方面,有鑑於歐元區經濟風險仍偏下行,歐洲央行(ECB)決議年底前政策利率都不會調整,且強調持續進行債券到期再投資策略,並表示將在9月份啟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承作期間為2019年9月到2021年3月,以幫助銀行超過7,200億歐元的歐央貸款,以抵禦可能加劇經濟放緩的信貸緊縮。
在日本方面,日本央行決議維持政策利率在- 0.1%不變,維持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目標在0%附近不變,符合市場的普遍預期。此外,受到海外風險加劇有可能讓脆弱的日本經濟復甦脫離正軌,日本央行決策者在3月政策會議上還討論進一步寬鬆政策的可行性。
美國公債殖利率倒掛引發市場擔憂
今年3月中旬美國十年期和三個月公債殖利率曲線連續出現倒掛,也就是三個月美債殖利率比十年期美債殖利率高,為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意謂短期借貸成本高於長期借貸成本,在此情況下,企業用於投入營運的資金成本變高,會傾向於暫緩或擱置投資,使得經濟出現衰退的可能。
事實上,真正的倒掛通常指的是美國二年債與十年債的殖利率,目前雖尚未發生這樣的情況,但觀察二年期的短債殖利率與十年期的長債殖利率,兩者的利差趨近於零,顯示美債殖利率曲線已經出現平坦化的現象,公債殖利率曲線已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平坦記錄。
就過去經驗來看,美債殖利率曲線平坦化,是美國發生經濟衰退前的典型徵兆,自美元與黃金在1971年脫鈎以來,美國總共經歷5次經濟衰退,而每次衰退前都曾出現殖利率曲線倒掛。然而,美國公債殖利率倒掛並不會反映真正的經濟衰退馬上來臨,據近期 Fed 研究認為,受到人口老化及金融危機後主要央行實施量化寬鬆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降低殖利率曲線斜率預測景氣衰退之能力,仍需觀察其他指標以有效研判經濟走勢。
近期經濟數據顯示全球景氣持續放緩
觀察近期國際經濟情勢,各主要國家所公布的經濟數據普遍不如預期,出口多呈頹勢,製造業活動轉弱,加以中國、歐洲央行與美國聯準會同步下調2019年經濟成長目標,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立場轉趨寬鬆,顯示全球景氣持續放緩。
根據最新的世界貿易監測報告指出,全球貿易量在今年1月底止的過去三個月內,較之前三個月萎縮1.8%,為2009年5月來最大衰減幅度。在日本方面,IHS Markit 近期公布2019年3月份日本製造業PMI速報值為48.9,已連續第2個月低於50大關,顯示日本製造業景氣狀況持續惡化。
在德國方面,3月PMI掉到44.7,創下自2012年以來最低。受到生產商減少員工人數,導致工廠勞動力為三年來首降,使得新出口訂單連續第七個月收縮且收縮率為2012年8月以來最快,製造業積壓工作量降幅接近十年來最大。

美中貿易協商釋出正面發展
美中雙方近3個月來多次進行貿易協商,雙方就強制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網路竊盜、農業、服務業、非關稅障礙和貨幣問題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近期美中貿易協商似乎頗有成果,故美國總統川普在2月底宣布推遲將原定於3月1日實施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的計畫(從10%調升至25%),顯示當前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已取得一些實質進展。
美中貿易摩擦對於全球經濟衝擊在去年第四季後開始變得明顯,損害出口和企業信心,使得廠商更加保守觀望,如今美中均展現積極談判的意願,也令市場解讀雙方最終將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上升。
不過值得注意的事,儘管美中貿易協商出現曙光,但應該不會就此結束,可能只是關稅戰暫告中止,匯率、WTO爭議、智財權才剛開始,事實上,除了貿易戰,國際上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例如中國經濟降溫、英國脫歐、法國黃背心運動、亞洲國家如泰國、印尼、印度今年都將面臨重要選舉,均考驗著下半年全球政經情勢。
英國脫歐大限將至
英國原定將於2019年3月29日正式脫離歐盟,然英國首相梅伊所主導的脫歐協議草案遲遲無法獲得下議院同意,使得英國脫離歐盟最後協議草案重新提交給議會批准表決的日期一再推遲。英國國會原定於2月27日表決修正後的脫歐協議草案,為讓梅伊有更多時間與歐盟重新談判,國會通過梅伊所提出的脫歐新計畫,將脫歐表決延至3月12日。
根據梅伊所提出的新計畫,若3月12日脫歐協議仍未獲得國會支持,那麼將在隔日請國會針對無協議脫歐進行投票。如果後者仍未獲得支持,那麼國會必須在3月14日延後脫歐期限,並進行表態,這個決定可能將延長英國脫歐的時間。
由於脫歐大限逼近,無協議脫歐不僅衝擊英國經濟,對於歐洲經濟也有很大影響,歐盟各界已著手進行相關準備工作與應變行動。在歐盟方面,為減少英國無協議脫歐情況所造成的重大損失,歐盟已通過應變計畫,針對公民權益、金融服務業、交通運輸與海關等領域,採取必要應變行動。
 台商回流加大投資
據《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指出,觀察近期全球價值鏈發展,發現各經濟體參與全球價值鏈程度放緩,顯示全球價值鏈可能面臨結構性調整。由於數位經濟帶動產業轉型、主要國家推動製造業回流與再工業化政策、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等加速了全球供應鏈調整,成為近期全球價值鏈質變之成因。
為因應美中貿易戰高關稅衝擊與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使得台商回台投資增溫,今年以來,截至2月22日為止,經濟部已同意12家廠商回台投資案,總投資金額超過323億元,預估創造本國就業人數約3,900人。
儘管近期美中貿易協商出現曙光,不過長遠來看台廠仍必須進行多邊布局,才能降低國際情勢改變所帶來的衝擊。建議政府應持續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如改善投資生產環境、鬆綁法規管制、引進海外高階人才、提供實驗場域,以利具關鍵技術產業根留台灣,同時吸引海外台商回流與企業投資。

2018年金融市場震盪加劇
回顧2018年全球股票市場表現,中國深滬股市跌幅居全球之冠,跌幅超過20%,原因在於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不僅國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美中貿易戰對經濟衝擊在下半年後開始變得更加明顯,損害出口和企業利潤。亞洲其他地區的股票同步下跌,包括日本、韓國、香港和台灣,無一倖免。
在歐洲方面,受到歐元區經濟復甦力道轉弱、貿易戰波及全球汽車產業、市場擔憂英國無脫歐協議等影響,使得歐洲主要國家股市均呈雙位數下滑。展望未來,如果英國在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脫離歐盟,不僅英國經濟會受到衝擊,在英國拓展業務的外國公司也可能受到影響。
在美國方面,雖然12月美股重挫,然就整年度來看,美股下跌幅度並沒有其他地區來得嚴重,惟股市波動加劇,S&P 500指數上漲或下跌超過1%的次數,在2018年有64次,相較2017年,這現象只出現8次。整體而言,受到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緊縮、新興市場匯率震盪、貿易爭端升溫和脫歐協議未解等因素影響,全球股市表現為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的一年。
中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8年12月19日-21日在北京舉行,係為中國最高級別經濟工作會議,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召開。本次會議內容可明確了解2019年政府工作基調、貨幣與財政政策方向、重點行業發展任務與中美關係應對策略等面向未來執行之細節。
在貨幣政策方面,刪除「要保持中性」,改稱「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市場普遍認為在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且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通暢,實體經濟融資環境趨緊的問題仍有待解決,預期貨幣政策將更加寬鬆,人行將繼續降準釋放流動性、調降逆回購或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甚至不排除降低基準利率。
在財政政策方面,推動更大規模的減稅與更明顯的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顯示減稅規模與基礎建設投資未來將會有明顯回升。自2018年5月以來,中國透過下調製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增值稅稅率,退還部分企業期末留抵稅額等措施,來減輕企業負擔,且自同年10月起減輕個人所得稅,其目的在於提高工薪族等中間階層的消費。
2019年全球經濟展望
自2018年10月以來,各主要預測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經合組織(OECD),紛紛下調全球經貿成長預期;經濟學人(EIU)認為雖然全球經濟近期出現一些喘息跡象,如聯準會貨幣政策可能比預期寬鬆、產油國同意擴大減產、美中貿易戰暫時停止升級等,但這些仍不足以改變目前對世界經濟前景的看法,成效有待後續觀察。
觀察近期各國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PMI),受到美中貿易戰、國際油價大幅走低及全球經濟需求放緩的衝擊,美國去年12月PMI雖仍呈現擴張局面,但指數低於市場預期,歐元區製造業擴張力道減弱,且亞洲主要經濟體PMI多呈現萎縮,中國PMI跌破臨界點,台灣PMI連4個月下跌,顯示全球製造業活動放緩,不利於未來成長動能表現。
綜合各主要預測機構看法,多數認為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不如2018年,惟成長趨緩幅度有限。美中貿易爭端、英國脫歐協議問題、中國大陸經濟放緩,以及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走勢將成為影響預測結果的主要不確定因素。

