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蘋果即時/2018.06.20)

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今參加「三三會」2018年會員大會演講,分為3個題目,第1是創新,第2是戰略戰術和執行,第3是CEO的歷史和所該做的事。他說,Chief Executive Officer在台灣翻譯成執行長,是因為老闆不希望底下的人管太多,不過,在台積電則翻譯成「總裁」。

張忠謀在演講中首先提到他的工作驗,24歲、1955年做了第一份有酬勞工作,54歲來台灣,而33到54歲經營公司的經驗是在美國,之後是在台灣,兩者是不同,剛來台灣有一段適應期,一開始也不太適應,期間長達10年,當時在學習時間,要學習台灣的習慣和人際關係等,若從管理者來看,在美國33歲到54歲學習跟運用差不多一樣相等,54歲以後在台灣除學習台灣習慣外,倒是學習管理專業少了,運用較多。

在3個題目中第一題是創新,張忠謀說,創新到底是西方還是東方觀念?過去和現在都認為是西方的觀念,東方不是說沒有創新,只是西方較東方重視,中國說是發明印刷、火藥,但發明人是誰?西方對創新的重視,東方也有例外,抗戰時期上南中學,校訓「日新月異」,就是創新,但那時學生不是很懂。

創新是什麼?主要是西方觀念,英文的創新是innovation,和ideal不同的是,ideal想出來的東西就講,是一種想法,但創新是要執行要去做,不然只是ideal。

他提到,有時去社交宴會,一頓飯總會聽到5個、6個、10個ideal,但沒有看到人去做,創新則是要去做,innovation就是創新,和改革一體兩面,例如早上刷牙原本是用黑人牙膏,後來是用高露潔,這是小的創新,本來不運動的變成每天運動,變成大的創新,就像他以前從不運動後來是每天都運動,是一種創新。

但張忠謀也說,創新也有失敗的創新,原來以為會賺錢但後來虧錢,如何努力創新?他認為,要獎勵成功的創新,但不懲罰不賺錢和虧本的創新,在台積電有很多階層,有4~5個階層,無論哪個階層有ideal要實行要由其主管許可,如果主管不准,申請者可以上訴到董事長,過去幾十年中有好幾個ideal每一層都拒絕,上訴到他那邊後核准,只是並不是每個都成功。

第二是戰略和戰術,西方一直把商業當成戰場,不外乎獲利、市佔或成長等,尤其是對資本密集的行業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何達到?就是要想到戰略,主要是考慮如何應付競爭,麥可·尤金·波特(Michael Eugene Porter)講策略都是競爭策略,經不起競爭就找比較不競爭的市場,台積電是第一個晶圓代工的公司,為何有這策略?如果不是專業晶圓代工而是半導體的話就有很多競爭者,為何沒有競爭者?那就是沒有市場,在沒有市場中就要創造市場,所以,策略上就是要達到目的。

執行力方面則是要有3w(who,what,when),如果把公司大大小小的3W訂好,就可以回家睡午睡或去打高爾夫了,

第三是CEO,張忠謀指出,CEO是要講出戰略又是要執行的人,戰略重要還是執行重要?當然是二個都重要,但在台灣有相當多的問題,把CEO翻成執行長,這只是一半的工作,台灣CEO翻成執行長,主要是老闆不希望底下的人什麼都管,CEO是美國的發明,發明者是亞歷山大·漢密爾Alexander Hamilton ,美國的開國元勳、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美國憲法是1787年成立,憲法中的美國總統為Chief Executive,不只是執行者,同時也是政策制定者,因為美國是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的。

而總統是Chief Executive,是擁有最大的權利,他不只是執行其他人制定的政策,他同時也是政策制定者,也執行自己制定的政策。

張忠謀接著說, Alexander Hamilton是個很有錢的人,在制定美國憲法之後,想自己做點生意,在紐約開了一個銀行。他雖然是老闆,但並不想在第一線經營,於是請一個專業經理人來負責,他就想,那要給這位專業經理人甚麼職稱呢?美國總統是Chief Executive,那就給他Chief Executive Officer職稱好了,所以,CEO典故是這樣來的。

到20世紀第2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變世界大國,歐洲才開始使用CEO,台灣翻成執行長,但要真正有戰略又要有執行,在台積電就稱為總裁。(蕭文康/台北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620/137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