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今週刋/2021.10.20)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透露,兩年前鴻海看到的電動車大趨勢,逐漸獲得一些主要汽車製造商高層的認同,他保守估計全球電動車市場約有6000億美元(近17兆元台幣),且原本預期要2025年才會起飛,現在認為到2024年就會發生。

他也看好,隨著電動車概念大大改變汽車生產的觀念及零件,以ICT(資通訊)技術見長的台灣產業界,將迎來難得的大好機會。

劉揚偉強調,在電動車的時代,只要能掌握三電(電池、電機、電控)、軟體及半導體等三大要素,就可以得天下!

劉揚偉今(20)日應邀以「台灣電動車的轉型與挑戰」為題,在工商團體三三會的10月份例會做專題演講,他一開始就提到,鴻海與傳統汽車製造業的觀念碰撞,過去兩年有了不小變化。

他說,鴻海對電動車「想法可能跟傳統車廠的想法不太一樣,兩年前我們把這些想法跟一些傳統車廠溝通的時候,他們都認為不可能,都認為不會發生。」

「兩年過去了,前陣子有一些大車廠的CEO(執行長)打電話給我,最後的結語是,非常認同我們看的發展和方向。兩年來我們看到的方向,大概不會錯。」

劉揚偉說明,全球電動車市場持續向上,若將市場上大家對2025年市場規模的估計取中間值,也就是約2000萬輛,以每輛產值3萬美元來看,大概是6000億美元,「是非常龐大的市場,且這個市場一直在調整及加速」。

「兩年前我們認為,這個市場要到2025年才會正式起飛,現在看起來,我的預測是2024年就會起飛。」

劉揚偉分析,現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大約500萬輛,在整體汽車市場1億輛裡「佔比還很少,才是剛開始」,但以美國產業界的說法,「第一名常常不是最後的贏家,第二名才是贏家,過去在PC產業不斷有這個例子,在電動車市場是否也是這樣?我們拭目以待」。

他觀察,當人類把資源一直投入某個市場,就會不斷推進,它一定會起來,除非碰到物理極限。電動車從十年前開始發展,到十年後大家競相投入,到物理極限還有一些距離。

以電池微粒,「這物理極限包括電池,怎麼在小空間塞進很多電池,用各種不同材料,這才剛開始,看到磷酸鋰鐵、某些正極材料或負極材料,這些都剛開始,會持續不斷演進」。

那麼,為何劉揚偉認為,這個新市場會是台灣企業的大好機會?

「過去台塑、裕隆都想造車,但都不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會做引擎。引擎有多難?裕隆花了很多錢,弄了很久,還是有瑕疵。因為機械在高速高熱運轉下,不會疲乏,還能10年、20年不壞,很困難!需要多年的材料經驗及機械設計能力。」

「如果每天上下震動幾萬次、在高熱狀況下,搞個十年不會壞,相當困難。所以以前台灣汽車產業受到這限制,雖然很多有心人士想要開發,但是做不起來。現在碰到一個很大契機,就是汽車電動化之後,引擎不再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馬達,還有電池,對於台灣來講都是相對容易駕馭的。」

「再配合未來電動車會用到很多軟體,需要智能、聯網,都是傳統台灣ICT產業非常熟悉的。我們看到,哇,這個機會出來了,台灣產業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他總結說,若能掌握三電(電池、電機、電控)、軟體及半導體等三大要素,就能在電動車時代得天下,而三電之中除了電機及馬達,其他都跟半導體及軟體有非常大關係,「這就是台灣產業所擅長,就是台灣產業非常好的難得機會」。

https://tw.news.yahoo.com/%E5%89%8D%E9%99%A3%E5%AD%90%E5%A4%A7%E8%BB%8A%E5%BB%A0ceo%E6%89%93%E9%9B%BB%E8%A9%B1%E7%B5%A6%E6%88%91%E8%AA%AA-%E4%BD%A0%E5%80%91%E6%98%AF%E5%B0%8D%E7%9A%84-%E9%B4%BB%E6%B5%B7%E5%8A%89%E6%8F%9A%E5%81%89-%E5%85%A8%E7%90%83%E9%9B%BB%E5%8B%95%E8%BB%8A%E5%B8%82%E5%A0%B4%E4%B8%8A%E7%9C%8B17%E5%85%86%E5%8F%B0%E5%B9%A3-%E5%B0%87%E6%8F%90%E5%89%8D%E8%87%B32024%E5%B9%B4%E8%B5%B7%E9%A3%9B-101400284.html