美中貿易戰暫時停止升級
全球關注G20高峰會後舉辦的「川習會」,美國同意明年1月1日起不加徵新關稅(原訂美方要將中方進口2千億商品從加徵10%關稅增加為25%),雙方將繼續協商,貿易戰暫時停火90天,讓全球股市全面翻揚。然全球股市僅維持短暫的慶祝行情,由於美中雙方各自發表的聲明內容有所差異,市場對美中貿易戰疑慮未散,加上美國債券市場出現殖利率曲線反轉,透露出經濟可能放緩的信號,導致美股暴跌,也連帶影響其他國家股市表現。
由於美中雙方在川習會後是各自發表會後聲明而非聯合聲名,故在聲明內容上有所出入,如美中雙方皆同意暫緩提高關稅,惟對於關稅暫緩期限不同,美方聲明中提及暫緩期為90天,中方聲明則無;在談判內容上,美國聲明指出,中國將購買「非常大量」的美國農產品、能源、工業產品,然中方聲明只提及中國會購買美國產品,但沒有確切點出是哪些產品。中國官方直到12月5日才首度承認「90天」談判時限,以及將購買美國大豆及液化天然氣。
由於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規模,在2017年達到3,750億美元,2018年前9月累積貿易逆差3014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成長9.9%,貿易逆差不減反增,加上智財權、技術轉移、市場准入等問題未解。顯示除非中方進一步承諾且實質加大開放市場,否則短期內美中貿易戰仍難以消弭,貿易戰有長期化發展的傾向,增加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聯準會貨幣政策態度轉向
觀察近期美國聯準會官員談話,貨幣政策態度有所轉向,10月初聯準會主席稱因景氣持續擴張,聯準會可能升息超過中性利率,催化加大升息幅度的看法。11月8日聯邦市場公開委員會(FOMC)會後聲明未調整對景氣描述,更強化市場對於今年需要再升息1次,未來升息幅度必須加大的預期。然11月中旬,聯準會正副主席在不同場合時皆公開表示,全球景氣放緩,財政刺激效果降溫,政策利率已接近中性水準,顯示聯準會官員引導市場預期轉鴿,升息循環步入中後段。
近期美國債券市場出現殖利率曲線反轉(長債殖利率比短債低),透露出經濟可能放緩的信號,加上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更引發市場恐慌情緒。隨著美國景氣擴張速度趨緩,加上美中貿易不確定因素仍存,未來升息幅度不能過度期待。
台灣2019年經濟展望仰賴內需
主計總處於11月30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受惠於台灣前3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第4季料將維持在2%附近,故預測2018年經濟成長2.66%,僅較上次預測下修0.03個百分點。此外,有鑑於外部環境混沌不明,全球景氣擴張步調趨緩,預測2019年經濟成長率為2.41%,較8月預測數(2.55%)下修0.14個百分點,顯示明年經濟成長仍維持正向,但表現將不如今年。
展望2019年台灣經濟,內需仍是支撐明年景氣的主力,特別是在投資方面,受惠於政府部門持續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擴增公共建設支出與國、公營事業投資,使得整體固定資本形成動能可望較今年表現為高,加上美中貿易衝突短期難以解決,有助於廠商回流,然國內投資環境仍待改善,回流成效還需後續觀察。若政府能夠把握機會,考量整體環境與戰略規劃,協助台商進行全球布局,並引導優質台商回台,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將有助於帶動台灣經濟成長。

全球股市震盪打擊市場信心
美股今年以來表現不俗,進入10月後卻出現大幅修正,S&P 500與NASDAQ指數分別下跌6.9%與9.2%,道瓊指數下跌5.1%,創下自2016年1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近期中國大陸面臨經濟放緩的挑戰,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創近10年新低,加上美中貿易戰短期未解的雙重壓力,致使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截至10月底為止,上證綜指累積下跌高達22%,若就10月來看,深圳股市跌幅超過雙位數,為今年以來跌幅最高的月份;在台股方面,下跌10.94%,在亞洲主要股市中,跌幅僅次於南韓,打破台股這波長達16個月的萬點行情。
所幸在10月最後幾個交易日,受惠於企業財報利多激勵,科技類股反彈,支撐美股主要指數回升,使得美股跌幅收斂;此外,中國大陸官方多次信心喊話、進場護盤與發布股市維穩政策,激勵股市谷底反彈,令跌幅縮小。整體而言,股市表現好壞不僅影響消費者信心,負的財富效果將使民間消費雪上加霜。展望未來,全球金融市場走勢,短期需視美中貿易談判是否有緩解、美國國會期中選舉結果,中長期則看各主要央行的貨幣緊縮政策、基本面經濟數據表現。
CPTPP將於年底正式生效
雖然美國川普總統於2017年初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在日本的積極推動下,美國以外的其餘 11 國宣佈將TPP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CPTPP大致維持原TPP簽署之內容,但暫停適用22項原依美國要求而納入之條文,內容涵蓋「投資人及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智慧財產權保護」及「政府採購」等議題。
CPTPP 11個成員國於2018年3月8日在智利完成協定簽署,將由各會員國進行國內審議程序,並於至少6個簽署會員通知已完成國內審議程序後60天,該協議便能生效。如今,澳洲成為繼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和加拿大後,第6個正式批准CPTPP的成員國,使這項協定有了進展,讓CPTPP將可在12月30日正式生效。顯示在美中貿易摩擦持續擴大情況下,仍有國家以行動展現繼續推進經貿自由化的決心。況且雖然美國退出,CPTPP之11國仍占全球貿易值的四分之一,堪稱是歐盟以外世界最大的自貿協定之一。
由於CPTPP成員國GDP高達10.2兆美元,占全球GDP之13.6%,與我貿易額占我對外貿易總額之25.25%,加上我國政府目前正在推動的新南向政策,許多國家都是CPTPP成員或是未來可能加入的潛在成員,因此台灣爭取加入新的區域經貿集團所帶來的保障及機會十分重要。再者,台灣為一小型開放經濟體,須以世界為市場,惟台灣洽簽 FTA後,致出口高度集中於資訊科技協定(ITA)免關稅貨品,加入 CPTPP,可提高與貿易夥伴的互補互利,擴大及分散出口市場,並強化台灣在亞太供應鏈的角色,且有助經濟成長動能。
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3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31日公布第3季GDP概估值,受到消費成長不如預期,Q3經濟成長率約為2.28%,較8月預測數2.36%減少0.08個百分點,若第四季GDP維持先前的預測不變,則今年GDP成長率將由2.69%微幅下修至2.67%。
在對外貿易方面,國際原油價格續強,加上半導體設備進口回升,使得進口成長優於預期,在輸出與輸入相抵下,
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1.88個百分點;在消費部分,受到汽機車新增掛牌數減少、出國人次成長幅度與股票成交值增幅減緩,併計其他各項並剔除物價因素後,概估第3季民間消費成長1.90%(8月預測成長2.31%),對經濟成長貢獻0.99個百分點(8月預測貢獻1.21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儘管第3季航空業者資本支出雖減緩,惟因半導體設備購置回升,資本設備進口連續5個月正成長,第3季較去年同期成長15.4%,另營建工程投資亦持續成長,
概估資本形成(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實質成長17.46%(8月預測成長14.94%),對經濟成長貢獻3.36個百分點,成為推升Q3 GDP成長主要動能。
展望2019年台灣經濟,綜合國際主要預測機構看法,部分認為全球經濟2019年將與2018年持平,如IMF及OECD,但也有部分機構認為全球經濟表現將不如2018年,由於台灣經濟與全球高度連動,特別是美、中兩大經濟體,同時亦為台灣最主要出口市場,其經濟成長率都將下滑,也使得台灣經濟表現受到考驗。倘若2019年台灣外貿及消費將分別受美中貿易戰及金融緊縮影響,資本形成(特別是政府固定投資)就成為支撐經濟的重要因素,政府是否能適時推出相對應的投資政策,也成為2019年另一項對台灣總體經濟及投資構成影響的不確定因素。

美中貿易戰短期恐難以解決
美國於9月24日起針對原產地為中國的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10%懲罰性關稅,且於2019年1月1日將關稅調整至25%。儘管中國也隨即做出反擊,但由於雙方貿易規模差異較大,中方僅對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5%到10%的關稅。這是繼7月以來,雙方互課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之後的最新攻勢,目前中國採取軟硬兼施的措施,一方面採取加徵關稅反擊,一方面又以穩定人民幣匯率、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下調最惠國稅率等措施來回應美國訴求。其中在下調最惠國稅率方面,中國國務院提出將自11月起進一步調降包括機械類、紡織品、紙製品等商品進口關稅,並要求加快通關便利化進程,試圖緩解美中貿易戰之衝擊。
再者,中國國務院於9月24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指稱美國政府藐視國際協定的權威性,擾亂全球治理秩序,中國談判大門一直敞開,然談判必須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為前提,不能在關稅威脅與犧牲中國發展權下進行。雖然9月底曾傳出美中將再次談判,但最終並未成行,且後續並沒有正式談判時間表。顯示除非中國進一步承諾且實質加大開放市場,否則短期內美中貿易戰恐難以消弭,不排除接下來美國將會宣布對另外2,67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使得美中貿易戰進一步惡化,增加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美加墨共同簽署新協議(USMCA)
儘管美國與中國貿易關係仍陷僵局,不過近期美國與韓國重新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也與日本雙方達成美日商品貿易協定(TAG)的共識。此外,美國與加拿大趕在9月30日的談判最終期限前達成貿易協議,使歷時2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走入歷史,新的「美加墨協定」(USMCA)誕生,新協定將於11月底由三國領導人簽署,並須經過三國國會同意後才正式生效,不過大多數關鍵條款需要等到2020年才開始執行。
新協議的目標是在北美生產更多的汽車及其零組件,從2020年開始,要獲得零關稅資格,汽車必須在加拿大、墨西哥或美國生產75%的零組件(目前是62.5%),加拿大也必須擴大開放乳製品市場。不過,美國對加、墨的鋼鋁關稅仍然有效,需另行協商解決。整體而言,目前美國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與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定,不僅對美國自身有利,也對中國形成了較大的壓力。
國際油價創四年新高助長通膨壓力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要求石油輸出組織(OPEC)增產,然閒置產能有限,加上5月美國重啟對伊朗制裁,要求世界各國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等因素影響,使得國際油價從年初58.4美元/桶上揚至10月初75.3美元/桶,成長28.9%,且自5月以來,原油漲幅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約50%左右。雖然目前國際油價離2008年高峰(130美元/桶)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受到新興貨幣大幅貶值影響,已經讓新興市場消費者帶來痛苦。
由於台灣天然資源匱乏,多數須自國外進口原料來加工,若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走高,未來可能對廠商營運會產生調價壓力,進一步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今年1-8月CPI年增率為1.64%。雖央行認為國內通膨尚屬溫和,不過民眾對購買頻率較高商品(民生用品)價格上漲感受強烈,所以民眾對未來之通膨預期通常高於實際值,若民眾擔憂物價上漲而影響消費信心,恐將衝擊內需表現,後續仍須持續關注。

美中貿易戰恐進入另一型態交鋒
近期除了美中雙方互課關稅外,中國大陸為因應貿易戰也採取一些非關稅措施,讓美中貿易戰進入下一型態交鋒,非關稅措施手段包含維持貨幣政策寬鬆、從監管或行政干預方式阻礙美國公司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自4月下旬開始,人民幣呈現貶值趨勢,從4月18日6.28人民幣/美元一路貶至7月底6.82人民幣/美元,貶值幅度高達8.60%。中國大陸貨幣政策偏向寬鬆調整,似乎有減輕貿易戰壓力的意味,如人行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6月未跟隨美國聯準會上調利率、宣布實施定向降準0.5個百分點等措施。
今年7月下旬最大半導體併購案(高通收購恩智浦)宣告破局,雖然中國大陸商務部表示,該案屬於反壟斷執法問題,與貿易摩擦無關,不過外界仍認為收購案破局和貿易戰有關。由於監管機構保持沉默的做法將給未來許多需經其審批的交易蒙上陰影,後續值得關注;中國大陸亦可能祭出行政干預,如同當初南韓樂天因提供美軍場地,部署薩德系統。對此,北京當局旋即以消防、設備或稅務為由,勒令其停業,受此影響,樂天正準備全部撤出中國大陸零售市場。換言之,若美中貿易衝突持續擴大,則在陸設廠的美國企業或將面臨更嚴苛的對待,藉此逼迫美國讓步。
中國大陸P2P網路借貸平台爆倒閉潮
中國大陸 P2P網路借貸平台近期歷經一番洗牌,多家平台集中「爆雷」,根據中國大陸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7月所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P2P發展監測報告》,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中國大陸目前運營P2P平台共有2,835家,顯示中國大陸P2P平台從高峰時期的5,000多家到現在剩不到3,000家。報告亦指出中國大陸P2P用戶已超過5千萬人,且投資者主要集中在20~40歲之間,合計占比接近60%,人均投資金額為22,788人民幣。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P2P平台新增36家,消滅721家,累計遭到消滅的平台類型包括長時間網站無法訪問、僵屍網站、主動退出以及經偵查立案等。另外,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6月倒閉家數80家、7月到25日已有百家倒閉,倒閉潮發生之因,除了官方持續整治行動、部分平台涉嫌非法集資外,也因為網貸行業是流動性高度敏感的行業,當投資者出現緊張和恐慌情緒,導致其它平台出現擠兌現象,這些平台因為無法承受擠兌壓力,也跟著相繼出現問題。
台灣GDP年增率連4季超過3%
受惠於第二季出口及消費優於預期,主計總處7月31日公佈台灣今年第2季GDP概估值為3.29%,較5月預測數上修0.27個百分點,連續4季GDP成長超過3%以上,如果下半年經濟成長仍與五月的預測一致,全年經濟成長率則可望上修至2.65%。
不過觀察此次主計總處將今年第二季GDP上修,主要是在政府消費項目做大幅調整,從原本-0.15%大幅調整為5.85%,對經濟成長貢獻度從-0.02個百分點變成0.83個百分點,若就資本形成項目來看,第二季資本形成表現由正轉負,顯示投資動能仍不足,且根據國發會7月所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來看,6月份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較5月減少7分,燈號由綠燈轉呈黃藍燈,景氣領先、同時指標持續下跌,加以比較基期逐季墊高,美中貿易摩擦不確定因素等,顯示下半年台灣景氣復甦力道仍有趨緩的可能。

全球主要國家經濟表現不一
據德國Ifo經濟研究院所發布的全球經濟氣候指標,指出今年第一季全球經濟氣候指標大幅改善,創2007年第三季以來的新高水準,然第二季對經濟氣候與未來展望看法則大幅滑落,顯示整體發展雖仍維持正向樂觀,但因預期通膨上升疑慮、主要經濟體利率調升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摩擦擴大,所有地區未來經濟展望皆轉趨保守。
觀察近期國際預測機構對全球經濟成長的看法,IHS Marki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經濟學人(EIU)皆下調全球經濟成長率0.1個百分點,主要是認為日本與歐元區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在歐元區方面,主要國家第一季經濟成長放緩,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擴張減速,加上義大利政治動盪,拖累歐元走勢;日本方面,受到民間消費下滑影響,第1季實質GDP季增年率衰退0.6%,結束連續8個季度的成長;美國方面,美國雖然微幅下修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年增率0.1個百分點,但仍為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新高,顯示經濟復甦力道仍屬強勁,且就近期的景氣展望來看,PMI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NMI)指數雙雙上揚,且顯著高於50點臨界點以上,意味美國經濟仍維持擴張態勢。
國內多家企業擬前往中國掛牌上市
 隨著鴻海子公司「工業富聯」(FII)於6月初於上海A股掛牌後,近期聯電董事會亦通過中國的子公司「和艦」在A股掛牌上市案。據證交所統計,共有16家上市櫃公司的中國子公司,正在申請或擬規劃申請到中國掛牌,外界擔憂國內企業前往中國掛牌有擴大之虞,倘若國內投資環境與資本市場無法有效改善,磁吸效應的後續影響恐怕值得政府注意。
據證交所的研究分析指出,臺商在中國大陸上市之原因有三項,首先為兩地本益比差異,依據 Bloomberg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底臺灣股市本益比為15.66倍,上海與深圳交易所分別為18.16倍與36.21倍,較高之本益比,代表子公司可以享有較高之股價及募集更多之資金;其次為吸引當地人才,臺商為保持企業競爭力,必須讓陸籍員工股權在地化以吸引人才;最後則為提高知名度幫助公司拓展當地業務。
原油價格上揚帶動國內躉售物價走高
今年以來,儘管OPEC減產協議持續進行,然受到全球景氣穩健復甦、產油國委內瑞拉政經局勢問題,加上5月美國宣布退出與伊朗核子協議,並重啟對伊朗制裁,要求世界各國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等因素影響,使得國際原油價格從年初59.4美元/桶上揚至7月初73.8美元/桶,成長24.2%,上漲幅度遠高於前兩年水準。
國際原油持續走高,加上新台幣升值幅度趨緩,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從年初負成長轉為正成長,近兩月(5月與6月)的WPI年增率高達5.61%與6.65%,創下自2010年7月以來新高。今年上半年整體WPI年增率為2.37%,亦為近6年來的高點,指數成長主要類別為土石及礦產品、石油及煤製品、化學材料及其製品與藥品。
由於台灣天然資源匱乏,多數須自國外進口原料來加工,若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走高,未來可能對廠商營運會產生調價壓力,進一步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今年上半年CPI年增率為1.6%,已創下自2009年同期以來新高。由於民眾對購買頻率較高商品(民生用品)價格上漲感受強烈,所以民眾對未來之通膨預期通常高於實際值,若民眾擔憂物價上漲而影響消費信心,年改後恐將衝擊內需表現,後續值得持續關注。

 全球主要國家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溫
今年以來,作為全球經濟體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全面升級,美國與歐盟、加拿大等經濟體的貿易摩擦也有加劇的傾向。近期中美貿易第三輪談判結束,但雙方沒有發表聯合聲明,外界一般認為中美貿易談判再陷僵局,先前美國宣佈將於6月15日之前公佈500億美元進口商品的關稅清單,而中國方面表示若美方針對中方實施任何的貿易制裁措施,則雙方談判所達成的經貿成果都將不會生效。
就美歐貿易摩擦來看,美國宣布自6月1日開始,決定給予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歐盟的鋼鋁關稅豁免待遇不再延長,此外也提出課徵進口汽車關稅的想法,加上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不歡而散,川普提早離席,拒簽聯合公報,使得美國與盟友關係跌至谷底。
儘管美國川普總統的政策善變靈活,未來也有可能不會發動大規模的貿易戰爭,只是一種逼迫對手坐上談判桌的手段,但變與不變之間,不僅增加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倘若真的貿易戰開打,也有可能拖累全球對外投資表現。
 歐元區主要國家政治動盪
今年3月義大利右翼政黨「聯盟黨」(The League)與民粹政黨「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 M5S),在議會大選中分占1、2名,但沒有人拿下過半席次,後來兩黨決定共同籌組新政府,然組閣之路卻因總統與國會之間的意見分歧而產生危機,在雙方各退一步之下,義大利親歐總統馬達雷拉(Sergio Mattarella)於5月底接受兩黨聯合組成的內閣名單。
儘管義大利政治動盪風險暫退,然而新政府主張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新政計畫結合大幅減稅及反撙節措施,由於義大利債台高築,外界擔心債務負擔將繼續攀升,破產風險亦將隨之增加,因為義大利經濟的規模是希臘的10倍,義大利的公共部門債務約2.3兆歐元,占國內GDP的132%,是希臘的7倍,在歐元區成員國裡最高,在世界上排名第四。
其次,歐元區第4大經濟體西班牙首相拉霍伊(Mariano Rajoy)所屬執政黨,近年來深陷貪腐醜聞影響,使得首相於6月初的不信任投票中失利,成為西班牙民主史上第一個被國會推翻的首相,後續將被社會黨領導人桑切斯(Pedro Sanchez)所取代,恐讓西班牙陷入政治僵局,因為社會黨僅控制著不到1/4的議會席位,未來可能無法通過重要的立法。
台灣上半年經濟表現穩健
受惠於全球景氣穩健復甦、新興科技運用趨勢蓬勃發展、原物料價格走高等因素影響,即使在去年台灣對外貿易表現優異的情況下,台灣今年前5個月進出口貿易仍較去年同期呈現雙位數成長,且1-4月外銷訂單金額亦為歷年同期新高,顯示外需表現穩健;在內需方面,國內經濟穩定成長、就業市場改善、企業調薪亦趨積極,加以去年企業獲利亮眼,均可望挹注未來消費動能,今年1-4月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為4.5%,明顯優於去年各月表現。
外需穩健且內需轉熱,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續維持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表現,使得各家研究機構紛紛上調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預測。主計總處於5月上調2018年全年經濟成長數據,從2月預測2.42%,上修0.18個百分點,來到2.60%;台經院與中經院亦於4月時更新預測,分別較前次預測調升0.11個百分點與0.20個百分點,國內兩大智庫對於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分別來到2.45%與2.47%。

中美貿易戰最新發展
中美貿易戰開打,從最初的鋼鋁產品,已延燒到通訊電子業。全球第九大智慧手機製造商中興通訊(ZTE),因為違反制裁條款,在2016年出售產品給伊朗、北韓,除了遭到美方重罰,今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宣布,中興通訊七年內禁止與美國企業有任何業務往來。
此外,中國最大電信設備廠華為亦遭美國司法部調查,也再次加深市場擔憂對中國通訊產業帶來的連鎖影響。不過,在中美第二輪貿易談判即將到來之前,美國總統川普接連為貿易戰降溫,指稱中美兩國正在貿易問題上進行良好合作,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問題最終會迎刃而解;隨後又指示商務部,應儘速讓中興通訊恢復營運,使得中興通訊重燃生機,外界一般認為,川普此舉是希望中美兩國都能好下台。
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子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在5月8日宣布,美國退出西方國家和伊朗達成的劃時代「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又稱「伊核協議」,並恢復對伊朗以及伊朗貿易夥伴的制裁。該協議源起於2015年7月,其基本框架是伊朗放棄發展核武器,同意受到國際監督,換取解除核武器相關的國際制裁。簽署方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加上德國與伊朗,並且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所認可。
英、德、法皆表示,他們將繼續恪守核協議承諾。然美國政府宣布美國所有企業和個人將不得與伊朗發生商業往來,並承諾給予90至180天的過渡時間處理善後工作。如今歐盟需要說服歐盟企業冒着被美國處罰的風險繼續與伊朗合作,維持在當地的投資。歐盟必須利用過渡時間,在實施全面制裁之前,為企業贏得豁免權,否則將損失慘重。
美國單方面退出協議,使得中東地緣政治衝突升溫,對國際油價也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油價已經觸及3年半高點,儘管美國表示已經與石油生產國家洽談如何增加原油供給量,以抵消伊朗石油減少供給可能造成的衝擊,然伊朗為OPEC第三大的成員國,2017年石油生產量為370萬桶/天,外界預期一旦實施這些制裁,每天將會有多達100萬桶原油供給從市場上被抽走,國際油價短期內將面臨上漲壓力。
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1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4月30日公布第1季GDP概估值,受惠於
全球經濟穩定增溫,加上國內的出口及民間消費優於預期,Q1經濟成長率約為3.04%,創近三年同季新高,較2月預測數(2.77%)增加0.27個百分點,若往後3季維持原預測,全年GDP成長率可望由2.42%上修至2.48%。
在對外貿易方面,全球經濟穩健復甦,新興應用趨勢增溫,加以國際原油價格穩定走強,帶動大宗商品價格,使得今年第1季進出口呈現雙位數成長,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0.87個百分點;在消費部分,隨國內就業情勢持續改善,薪資穩健增長,加以股市熱絡,帶動汽車及手機等熱銷,第1季零售業營業額成長率明顯優於去年表現,概估第1季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 1.70 個百分點。
在資本形成方面,國內半導體主要廠商資本支出減緩,第1季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減6.15%,加以存貨減少,概估資本形成實質負成長1.70%,對經濟成長負貢獻0.35個百分點。總計第1季國內需求成長2.39%,對經濟成長貢獻2.17個百分點,內需成為推升Q1 GDP成長的主要動能。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4月初已先行公布擬加徵25%關稅的中國商品清單,涵蓋從中國進口約1300種、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主要涉及資訊和通信技術、航太航空、機器人、醫藥、機械等行業:中國國務院亦宣布,為反擊美國的貿易制裁,中國將對美國的106項商品加徵25%關稅,包括牛肉、威士忌、大豆、玉米、高粱等食品,以及各類汽車、化學工業用品和飛機。顯示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
川普掀起美中貿易戰,除了年底期中選舉考量外,最終目的是要逼中國上談判桌,針對美中貿易逆差問題,進行雙邊諮商與辯論。若雙方可以進一步協商並達成具體結論後,貿易摩擦實際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就不如想像嚴重。雖然中國是台灣廠商的主要海外生產據點,但就這次所公布的301制裁清單來看,並沒有列入台灣代工的供應鏈產品,如積體電路、筆記型電腦與手機等,所以對於台廠影響有限。
英國與歐盟達成過渡期協議
 英國與歐盟於3月19日達成過渡期共識,雙方同意將英國實際脫離歐盟單一市場時間點由原本的2019年3月底延長至2020年12月底。過渡期間,歐盟成員國公民進入英國所享有權利,與英國脫歐前一致。由於英國不再是歐盟成員,不會參予歐盟任何決策過程,但仍須遵守歐盟規條。
儘管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過渡期協議,然本次雙方僅達成延長脫歐期限,雖然在離婚條約的其他部分取得進展,但司法合作、數據保護和知識產權仍然存在分歧,且關鍵的北愛爾蘭邊界問題仍沒有解決,針對2020年底英國不再享有歐盟單一市場准入權後,雙邊將以何種貿易架構往來依舊沒有共識,使得企業在經營上仍充斥不確定性。
據英國皇家採購與供應協會調查,已有近15%歐洲企業將供應鏈從英國遷移回歐陸,且英國第三大公司聯合利華已宣布,將捨棄倫敦企業總部,改以荷蘭的鹿特丹為唯一註冊的總部。事實上,自2016年公投決定退出歐盟以來,英國經濟放緩,部分原因是公司投資支出增長放緩,企業信心將取決於英國與歐盟新的長期貿易關係談判的進展情況。
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
根據蘋果公司2018年3月所公布前200大供應鏈名單,今年共有42家台廠入榜,比去年多了 3 家,且蘋果旗艦新機iPhone X,無論是在在主晶片處理器、觸控模組、3D感測、電池、印刷電路板、手機外觀等,都可看到台灣廠商的身影,顯示蘋果手機供應鏈與台灣廠商有相當大的連結。
由於第四季為每年的蘋果新機發表與銷售旺季,因此第四季銷售量占整年銷售比重最高,平均約有35%左右。然就蘋果公司所公布的資料顯示,2017年第四季共銷售7,730萬支iPhone,低於分析師預期8,100萬支,成長表現不如以往。此外,根據海納國際集團分析師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第1季,蘋果共銷售4500萬支iPhone手機,較去年同期減少13%,其中iPhone X僅賣出800萬支。
蘋果光黯淡,加上農曆春節導致營業日減少,使得國內相關供應鏈廠商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台灣19家主要 IT 廠2月營收較去年同月大減7.8%,為15個月來首度陷入萎縮、且減幅創近2年來最大。就主要出口貨品1-2月年增率來看,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出口年增率下滑至個位數成長,出口表現不如去年。

美國擬調高鋼鋁稅使貿易摩擦升溫
 近期美國川普總統擬調高鋼鋁製品的進口關稅至25%與10%,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其他國家揚言將採行反制措施,歐盟考慮對美國進口產品(哈雷機車、牛仔褲和波本威士忌)課徵高關稅。此外,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所發佈的「2018年貿易政策議程暨2017年度報告」,指出美國政府將利用各種救濟工具處理貿易問題,包括啟動對中國大陸301調查、太陽能產品及大型洗衣機全球防衛措施201調查、鋼鐵及鋁國家安全232調查等,並大幅增加反傾銷與平衡稅調查案件。
對台灣的影響來看,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海關進口稅則號列72、73章的鋼鐵及其製品出口的地區別或是國家別來看,皆以美國為大宗。2017年我國整體鋼鐵出口金額為173億美元,以地區別來看,美國最多占比21.5%、出口值約為37億美元。由於鋼鐵及鋁國家安全232調查報告是全球性,台灣受影響程度得看最終裁定提升關稅的品項而定。倘若貿易摩擦演變成全面貿易戰,將對我出口至中國大陸係供應加工後外銷歐美等市場之產品恐受到較大影響。
升息預期加速引發金融市場震盪
 美國新任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首度以主席身份赴國會聽證會發表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儘管這次的國會證詞令市場擔憂美國將加大今年升息幅度,使得股市重挫,然就這次的發言來看,鮑威爾指出美國經濟依然強勁,聯邦基準利率的逐步上漲將最有助於實現充分就業和控制通膨的目標。整體而言,迄今為止,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鮑威爾打算與前主席葉倫的貨幣政策大相徑庭。
就美國升息對於市場的影響來看,根據高盛的研究指出,若今年底美國公債殖利率提升到4.5%,將會使得美國的經濟成長腳步放緩,但不至於衰退,然此舉可能導致美國股市重挫,美股可能下跌20%至25%。由於川普總統以美股上漲為其重要政績,若Fed官員過度強調通膨上揚,恐威脅股市上漲行情。因此,就鮑爾的態度與升息的市場影響來看,研判Fed可能暫無須急於催化加大升息幅度的預期。除非通膨有意外的成長,Fed才有可能會升息到4次以上。
台灣民生物價紛漲導致通膨疑慮
2月下旬迄今,臺灣衛生紙漲價消息引發民眾搶購,加以多家餐飲業者調高產品售價,點燃對國內通膨的疑慮。儘管衛生紙在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中屬於雜項類中的美容及衛生用品,權數僅31.17‰ (整體CPI權數為1,000‰),對於CPI的影響有限。然不可否認的是,衛生紙等紙類漲價並非單一漲價事件,餐飲業亦齊聲喊漲,導致民眾感受不佳。
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使得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自去年下半年走升後居高不下,令廠商持續承受成本上漲壓力;再加上勞動新制調整(基本工資、一例一休),加重廠商的人事成本,導致各項民生物資價格紛漲。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儘管2017年CPI僅增加0.62%,但就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所監控的17項民生物資來看,2017年民生物資價格年增率走勢有逐季增加趨勢,且今年1月已達到3.3%,創下近3年最大漲幅。
展望未來,倘若國際油價與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一旦黃豆、小麥、玉米等進口大宗物資跟著喊漲,就容易造成物價上漲疑慮,加以電價調漲壓力仍存,顯示今年央行在調控通膨面臨的挑戰不小。

OPEC延長減產協議至明年底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夥伴國於11月30日召開部長會議,OPEC和參與減產的非OPEC產油國決定二度延長減產協議,將減產協定的有效期間從原本的2018年3月底,延長到年底,並於明年6月檢視是否有必要調整協議,保留退場機制的可能,同時原本不受減產協定約束的利比亞和奈及利亞,這次也被納入協定範疇。
根據高盛的最新研究表示,看好OPEC延長減產協議,上調2018年布蘭特(Brent)原油與西德州(WTI)原油目標價,分別來到每桶62美元與57.5美元,不過報告亦指出,隨著油價上漲刺激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和其他產油國的產能,預計2019年油價將重新面臨下行風險。由於新的頁岩油開發計畫只需籌備數周,不像過去的新油田開發較容易預估產量,頁岩油業者能夠依據油價變動而迅速調整產量,在原油產量難測的情況下,未來恐將打亂OPEC減產計畫。
今年以來,受惠於全球景氣穩健復甦、國際原物料價格走高,台灣石化產業表現可圈可點,與石化產業相關的成品油、石化原料及塑橡膠原料產品價格普遍較2016年同期上漲,需求亦同步增溫。由於國際油價變動牽動台灣三成出口的原物料相關產品價格,倘若2018年油價變動幅度過大,不僅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更進而衝擊2018年台灣表現。
美國稅改預期年底將通過
 美國參議院於12月初批准了一項重大的稅務改革措施,可能將公司稅率從原本的35%降低至20%,這將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稅收法的最大變化。雖然目前參眾議院所通過的版本並不完全相同,在企業稅生效日期、個人稅稅率落日條款上仍有爭議,然外界預期年底前稅改通過機會大。
美國稅改法案新制不僅會刺激其國內投資與消費,而且也會對全球市場產生衝擊。就以歐洲或中國來看,短期經濟刺激措施將帶動該區域對美國出口,使得對美國的貿易逆差隨之增加。同時,稅改將加劇國際稅收競爭,大幅度降低稅率和簡化稅制的結合,讓外國企業前往美國投資創造相當大的誘因,且美國對資金的需求增加也將導致全球利率上升,各國為留住資金,將被迫做出調整。
台灣2018年經濟展望內熱外溫
主計總處於11月24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有鑑於今年第3季外需表現亮眼,將2017年經濟成長率上修0.47個百分點來到2.58%,並且預測2018年經濟成長率為2.29%,較8月預測數(2.27%)上修0.02個百分點,顯示明年經濟成長仍維持正向,但表現將不如今年。
展望2018年台灣經濟,內需將躍升為支撐明年景氣的主力,在投資方面,國內半導體大廠新廠投資加速,民間投資持續擴張,加以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擴增公共建設支出;在民間消費方面,隨著國內景氣穩定成長,基本工資及軍公教待遇調高,均有助於提高民眾消費意願,預估明年消費仍可望維持溫和成長;在對外貿易方面,受到比較基期較高的情況下,加以國際原物料預測價格將維持在平穩區間內,使得商品貿易不易再有大幅成長。
整體而言,雖然臺灣出口明年面臨相對偏高之基期干擾,但政府政策帶動投資增溫、消費持穩之預期下,明年內需貢獻度將高於外貿,與今年外貿熱內需溫的經濟表現不同。

各國貨幣政策調整步調不一致
隨著全球景氣穩健復甦,部分主要國家開始朝向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方向,美國聯準會(Fed)率先啟動升息與縮表,自去年12月中至今已升息3碼,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從0.5%-0.75%調高至1%-1.25%,並於今年6月中宣佈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方針,10月開始執行縮表,市場亦預期12月將再升息一次。除此之外,加拿大於今年二度升息,英國於11月宣布調升基準利率,為十年來首度調高利率,跟隨著美國進入升息循環。
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跟隨著Fed的調整步調,如歐洲央行(ECB) 10月決策會議宣布基準利率維持不變,並將量化寬鬆(QE)期限延長至2018年9月,惟自明年初起將每月購債規模從600億歐元調降至300億歐元。此外,雖然日本經濟逐漸復甦,但仍不足以帶動薪資上漲與刺激消費需求,日本央行(BOJ) 10月決策會議宣布續維持利率與購債規模不變,並同時調降通膨預測,加以日本國會大選安倍總理所屬政黨大勝,市場外界預期日本寬鬆貨幣政策短期將不會改變。
就臺灣來看,經濟正處於溫和復甦態勢,加上消費者物價指數平穩,因此,目前央行並無升息之急迫性。整體而言,儘管世界主要經濟體復甦的趨勢一致,不過低通膨是全球普遍問題,因此各國央行需要在穩定產出和通貨膨脹兩個目標之間權衡,而貨幣政策調整在步調上的先後不一致則是由各國經濟復甦的時間先後和程度來決定的。
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順利落幕
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大)已於10月24日在北京順利落幕,其中,在揭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習近平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大戰略。
雖然習近平在十九大會議中提出未來幾年涵蓋各領域的施政方針,展現其野心與抱負,但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五年的深化改革已令中國GDP年增率從2013年的7.8%下滑至2016年的6.7%,因此若習近平後續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則預期官方將有更大的空間來加速推動各種改革,加以債務問題與房地產泡沫問題尚未解決,對經濟的下行壓力亦可能有增無減,尤其一旦中國出現流動性大幅轉緊,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將急遽攀升。
主計總處公佈第3GDP概估值
主計總處於10月31日公布第3季GDP概估值,受惠於出口表現亮眼及消費溫和改善,Q3經濟成長率約為3.11%,創下10季以來的最佳表現,較8月預測數(1.89%)增加1.22個百分點,今年GDP成長率可望由2.11%上修至2.42%。
在出口方面,隨著全球景氣穩健復甦,行動裝置創新升級,海外機械需求熱絡,以及物聯網、車用電子、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商機延燒,皆挹注臺灣出口動能,外需成為推升Q3 GDP成長的主要動能;在消費部分,出口暢旺帶動國內就業市場增溫,配合台股屢創新高,拉抬實質零售銷售年增率由負轉正,民間消費表現可望優於上季。
在資本形成方面,因國內半導體廠商資本支出減緩,其資本設備進口持續下滑,概估資本形成為負成長7.75%,顯示近期國內投資成長放緩,進而抵銷部分GDP成長幅度。

經濟重點:金磚國家峰會提倡創新開放合作、歐洲央行決議維持基準利率與量化寬鬆計畫不變、主計總處再度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金磚國家峰會提倡創新開放合作
第9次金磚國家高峰論壇會議(中國、印度、南非、巴西、俄羅斯)正式於9月3日在中國廈門召開。此次金磚高峰會議除了5國領導人外,中國特別提出「金磚+」模式,邀請塔吉克、墨西哥、埃及、幾內亞及泰國等非金磚國家出席,希望將高峰會作為金磚國家與其他新興國家的交流平臺,以擴大金磚五國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
會議中正式通過《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宣言》,五國一致認可持續加深金磚國家創新、開放、合作,鎖定經濟務實合作、全球經濟治理、維護國際與地區和平穩定、加強人文交流等面向發布共71條宣言。雖然金磚五國之人口合計超過全球的40%,但由於五國距離遙遠且政治及經濟上都各不相同,長久以來被人認為該組織缺乏共同特徵或重大成就。
因此,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本次會議除了發展經濟務實合作、電商合作、提升投資便利化之外,各國也要致力加強戰略對接,透過政策與優勢領域的契合點,朝貿易投資大市場、貨幣金融大流通、基礎設施大聯通目標邁進,中國將設立首期5億元人民幣挹注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計畫,加強政策與務實合作。
歐洲央行決議維持基準利率與量化寬鬆計畫不變
歐洲央行(ECB)於9月7日宣布決議,維持基準利率和量化寬鬆(QE)計畫不變。在基準利率方面,維持基準再融資利率、邊際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不變;在QE方面,會議中討論了不同購債數量和期間的組合情況的各種場景,最後決議維持現行每月購債600億歐元直到12月的計畫不變,重申若歐元區經濟惡化的話,將增加購債規模、或延長購債期限,關於QE的決定可能將在10月的會議再討論。
ECB並於會議中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0.3個百分點(從1.9%上調為2.2%),並維持明後兩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2018年與2019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8%與1.7%;在通膨預期方面,儘管核心通膨率略有改善,但並未出現令人信服的上升趨勢,明後年的通膨率預期仍遠低於近2%的目標;在歐元匯率方面,由於歐元今年以來已升值約14%,ECB總裁德拉吉表示,近期歐元匯率波動是不確定性的根源,對於物價穩定前景之可能影響,因此決策必須考慮匯率因素。
主計總處再度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主計總處於8月15日公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再度上修今年經濟成長數據,並預測2018年經濟成長率為2.27%。其中,2017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2.11%,較5月預測上修0.06個百分點。
上修原因在於全球經濟穩健復甦,帶動進出口貿易轉趨熱絡,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在半導體、大尺寸面板與機械出口強勁擴張帶動下,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12.5%。再者,根據財政部最新公布8月進出口貿易數據,受惠於電子零組件傳統旺季來臨與海外機械需求強勁影響,8月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創歷年單月最高,較去年同月增14.4%,下半年隨旺季需求升溫與新興應用商機持續看好,可望推升我國出口動能。
不過在民間投資方面,受到第2季民間固定投資小幅負成長影響,預測今年全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1.7%,較上次預測下修0.25個百分點,且預期明年的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還較今年為低,顯示政府應正視民間投資不振之原因。

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傾向正常化 
有鑑於美國經濟復甦力道穩健、消費支出強勁、勞動市場持續改善,聯準會(Fed)自去年12月以來,至今已升息3碼,且為避免資產價格泡沫化,Fed提前宣布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方針,並於7月的會議記錄聲明中將啟動「縮表」的時間點,從「今年內」改為「相對較早」,一般外界預期Fed將於9月啟動減資,12月再次調整利率,持續朝向執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方向前進。
在歐洲方面,歐洲央行(ECB)於7月的利率決策會議,一如外界預期維持利率及資產購債計畫規模不變,由於現行的購債計畫將於12月結束,因此ECB總裁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將於今年秋季討論並決定量化寬鬆(QE)政策調整方向,一般認為在未來數月內ECB可能宣布縮減購債金額,並維持利率不變;此外,受惠於經濟成長強勁,加拿大央行於7月中宣布升息1碼,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升息,成為美國之後,第二個升息的七大工業國家。
整體來看,各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走向,除影響全球景氣趨勢的重要指標外,亦將間接影響台灣的利率與匯率走勢。
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再度升溫
美國國會近期通過對俄羅斯、北韓和伊朗的新制裁案,此項制裁法案將針對俄國經濟重要部門進行制裁。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亭亦下令驅逐755名美國外交人員作為反擊,顯示美俄關係並未如川普上台後有所改善。
在北韓方面,美國為制裁北韓試射飛彈和發展核子計畫,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北韓的經濟制裁,此案已於8月5日正式通過,將禁止北韓輸出礦產品和海產,並禁止與北韓進行新的合資計畫。經濟制裁目的在於提高對北韓的經濟施壓,迫使北韓就其核子與飛彈計畫重返談判桌;此外,中印關係近日亦因印軍越境阻攔修築公路而急劇惡化。
整體而言,美俄關係惡化、北韓核武問題、中印邊境衝突等事件影響,造成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溫,若爆發軍事衝突將影響亞太經濟前景與能源安全。
台灣經濟表現溫和復甦
受惠於全球景氣持續復甦,台灣上半年進出口貿易與外銷訂單皆較去年同期呈現雙位數成長,加以政府積極落實提振景氣措施,使得各家研究機構紛紛上調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預測。主計總處於5月上調2017年全年經濟成長數據,從2月預測1.92%,上修0.13個百分點,來到2.05%;中經院與台經院亦於7月時更新預測,分別較前次預測調升0.03個百分點與0.04個百分點,國內兩大智庫對於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分別來到2.14%與2.08%。
雖然全球景氣回溫,帶動國內對外貿易得以維持成長,加上政府投資動能回升,使得台灣經濟表現呈現溫和復甦。然根據國發會近期的景氣對策信號,自4月起已連續3個月呈現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且領先指標也已連續7個月下滑,資本設備進口成長率連2個月負成長,加以低基期因素逐季漸退,顯示下半年台灣景氣復甦力道恐有趨緩的現象。
展望未來,主要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逐步趨緊、國內資本設備進口擴增步調轉緩、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升溫與蘋果新機表現等,這些都將是影響下半年經濟表現的重要不確定因素,後續值得持續關注。

Fed升息一碼
鑑於美國經濟復甦力道穩健、消費支出強勁、勞動市場持續改善,Fed於3月15日如市場外界預期升息一碼,惟根據Fed官員利率預測點陣圖顯示,今明兩年Fed升息幅度仍維持3碼不變,中位數分別落在1.4%與2.1%,並未如原先市場擔心釋出加快升息腳步的言論。
然而,根據3月的政策會議紀錄,Fed 曾深入討論調整資產負債表政策的可能性。事實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Fed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大量購買公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讓資產負債表規模從危機前的1兆美元、暴增至當前的4.5兆美元。雖然Fed目前已不再增購新債券,但是仍持有先前買入的部位,讓資產負債表維持在相同規模。如今Fed官員考慮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此舉將使利率攀升速度可能快過預期,如何藉外力降低對美國債券市場的衝擊,將是後續值得關注的議題。
中國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開幕會議作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7年中國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包括:GDP成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3%;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比2016年多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等目標。
在今年幾項重點工作任務方面,除新增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並將財稅體制、國企國資、產權保護制度等重要改革單獨列出外,其餘主要根據去年所建立的基礎上,進一步執行,如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等。另外,針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及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議題,報告顯示中國將透過積極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等方式,來降低與單一國家貿易摩擦升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中美關係上,李克強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是雙方的政治基礎,並將陸續推出對台商或台生等族群的優惠政策。
川習會聚焦貿易與北韓問題
全球矚目的「川習會」已於4月7日正式結束,此次會議聚焦於貿易與北韓問題。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赤字,就商品貿易數據來看,約有46%的美國商品貿易逆差是來自於中國。因此,川習會聚焦貿易問題,雙方已同意一項新的貿易談判百日計畫,目的在於平衡兩國的貿易失衡,此舉將降低中美貿易戰的可能性。
就北韓問題上,兩國同意在因應北韓核武問題上有更多的合作,並重申雙方將承諾推動分裂的朝鮮半島無核化,但並未約定如何抑制北韓的核武野心。
然川習會會後並未宣布任何具體的協議與聲明,雖然雙方都對外宣稱兩國關係有顯著進展,但會談未提及對北韓問題的具體做法,台灣與一個中國政策問題亦非此次會議重點。外界一般認為此次會議,目的僅是讓中美兩國奠定一個日後來往的高層對話架構。
行政院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行政院於3月23日正式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計要在8年內編列8,824.90億元的特別預算,共分為軌道建設、水環境、綠能建設、數位建設、城鄉建設等五大面向。政府希望藉由此計畫,加強基礎建設、強化國家競爭力、擴大國內內需,帶動民間投資1.7兆,創造4~5萬個工作機會,預計可增加國家每年GDP成長0.6%-0.7%。另外,為使計畫能在今年順利展開,將於5月底前將計畫送立法院審議,並希望於立法院本會期完成特別條例立法和特別預算審議。
從「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經費編列來看,較偏重於傳統基礎建設(軌道、水環境、城鄉)且多為地方性,至於具有前瞻性的數位、綠能建設,其經費僅佔總計畫的十分之一。雖然傳統文獻認為政府對於經濟建設的支出,長期下有帶動經濟成長的效果。然龐大的公共建設預算,其資源配置是否適當、政策執行力能否順利落實,都將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能否有效帶動民間企業投資的關鍵。

Fed升息機率升高
Fed 主席葉倫在3月3日的一場演說中表示,目前美國經濟復甦「基本上已達到」Fed雙重目標,並暗示Fed升息太慢的危險,認為如果升息腳步等待過久,未來可能被迫加速趕進度,如此可能攪亂金融市場,並將經濟推入衰退。同時在演說裡他也再次強調,Fed的升息步伐絕不會落後經濟情勢。
從客觀條件來看,目前美國與國外經濟情勢,以及金融市場的表現,都為3月升息提供有利的條件。近月來美國不僅經濟數據維持穩健,且消費者與企業信心都增強,原因包括經濟環境幾乎已達到充分就業,加上1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比去年上升2.3%,更使決策官員對通膨達成2%目標深具信心。CME集團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3日報價顯示,Fed 3月升息機率約80%,高於2日的78%,且前一周結束時投資人預測升息的機率僅27%,顯示市場對美國3月升息的預期機率出現「三級跳」。
RCEP神戶會談閉幕
日本、中國大陸和東協(ASEAN)共16國,在日本神戶舉行的RCEP工作層面談判會議3月3日結束。各國在關稅等議題上仍有意見分歧,但目標仍是今年底前完成協議。會議上各國就取消和下調貨物關稅、放寬投資和服務貿易相關管制等展開協商,為尋求妥協而持續進行協調。
RCEP會員國中有7個同時參加TPP,同時這次也是美國總統川普宣佈退出TPP後首次舉行的RCEP會議,雖然美國非RCEP會員國,但也對RCEP談判造成影響。此外,日本與澳洲及紐西蘭為爭取比TPP更高水平的協議,與致力保護本國產業的中國大陸及印度意見分歧,讓談判陷入了僵局。而對於如何處理智慧財產權到降低關稅等問題,已開發國家會員國與發展中國家同樣存在意見分歧,使得RCEP今年年底完成談判的目標,隨協議複雜性增加,也提升談判完成難度。
台灣經濟持續回溫
主計總處2月15日再度上修2016年第四季與全年數據,而2017年全年經濟成長數據也有所上調。其中,2016 年第四季初步統計經濟成長率為2.88%,較今年1月概估數 2.58% 上修0.30個百分點;2016全年經濟成長率1.50%,較今年1月概估數1.40% 上修0.10 個百分點;預測2017年經濟成長1.92%,較2016年11月預測數字1.87%上修0.05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國發會3月3日公布2017年1月景氣對策信號呈現穩定的綠燈,目前已連續7個月都呈現綠燈。而景氣綜合分數則較2016年12月增加1分,來到29分,景氣領先指標及同時指標也呈現連續11個月的上揚。在細部指標方面,1月的工業生產指數由穩定的綠燈轉呈熱絡的紅燈,股價指數及製造業銷售量指數則由穩定的綠燈轉呈正轉向的黃紅燈;而貨幣總計數M1B由穩定的綠燈轉呈負轉向的黃藍燈、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由熱絡的紅燈轉呈正轉向的黃紅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由正轉向的黃紅燈轉呈穩定的綠燈。整體而言,在景氣領先、同時指標穩定上升情況下,國內景氣仍維持回溫的態勢不變。

Fed維持利率不變
Fed 於2月1日會議結束後,宣布維持目前利率政策不變。會後聲明中指出,目前美國消費者及企業信心已有改善,且經濟呈現溫和成長態勢,就業市場可望進一步復甦,而物價上漲率也將重新回到2%。不過新總統川普政策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尚需時間評估,因此,決議不調整目前利率水準,為應付未來無預警的風險預留政策空間。
雖然聲明中也重申將逐步調高利率,但相較於上月聲明措辭較為溫和,也讓市場預估Fed在3月升息的機率大幅降低,下次調高利率最有可能的時間將落在6月。由於Fed主席葉倫將在2月14日和15日在國會發表演說,目前市場也聚焦屆時演說內容所提供美國經濟進展,以及Fed升息計畫的最新政策方向。
日本銀行上修經濟預測
日本銀行在1月31日的會議報告中,決議貨幣政策維持現狀,基準利率仍留在-0.1%,10年期公債利率以及一年購買日圓公債的目標水準也沒有改變,對於未來通貨膨脹率的預估也無太大變動。但由於美國新總統上任後帶動美元出現強勢升值使日圓相對貶值,因此,日本銀行上修2017與2018年經濟成長率0.2個百分點,來到1.5%與1.1%。
另一方面,呼應日本銀行上修經濟成長預測,日本國內勞動數據也顯示經濟表現優於長期趨勢的情況下,就業市場也逐步回溫。2016年12月失業率持平在3.1%的水準,且求才求職比率再上升0.02倍來到1.43倍,已寫下25年來最高水準。不過,在全球景氣仍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即便日本經濟有緩步回溫的趨勢,但目前情況尚不足以讓日本銀行改變寬鬆貨幣政策,預期今年之內購債規模不會縮減,負利率政策也將維持。
國發會預估經濟成長目標2%2.5%
行政院會2月2日確定了2017至2020年「國家發展4年計畫」,將在未來4年內投入近一兆的資金規模,來挹注下一世代基礎建設,同時投資10大創新產業,希望帶動民間投資。並規劃4年GDP平均成長達2.5%至3%,而2017年經濟增長率努力目標設定在2.0%至2.5%。
其中「加強投資台灣」將列為未來4年提振國內經濟主軸之一,包括目前持續推動的5+2產業創新、數字創新、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創新、文創產業科技創新等10大創新。另將下世代基礎建設,涵蓋軌道、數字、綠能、水資源、基礎科研等同樣列為重點投資方向,並已知4年內可執行或啓動的城際軌道、軌道容量擴增、都會區捷運等,投資逾2000億元。
國發會同時表示,未來4年將使國內投資貢獻增加0.37個百分點,投資增加帶動就業、提升薪資,對島內消費貢獻增0.23個百分點;另開展經貿多元策略,推動新南向,爭取美國製造商機,對輸出貢獻增加0.31個百分點,因此4年內平均GDP成長2.5至3.0%,每人GDP為2.5萬至2.6萬美元。

Fed升息一碼
Fed 12月會議後,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如外界預期宣布升息一碼,將聯邦基金利率調升至0.50-0.75%區間。在會後也同時宣布調高2017年美國經濟成長率0.1個百分點,並預估2017年升息次數由9月的兩次增加為三次。顯示美國經濟成長動能仍然穩健,且Fed將加速貨幣政策的調整腳步。
這樣的訊息使得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波動,資金回流美國態勢更加明顯,歐元及亞洲貨幣也出現貶值趨勢。加上1月美國就業數據表現優於預期,Fed主席葉倫也在演講時表示美國就業市場已經達到10年來最強的狀態;而國際油價近期持續走穩,將推升美國物價上漲率。整體而言,美國加速升息條件已逐漸完備,未來升息次數與幅度將是影響2017年全球經濟表現的重要指標。
中國大陸中央工作會議
中國大陸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6日閉幕,重點提出將略微收緊貨幣政策,抑制房地産泡沫。顯示中國大陸將繼續維持公共投資和減稅等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支撐經濟發展。會議中也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提出將研究建立既能抑制房地産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的新制度。
具體而言,會議確立的方針是「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野村國際中國大陸首席經濟學家趙揚認為,2017年基礎設施投資成長率將由2016年的20%提高至近25%。貨幣政策方面,2016年的基調是「穩健」,但此次改為「穩健中性」,表現出要適度緊縮目前相對寬鬆的金融市場。事實上自2016年第三季以來,中國大陸人民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引導短期利率上升,並指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成長幅度,而這次的調整也確立未來將持續此政策走向。
台灣一例一休政策
俗稱「一例一休」政策的勞基法修正條文自2016年12月23日起分為三階段正式實施。由於政策在制定期間已有不少爭議,因此實施之後,不論是落實7天內需有一例假及一休假、刪除7天國定假日、加班費調整、或是特休假計算變革等等,均造成企業與民眾有許多不同聲音。
就其經濟影響觀察,在加班費方面,國內各產業情況不一。據主計處資料顯示,製造業平均加班費占每月薪資比重約5.8%,服務業平均約1.7%。但在細部產業方面,製造業情況較為接近,國內重要製造業如電子零組件平均加班費占每月薪資約為6.7%、機械設備製造業為6.8%,高出製造業平均1個百分點左右;服務業差異較大,公共汽車客運業11.2%,汽車貨運業5.5%、倉儲業5.0%,顯示政策對各產業影響效果有不小差異,難以一概而論。
對於影響較大的產業而言,除了加班費造成企業勞動成本上升之外,新的例假及休假計算方式,也增加不少企業額外成本,同時增添部分需要彈性排班產業在人力調配上的難度。使得企業必須透過成本轉嫁,或是增聘非典型工作者來做為因應。對民眾來說,也將面臨部分服務業調高價格,或減少服務內容所帶來的不便。

Fed暫緩升息
Fed 7月會議後,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就持續釋出美國勞動市場增強和經濟活動較上半年溫和成長的訊息,包含Fed副主席費雪在內的幾位鷹派官員,也不斷放話不排除9月升息的可能,Fed主席葉倫亦於今年全球央行和財金首長年會演說中表明Fed將繼續「漸進式」升息的決心,同時排除增加新政策工具的可能性。
不過勞動市場復甦動能轉弱,尤其8月新增就業人數不如市場預期,也讓Fed在最9月21日會議結束後仍決議暫不升息,並發出聲明表示,升息環境強化但多數官員決定暫緩升息,好讓更多失意的勞工可以進入勞動市場。同時認為美國經濟沒有過熱,升息並無急迫性,需等待更多進一步的證據證明美國經濟已走向穩健的復甦道路。
 
OPEC達成減產協議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9月28日臨時大會上達成減産協議,將總產量上限訂為每天3,250萬至3,300萬桶,比8月產量減少約24-74萬桶。雖然減產細節將於11月OPEC部長會議才能決定,不過此消息仍然激勵市場對國際油價信心,布蘭特與西德州原油價格均上漲超過7% (9月28日至10月6日)。
就目前情勢觀察,雖然臨時大會所決定的產量目標對OPEC成員國來說並不具約束力,不過會後伊朗釋出善意,呼籲非OPEC產油國家支持減產,加上俄羅斯將於全球能源會議場邊與OPEC國家代表舉行非正式會談,討論聯手限制原油產量的行動,讓這次的減產協議付諸實行的機率大大提高。
話雖如此,面對這波油價下跌,過去OPEC國家也曾協議訂定產量目標以抬高油價,但仍有成員國不顧協議持續增產,導致OPEC最終放棄產量目標,因此,即便減產細節確定,仍難以保證OPEC成員國能確實遵守。另一方面,頁岩油目前開採成本約落在每桶40美元左右,若國際油價漲至50美元,則頁岩油將可能增産,故即使OPEC成員願意遵守協議,在頁岩油供給增加的情況下,將限縮國際油價回升幅度。
 
台灣出口再次衰退
在連續兩個月正成長之後,我國9月出口再次衰退,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1.8%,原因主要受到颱風襲台使工作天數減少所導致。而在主要出口貨品部分,我國主力出口產品電子零組件成長16.8%,其中IC產品更成長24.6%,其餘如塑橡膠、機械、運輸工具等則衰退超過兩位數,顯示我國出口電子產業出口競爭力仍高,但就整體產業而言,有過於集中單一產業的現象。
另外在進口方面,9月進口較去年同期增加0.7%,是2014年12月以來首度轉為正成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資本設備進口大幅成長17.1%,顯示廠商對於未來商機看好,不僅將對第三、四兩季國內投資成長帶來正面助益,面對及即將邁入中國大陸及歐美年底消費旺季,第四季我國貿易力道也可望增強。
 
附表:各機構對臺灣2016年經濟預估(依更新日期排序)
機構                         經濟成長               調整幅度               更新日期
IMF                          1.00%                        -0.5              105/10/4
元大寶華                      1.10%                          0.2              105/9/30
國泰金控                      0.80%                            0               105/9/20
GI                              1.20%                            0               105/9/15
EIU                          0.60%                         0.2               105/9/12
主計總處                      1.22%                        0.16               105/8/19
渣打銀行                      0.70%                         -1.3               105/8/4
星展銀行                      0.90%                            0               105/8/4
台灣經濟研究院           0.77%                         -0.5              105/7/25

G20峰會全球聚焦
20國集團(G20)領導人第11次峰會於9月4日至5日在中國大陸杭州召開。在經濟方面會中提出五大主軸,包含「加強政策協調」、「創新成長方式」、「建設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更強勁的全球貿易和投資」及「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希望能重振疲弱的世界經濟。
其中,在高效的金融治理以及強勁的全球貿易與投資方面,對台灣而言實屬正面訊息。尤其台灣經濟規模較小,受國際金融事件影響程度高,若未來在各主要國家能落實加強金融監理,減少各種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自然有利於台灣經濟回穩。而在當前國際貿易成長持續減緩,保護主義風潮漸起的情況下,由主要國家帶頭宣告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也將使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重拾成長動能。
但另一方面,在創新成長方式及包容聯動式發展的部分則值得我國警惕。未來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分配情形,確保經濟成長的益處惠及所有人,並在成長模式上,加速與全球接軌,逐步卸除依靠政策指引的成長方式,以創新驅動成長,營造創新生態系統。
 
Fed動向不明 加深匯率波動
目前各主要國家經濟表現僅美國相對穩健,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1.2%,其中主要由民間消費成長2.7%帶動。­而7月美國新增就業達25萬人,超出市場預期,加上Fed主席葉倫在今年全球央行和財金首長年會演說中表明,Fed將繼續「漸進式」升息的決心,同時排除增加新政策工具的可能性,讓市場預期Fed 9月升息機率大增,使得8月底美元出現強勁升值走勢。
 
不過,9月初美國公布8月最新非農就業人口僅增加15萬1千人,低於市場預期,導致9月升息可能性大幅降低,使美元跌勢再起,也造成全球貨幣市場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波動。以市場避險最青睞的日圓為例,14天內先貶後升各約4%,新台幣的部分亦貶值與升值均將近2%,不僅連帶影響股市上下震盪,也增添出口廠商外匯避險的困難度,恐對廠商獲利造成不利的影響。
 
台灣出口連兩月正成長
財政部9月7日公布8月我國出口金額年成長1.0%,自2014年11月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兩個月正成長的表現。對照8月中主計總處將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1.22%,幅度為0.16個百分點,顯示在基期效果及國際景氣逐漸走穩的情況下,下半年國內經濟也將回溫。
雖然整體出口數據維持成長表現,但就出口產品結構的角度觀察,8月我國主要出口產品中僅電子零組件成長14.77%表現優異之外,其餘如資通與視聽產品僅成長0.02%,金屬、機械、塑橡膠、化學、運輸工具等皆為負成長表現,累計1至8月同樣只有電子零組件小幅成長,顯示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優勢呈現集中於電子零組件產品的情況,未來若無法同步提高其他產業競爭力,僅依靠單一類型產品出口,將削弱台灣經濟對國際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利於中長期的發展。

 
附表:各機構對臺灣2016年經濟預估(依更新日期排序)
機構                    經濟成長          調整幅度          更新日期
主計總處                 1.22%                   0.16          105/8/19
渣打銀行                 0.70%                    -1.3          105/8/4
星展銀行                 0.90%                        0          105/8/4
台灣經濟研究院      0.77%                   -0.5          105/7/25
中華經濟研究院      0.84%                 -0.52         105/7/18
EIU                     0.40%                     0.2          105/7/18
GI                         1.20%                    -0.1          105/7/15
元大寶華                 0.90%                  -0.52          105/6/23
國泰金控                 0.80%                    -0.8          10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